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要絕種犀牛死而復生 幹細胞提供希望

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伊曼(Iman),在多年來的繁殖計畫都失敗後,已在去年11月死亡,只遺留一些外皮、卵子和組織。(圖取自推特)
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伊曼(Iman),在多年來的繁殖計畫都失敗後,已在去年11月死亡,只遺留一些外皮、卵子和組織。(圖取自推特)


馬來西亞最後一頭蘇門答臘犀牛伊曼(Iman),在多年來的繁殖計畫都失敗後,已在去年11月死亡,只遺留一些外皮、卵子和組織。

現在科學家們正寄希望於幹細胞技術試驗,利用伊曼以及另外兩頭死亡犀牛的細胞,期盼讓這種犀牛「死而復生」。

馬來西亞國際伊斯蘭大學(International Islamic University Malaysia)的分子生物學家伊莎(Muhammad Lokman Md Isa)向路透社表示,「我們很有信心。如果一切運作順利,每個人都支持我們,事情並非不可能。」

蘇門答臘犀牛是世上體型最小的犀牛,曾在亞洲各地都可見到牠們的蹤跡,但因為盜獵和森林砍伐,使得牠們的數量大幅減少。馬來西亞在2015年宣布,大馬境內的野生蘇門答臘犀牛絕種。目前蘇門答臘犀牛只剩下80頭,都在大馬鄰邦印尼境內。

伊曼去年因為子宮腫瘤造成的大量失血,死於婆羅洲(Borneo)沙巴(Sabah)的野生動物保育區,享年25歲,與大馬最後一頭雄性犀牛譚姆(Tam)死亡的時間,相距不到6個月。

科學家們曾努力要促成這兩頭犀牛繁殖後代,始終沒有成功。

婆羅洲犀牛聯盟(Borneo Rhino Alliance, BORA)主席潘恩(John Payne)表示,「譚姆的年紀相當於70歲的老人,不能期望牠的精子有那麼好。」

在過去大約40年來,潘恩致力於拯救馬來西亞犀牛。

「如果能夠從印尼的犀牛取得精子和卵子,成功的機率顯然會增加。但一直到現在,印尼對此都不熱衷。」

馬來西亞科學家計畫利用死亡犀牛的細胞,來製造精子和卵子,以便產生「試管嬰兒」,並植入1隻活體動物或相近物種體內,比方用馬來試。

這項計畫與非洲北部白犀牛的計畫類似,此種白犀牛目前只剩下兩頭。

從事這項計畫的研究人員在報告中指出,為非洲白犀牛製造胚胎幹細胞的努力,在2018年取得若干成功。

但是,負責這項計畫的科學家希爾德布蘭特(Thomas Hildebrandt)和伽利(Cesare Galli)表示,這個過程距離要製造出全新的動物還遠得很;即使可行,此種動物也會因為缺乏基因多樣性,可能對其長期生存構成威脅。

印尼科學家阿里夫(Arief Boediono)也參與馬來西亞的這項計畫,他希望計畫能夠成功,以便對印尼境內的犀牛提供幫助。

阿里夫表示,「這可能要花上10年、20年,誰也說不定。但在日本,已在實驗室的老鼠身上出現若干成功,因此,這項計畫有可能成功。」

日本科學家運用取自老鼠的胚胎幹細胞,成功培植出牙齒和胰臟、腎臟等器官,試圖作為人類器官的替代品。

目前,犀牛伊曼和譚姆的身體已被填充物塞滿,放在婆羅洲的博物館展示。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