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硬化症症狀有哪些?罹病名人有誰?會遺傳嗎?治療怎麼做?

多發性硬化症是什麼?5月30日是世界多發性硬化症日,台灣目前約有1900名患者,但因發病症狀多元,從頭到腳都可能出現症狀,嚴重時可能影響患者日常自理能力,不可輕忽。究竟多發性硬化症症狀有哪些?多發性硬化症名人有誰?多發性硬化症會遺傳嗎?多發性硬化症治療方式為何?飲食生活上又該注意什麼?Yahoo奇摩顧健康帶你了解!

相關新聞》多發性硬化症全台約2千患者 大腦萎縮速度為常人5倍

Woman suffering from knee pain sitting sofa in the living room, Mature woman suffering from knee pain while sitting on the sofa
多發性硬化症症狀多元,患者可能感到麻木、四肢無力,或有癲癇、失衡或膀胱泌尿道損傷等症狀,不容小覷。(示意圖/Getty Images)

統整台中榮總藥訊台大醫院的說法,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種免疫系統攻擊大腦與脊髓的疾病,因為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多個病灶且會反覆發作,故稱「多發性」。至於「硬化」則要從人的中樞神經纖維表面覆蓋的「髓鞘」說起。髓鞘具神經傳遞、保護神經纖維的功能,一旦被自體免疫系統破壞,神經訊號傳導就會變慢甚至停止。而硬化就是指髓鞘脫失區域,在組織修復過程中產生疤痕而變硬;這些硬塊可能不只一個,隨病程進展也可能產生新的硬塊,反覆發作後最終造成殘疾,甚至死亡。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全球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約180多萬人,各年齡都可能患病,但好發於年輕人和女性。大家或許好奇,有哪些名人是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包含以「六人行」贏下艾美獎的女星克麗絲汀娜雅柏蓋特(Christina Applegate)、「金髮尤物」演員莎瑪布萊兒(Selma Blair)、「不看鐵達尼號的男人」的演員佩特里波科萊寧(Petri Poikolainen)均患有多發性硬化症,對其演藝生涯都造成不小的衝擊。

多發性硬化症的症狀因人而異,取決於神經纖維損傷的部位和嚴重程度;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病患的症狀可能時好時壞,或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重。多發性硬化症醫師口袋手冊提及,多發性硬化症常見症狀如下:

  • 感覺症狀:麻木和感覺異常;灼痛、電刺激或尖銳的痛覺等神經性疼痛;萊爾米特氏症(頸部前彎時,感覺有一股電流傳至背上)。

  • 運動症狀:四肢無力、運動神經元綜合症、癲癇。

  • 疲勞:83%的患者會有沉重、僵硬和四肢乏力的狀態。

  • 認知障礙:認知下降、信息處理速度減慢、執行功能障礙、記憶受損及語言、視覺空間缺陷。

  • 心理表現:人格改變與抑鬱、其他精神疾病和症狀(如躁鬱症)。

  • 視神經炎:急性脫髓鞘性視神經炎、葡萄膜炎、眼球震顫、核間眼肌麻痺等眼部症狀。

  • 熱敏感:天熱時、洗熱水澡或劇烈運動,可能使已緩解的舊症狀再次產生。

  • 腦幹綜合症:例如複視、臉部無力或顫搐、眩暈、吞嚥困難、構音障礙、舌頭無力。

  • 橫斷性脊髓炎:脊髓炎導致運動、感覺及腸道或膀胱損傷;身體呈現束帶狀疼痛且延伸至背側,進而影響至脊髓。

  • 小腦共濟失調:有失衡、不穩定或不協調的症狀,伴隨發抖、動幅障礙、步態共濟失調、眼球動眼異常、感覺障礙、前庭神經異常造成的痙攣或暈眩等。是常見的症狀之一。

  • 大腸和膀胱功能障礙:​​膀胱及泌尿道損傷是造成患者失能的關鍵之一。此外,也會影響腸道功能及性功能。

醫學界至今仍不清楚多發性硬化症的生理機轉,一般認為是自體免疫攻擊髓鞘所致。此外,遺傳因素也可能發揮關鍵作用。台大醫院說明,多發性硬化症不屬於遺傳性疾病,但患者近親患病的機率較一般人高。至於環境方面,維生素D不足、紫外線輻射暴露不足、吸菸、肥胖或暴露於第四型人類皰疹病毒(EBV)之下,都可能提高多發性硬化症的感染風險。台灣多發性硬化症協會另提及,感染、外傷、手術(尤其是神經外科手術)懷孕、生產,也都可能是引起多發性硬化症的誘因之一。

