場內全面禁止飲食?台灣人的習以為常的規定,你認同嗎?

作者:歐洲感奇女子/換日線專欄

時常觀賞表演的人大概都知道,在台灣,表演廳裡是禁止飲食的,然而在國外,例如倫敦西區與百老匯的許多劇院,在裡面飲食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了。

猶記得第一次在倫敦觀賞音樂劇《悲慘世界》,中場休息時看到工作人員帶著兩箱冰淇淋在觀眾席販賣,雖然早就有耳聞國外觀眾可以在場內飲食,然而因為習慣台灣觀劇模式,且第一次在家鄉以外的地方看戲,還是被眼前的景象小小震驚了一下。

圖說:在倫敦西區皇后劇院觀賞《悲慘世界》。圖/歐洲感奇女子提供
圖說:在倫敦西區皇后劇院觀賞《悲慘世界》。圖/歐洲感奇女子提供

開放飲食,是好是壞?

劇院開放飲食是為了吸引更多觀眾進場,藉著美酒與小點,給予他們與眾不同的觀劇經驗。對經營者來說,他們能夠藉由提供飲食,而與普遍被視為「菁英主義」化身的劇院做區分,改變了觀眾的習慣,並達到轉型的目標。

而最重要的原因莫過於增加劇院收入:根據一份由美國 Theater Communications Group(TCG)在 2010 年所提供的一份報告指出,一間位於南部,年支出落在 50,000-250,000 美金的劇院,靠著販賣部策略成功提高營業額,為劇院進帳了近 13,000 美元(註)。

然而,即使在歐美,也有些表演會特別禁止飲食。去年在倫敦西區上演的戲劇《誰怕吳爾芙》就在票根上註明「禁止在演出進行中飲食」,台灣人乍聽之下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以台灣人的認知,在會堂裡甚至演出期間飲食本就是不可能的事,然而在百老匯劇院卻是真實發生,甚至鬧過笑話。

比如知名舞台劇演員 Patti LuPone 就曾在演出《瘋狂理髮師》時,親眼看見台下兩位觀眾為了袋子裡最後幾粒爆米花而上演「爆米花爭奪戰。

會在演出期間禁止飲食的原因,不外乎就是對台上演員的尊重,與替臨座觀眾著想──沒人想花了大把鈔票進戲院原是想好好享受,卻換得隔壁觀眾進食時所發出的聲響與味道,和可能的髒亂。

去年在倫敦諾維羅劇院觀賞《媽媽咪呀!》,親眼看見一名觀眾在進場時,因周圍環境太擁擠,而將手中的飲料灑出半杯。當時心裡著實替他捏了把冷汗,這樣的情況要是在台灣發生,不知道會是多嚴重的一件事情。

飲食規定明確,避免本末倒置

到底演出場地內該不該開放飲食?個人的觀點較偏向「表演場內禁止飲食,中場休息或是演出之前,可在外食物吧購買小點和飲料」。

近日百老匯一間劇院 Lyric Theater 提供了在座飲食的服務,觀眾得以下載應用程式,或是直接舉起菜單,就會有人幫你點餐並送上。個人認為這比較像是劇院吸引人的噱頭,當提供的服務越來越多元與周到,反倒會讓人有種本末倒置的感覺,似乎進劇場享受食物與服務才是主要目的,觀賞演出反而成了配角。

圖說:該劇院應用程式。圖/截自 Apple Store
圖說:該劇院應用程式。圖/截自 Apple Store

回歸到台灣劇院,站在增加營收與提升娛樂性的角度來看,台灣也許可以嘗試在會堂外設置飲食站,提供比國外更簡單的點心例如巧克力或是酒類;看戲為主,美食為輔,也許更能為觀眾帶來更大的娛樂效益,提升整體觀賞經驗。目前就我所知,國家戲劇院會在中場休息時販賣飲料、輕食,但演出開始時,一樣不能把食物帶入場中。

要有新做法就必須要有配套措施,像是實施之初要積極向觀眾宣導在演出之前結束飲食。相信如果宣導做得好,加上觀眾素質提升,一定能是一個相當優質的經驗。

註:Chansky, D., & White, A. F. (2015) Food and Theatre on the World Stage. London, LDN: Routledge; 1 edition.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成也名校,敗也名校」——迷惘而不快樂的「菁英」 們》,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關聯閱讀】
劇場人生 20 年,一位鬼才編導的「出走」──專訪蔡柏璋:我必須再去找,讓自己時時刻刻興奮著的事情
關於法國,我實在無法適應的12件大小事

關於作者:

歐洲感奇女子

在 23 歲時愛上自己。沒有音樂,書本,交流便無法生活的女子。需要你的腦來告訴我你的這些那些,透過文字與對話獲得珍貴的連結和它的各種可能。直至今日,仍在尋找生活真諦與建立自我價值。最愛的事就是挑戰老弟理智的極限。


★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為什麼颱風天可以放假呢?
陳水扁和他的「一邊一國」選舉連線
蔡政府政治凌駕專業 戰車採購案死灰復燃
馬英九2020回鍋選總統 說不定真能贏
新南向政策 台灣缺了「國家隊」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Yahoo奇摩提供給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有話想說?不吐不快!>>> 快投稿Yahoo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