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內藝術特區 畫廊密度、產值台灣最高

工商時報【邱莉玲╱台北報導】 台灣藝術產業最大聚落「大內藝術特區」,聚集逾20家畫廊、藝術機構,涵括目前最受矚目的資深、大型台灣畫廊與日本、韓國畫廊,大內藝術區聯誼會會長、尊彩畫廊總經理陳菁螢粗估,台灣整體畫廊產值將有半數來自此區!本周六(7日)開幕的大內藝術節,將開創新型態的藝術活動形式,希望吸引與培養更多藝文人口,也要向亞洲其他國家推廣。 大內藝術特區也是全台畫廊密度最高的區域,主要指台北市大直、內湖一帶,屬於新興重劃區,鄰近台北市中心,具備大空間、低租金的誘因,從1993年尊彩藝術中心進駐內湖、1997年青雲畫廊進駐大直開始,便陸續吸引畫廊進駐,加上看好當地科技業、豪宅戶購藏藝術品的潛力,在近3、5年間畫廊家數更呈倍數成長。 形成最大藝術產業鏈聚落 目前區內有耿畫廊、尊彩藝術中心、亞洲藝術中心、索卡藝術中心、?方藝廊等台灣資深、大型畫廊,日本的白石畫廊、韓國的「藝術計畫ART ISSUE」等,還有學學文創志業白色空間、王道銀行基金會藝文空間等藝術機構,以及涵括藝術電商、實體拍賣等全通路品牌的帝圖科技公司,專攻貴重品及藝術品包裝運輸、物流倉儲及配送的翔輝運通公司,藝術產業鏈愈趨完整。 ?方藝廊負責人胡朝聖表示,藝術特區往往能發揮群聚集市效應,在大內藝術特區通常每個月畫廊新展開幕,除了吸引在地科技、建築、創投、傳產等產業人士看展,也常能吸引全台藏家出動,逐漸形成一種藝文社交活動。進一步再打響藝術特區品牌,像是紐約蘇活區、雀兒喜藝術區、柏林城中區等,更有帶動國際旅遊觀光的效應。 大直、內湖區畫廊業者、藝術機構已在2014年籌組大內藝術區聯誼會,目前會員有15家畫廊與藝術機構,透過藝術產業聚落,聯合開幕辦展、活動與資訊分享,打造台灣首個國際級的藝術區,做大藝術經濟產值,投入逾200萬元舉辦的大內藝術節更是年度盛事。 陳菁螢指出,期望大內藝術節可以產生2大效益,一是培養欣賞藝文人口,讓大眾透過看展感受藝術特區的氛圍,理解除了畫作,還有行為藝術、裝置藝術等多元藝術形式與想像空間,去年大內藝術節有數萬人進出畫廊看展;二是向亞洲各國推廣大內藝術特區,帶動人氣效應。 2017大內藝術節規模最大 歷時近1個月的大內藝術節,今年規模將創下歷年之最,今年有9家畫廊參與,並且首度走出畫廊,將大直與內湖的城市開放空間變成展場,在公園廣場、市區公車和候車亭規畫裝置藝術,舉辦微型影展,並與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20日開幕)、松菸2017臺北設計城市展(6日開展)串聯合作,同時首度響應台北市重要文活動「白晝之夜」。 大內藝術特區也將首次邀請聯合策展人,以4個主展場呈現主題展,總策展人林志明教授以「藝術的價值」為核心議題,聯合2位策展人傅遠政、楊雅翔一同探討社會藝術文化之間的關係。 其中,林志明將在尊彩藝術中心策劃以「解╱嚴」為題的展覽,邀23位不同世代的藝術家展出;傅遠政則在秋刀魚藝術中心策展「塗•勞 時代」,以創作者透過勞作、勞動般的表現方式,以身體衝撞社會實踐、手感參與藝術實踐;楊雅翔在王道銀行藝文空間規劃微影展「亞特的疑問」,以「藝術的價值」為題;大觀藝術空間也規劃一檔在藝廊談藝廊的反身性展覽。 陳菁螢強調,藝術特區的經營是全年的,除了辦展提供國內外參與率,更重要是以「藝術即生活」的概念,進一步串連區內的產業與機構,型塑更藝術化的生活模式、打造藝術產業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