綜整多發性硬化症醫師口袋手冊世界衛生組織資料所示,患者罹患多發性硬化症後,會依其表現形式分成「臨床單一症候群(CIS)」、「復發緩解型(RRMS)」、「續發進展型(SPMS)」及「原發進展型(PPMS)」。

  • 臨床單一症候群:指神經系統症狀的單次發作,這些症狀是第一個臨床體徵。

  • 復發緩解型:最常見的類型,特徵是症狀間歇性發作(復發),並在後續一段時間內内緩解。

  • 續發進展型:罹患復發緩解型多發性硬化症較長一段時間後,復發次數減少,但症狀持續進展,而不再是復發或緩解。

  • 原發進展型:從初期症狀起,病情逐漸進展、惡化。

多發性硬化症的症狀多變,患者之間的臨床表現差異極大,目前並沒有明確的方法,可確切診斷罹患多發性硬化症,需要仰賴神經科醫生豐富的臨床經驗來判斷,首先要進行全面的病史採集、臨床神經檢查及實驗室檢查(如核磁共振、誘發電位、腦脊液檢查),在排除了所有其他可能的疾病後,才能正確診斷。

值得一提的是,多發性硬化症無法治癒,只能透過治療的方式來減輕症狀、防止復發。衛福部桃園醫院罕見疾病基金會點出治療的三大方針如下:

  • 急性治療:急性發作時,透過脈衝(短期、高劑量)類固醇、血漿置換術、注射免疫球蛋白等方式,抑制免疫系統,藉此阻止神經繼續被破壞。

  • 延緩病程:由醫師考量患者的發作頻率、慢性病、生育計畫等,來使用干擾素、胺基酸、免疫調節劑、化療等藥物調節免疫系統,達到減少復發、延緩疾病惡化的目的。

  • 症狀治療:協助舒緩疼痛、肌肉僵硬與痙攣,治療膀胱異常,改善疲倦、憂鬱、性功能不良等症狀,通常需要多專科介入。

延伸閱讀》多發性硬化症不易確診 「大腦被蠶食鯨吞」萎縮速度增5倍

多發性硬化症患者面對的不只是「一個疾病」,額外要處理的症狀繁多,照護上也需格外留心,才能改善其生活品質。世界衛生組織認為,要緩解肌肉僵硬與痙攣,可尋求復健科醫師的協助;至於多發性硬化症常見的疲勞症狀,則可透過定期鍛鍊、健康的睡眠模式、避免服用易加重疲勞的藥物來改善。

飲食方面,營養師張文建議,烹調方式避免油炸、油煎,並多選擇橄欖油、芥花油等好的油脂來源;減少攝取動物性油脂(如肥肉、蹄膀、梅花肉)、飽和脂肪(如棕櫚油、椰子油)、反式脂肪(如植物性奶油、油酥製品)攝取。可選擇瘦肉、去皮家禽類、黃豆製品等好的蛋白質來源,及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如鯖魚、鮭魚、鮪魚、鰻魚、秋刀魚。至於肉汁、內臟、雞精、酵母粉、蚌類、扇貝、牡蠣等高普林食物則建議少吃。另外,每日可喝一至兩杯低脂乳品,吃15~30公克堅果類,並攝取至少七份蔬果。特別提醒,有研究顯示人蔘、當歸、黃耆會增強免疫力,不建議多發性硬化症患者隨意使用;若有需要應尋求中醫師協助。

衛福部桃園醫院另提醒,多發性硬化症患者須避免泡溫泉,因為溫泉容易使中心體溫上升,可能會誘發急性發作。日常可經由騎腳踏車、游泳、健走、做瑜珈或打太極拳來伸展肢體,避免關節攣縮,有助於舒緩僵硬及痙攣造成的疼痛。最後,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適度排解壓力,更是調養的重要關鍵。

撰稿記者:陳昭容

核稿編輯:羅芋宙

多發性硬化症之疾病改善療法(中榮藥訊第28卷第1卷,藥師董思妘)
多發性硬化症(世界衛生組織)
多發性硬化症的真相(台大醫院神經部)
多發性硬化症醫師口袋手冊(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
MS介紹(台灣多發性硬化症協會全球資訊網)
多發性硬化症(衛福部桃園醫院)
多發性硬化症(罕見疾病基金會)
多發性硬化症的飲食建議(台北榮民總醫院營養師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