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聖嬰現象影響!氣象署夏季預測劃重點:颱風少、雨少、偏熱

中央氣象署說明,今年夏天颱風少,氣溫較熱、雨量較少。資料照片,陳品佑攝
中央氣象署說明,今年夏天颱風少,氣溫較熱、雨量較少。資料照片,陳品佑攝


中央氣象署今(6/25)針對今年氣候觀察發表統計,說明今年截至目前為止,西北太平洋僅有2個颱風生成,對比往年同期平均4.3個還少,推估今年颱風「正常偏少」,且夏季7到9月的氣溫偏熱、雨量偏少。

氣象署說明,依據往年統計資料,西北太平洋在6至12月期間,會有21至25個颱風生成,鄰近台灣颱風個數平均約為3至5個,不過今年截至今天為止,僅有2個颱風生成,預估今年下半年的颱風生成總數及鄰近台灣個數均為正常至偏少。

另外,今年梅雨季表現部分,數波鋒面為台灣帶來明顯雨勢,但影響時間短,因此,除了中南部部分地區外,整體總雨量少於氣候正常值。

氣溫方面,由於冷熱交替頻繁,受鋒面及東北季風影響期間偏涼,其餘時間偏暖,平均氣溫以正常為主。

氣象署進一步分析,目前熱帶太平洋東部海溫持續下降,反聖嬰現象有發展的趨勢,根據歷史統計資料顯示,反聖嬰發展年臺灣的夏季可能更加炎熱,颱風生成位置則較靠近臺灣。

針對未來一季展望,從氣象署與各國數值模式預報結果,預估今年7至9月臺灣氣溫偏高至正常的機率較大,雨量則以正常至偏少的機率較大。

然而,雖然預估今年颱風數量偏少,氣象署仍特別呼籲,7月開始進入颱風季,大家要儘早做好防颱準備,氣象署也會強化颱風早期預警資訊,從原本的「120小時颱風暴風侵襲機率」,7月1日起新增「颱風暴風可能到達時間」及「颱風暴風可能最早到達時間」兩項資訊,可以讓風險管理需求較高之族群,提早進行防災整備參考。

氣象署解釋,儘管現代科技對颱風路徑的預測能力已經有長足進步,但仍難以完全掌握,預報存在一定程度的誤差,且隨預報時間越長,誤差越大,就颱風路徑準確度而言,目前氣象署與美、日等先進各國官方的預報水準相當。為了更充分說明颱風預報的不確定性,氣象署在颱風消息網頁中提供了一系列颱風相關機率預報輔助產品,供社會大眾及颱風防救災決策者參考。

氣象署進一步說明,新服務可提供更加完整的預警資訊,幫助各界在颱風來臨前3至5天先取得颱風暴風可能及可能最早到達時間與機率,以及早因應。

對於防災決策者來說,這些資訊有助於適時啟動應變措施,減少颱風帶來的損失和影響。

對於一般民眾,尤其是需要更長時間進行準備工作的族群,例如農漁業從業者、高風險地區居民等,也能及時採取相應措施,確保自身安全。

更多太報報導
曾演出《神鬼奇航》《檀島警騎》 美衝浪好手演員慘死鯊口
8成民眾收過詐騙訊息! 假投資詐騙占最大宗 半數被詐騙者不檢舉
花蓮旅宿「不分平假日」千元補助開跑 觀光署優宿專區祭出千項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