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涼如何正確進補?寒露養生注意事項:早餐最好吃「這1物」

每年國曆10月8日前後,節氣「寒露」,意即此時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俗話說「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中醫指出,寒露時節應注意足部保暖,尤其秋季是腹瀉好發季節,也應注意腹部保暖。《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由中醫分享寒露時節的養生方法,養生應以保養陰精為主。

翰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莊可鈞表示,寒露期間,氣溫明顯下降,如果說白露節氣,標誌著炎熱向涼爽的過渡,暑氣尚未完全消盡,早晨可見露珠晶瑩閃光;那麼,寒露節氣則是天氣轉涼的象徵,代表天氣由涼爽轉向寒冷,露珠寒光四射。

白露節氣一過,穿衣就不能再赤膊露體,寒露節氣一過,則應注意足部保暖。寒露節氣後寒意大增,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此時正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於體內之時,養生應以保養陰精為主。

寒露早起減少血栓形成

隨著天氣轉涼,可逐漸增添衣物,如改穿長袖、長褲、長裙、襪子,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應適度接受一些寒冷,以提高皮膚及鼻黏膜的耐受力。另外,秋季是腹瀉的好發季節,應特別注意腹部保暖。

莊可鈞說,寒露時節,人們起居時間也應順應節氣時間調養。《黃帝內經》:「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寒露起居應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則可以順應陽氣的舒達。

現代研究也證實,秋天適當早起,可減少血栓形成;起床前多躺幾分鐘,舒展活動一下全身,也可以預防血栓形成。她提醒,心血管疾病在秋末冬初發病機率高,發病時間多在長時間睡眠的後期,因為在睡眠時血液在腦血管的流動速度變慢,故血栓容易形成。

莊可鈞提醒,中秋之後天氣乾燥,易出現口渴、咽乾、皮膚乾澀等「秋燥」病,應多吃甘、淡、滋潤食物,既可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可防治咽乾口燥等症。水果有柿子、水梨、香蕉等;蔬菜有胡蘿蔔、冬瓜、蓮藕、銀耳等,以及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

吃黃精栗子粥緩解痠痛

尤其,早餐應吃溫食,最好喝碗熱藥粥,由梗米(又稱大米、蓬萊米)、糯米煮成的粥品,具有極佳的健脾胃、補中氣作用。她特別推薦兩道熱藥粥給大家:

【玉竹沙參玉米粥】

材料:玉竹20克、沙參20克、玉米100克、梗米100克。
作法:將上述藥材洗淨,連同玉米及梗米一同放入鍋中,煮沸、熬成粥,即可食用。
功效:玉竹具有養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沙參具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功效。兩者合用,可以養陰潤肺,適合秋天乾燥季節食用。

【黃精栗子粥】

材料:黃精50克、栗子50克、梗米100克。
作法:將上述藥材洗淨,連同栗子及梗米一同放入鍋中,煮沸、熬成粥,即可食用。
功效:黃精具有滋腎潤肺,補脾益氣的功效、栗子性溫、味甘平,具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精、活血止血的作用,尤其有助於老年人腰腿痠疼、關節痛等的緩解。

寒露期間,讓身體暖和起來的方法,除了吃熱粥,直接按摩身體也不錯,莊可鈞推薦「太淵穴」、「足三里穴」與「尺澤穴」3穴位,建議大家可每天輪流按摩10至15分鐘。

(本文獲人間福報授權轉載,原文為:寒露注意身體保暖 喝熱藥粥養胃健脾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看更多優活健康網相關報導
容易流汗不一定是腎虛!中醫教你1招分辨:先聞有沒有「這味道」
有食譜》秋冬「酪梨」抗發炎!教你DIY「酪梨綠拿鐵」3步驟補元氣


本文授權轉載自《優活健康網》,原文為天氣轉涼如何正確進補?寒露養生注意事項:早餐最好吃「這1物」

看更多節氣「寒露」相關影音:
寒露咳嗽咳不停 林可彤示範坐姿側彎、龍式、鞋帶式 三分鐘健身操皮膚不乾癢
寒露養生食補這樣吃 杜仲獨活湯咖哩 舒緩腰膝腿痛
寒露養生食補這樣吃 酸辣蒸魚清爽鮮香 低脂美肌無負擔
寒露養生食補這樣吃 干貝山藥蘿蔔球 補脾養胃清肺補腎
秋分咳嗽咳不停 林可彤示範毗濕奴式、半弓式、站姿後彎 三分鐘健身操止咳化痰
秋分養生食補這樣吃 年糕燒螃蟹 保護腸胃幫助消化
秋分養生食補這樣吃 椒鹽芋絲台灣鯛 營養豐富高CP值美味
秋分養生食補這樣吃 川味臭豆腐豬血煲 香辣排毒營養開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