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依賴半導體?專家:有「荷蘭病」不是壞事,還可享特權!

最近台灣熱議的「荷蘭病」是什麼?究竟台灣有沒有產業失衡的荷蘭病?為何中央銀行特別為此發了19頁的報告?三大疑問,來看專家怎麼說。

上週四,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在法說會上表示,將今年資本支出上調至300億美元,大增76%,主要是為了因應高效能運算需求,另外也會積極擴產,解決車用晶片短缺。(延伸閱讀:台積電法說/魏哲家回應關鍵5題:調高資本支出,但預告漲價?

在此同時,台灣乾旱未解,政府已不惜祭出掘井、限制民生用水等緊急措施,來援助半導體業。

賴永祥攝
賴永祥攝

賴永祥攝

小小的台灣,投入這麼多資源在半導體產業上,真的好嗎?台灣是否已得了所謂的「荷蘭病」(Dutch Disease)?專研亞洲地區的經濟學家勞瑞.葛林(Rory Green)的答案是肯定的,但他卻認為對台灣短期內的產業發展來說,不是壞事。

什麼是「荷蘭病」?這是由權威財經媒體《經濟學人》所開創的名詞,用來描述荷蘭60年代過度仰賴能源產業發生的問題。

那時,荷蘭在海外發現天然氣田,這個「意外之財」雖然為荷蘭帶來了大量出口收入,大量的外匯,也讓荷蘭盾大量升值。結果導致荷蘭一度只有天然氣產業獨活,其他製造業則因外銷的商品變貴,失去競爭力紛紛倒閉,當地民眾失業率也破表的慘況。

許多人可能會疑惑,荷蘭有天然能源,台灣可沒有,哪來的病?其實,國際經濟學者普遍認定,現在只要一個國家產業發展出現「過度集中化」的現象,也視同一種「荷蘭病」。

彭博:台灣已有初期「荷蘭病」

根據《彭博商業週刊》上週報導,調查機構TS Lombard經濟學家葛林,提出最新報告說,疫後全球晶片短缺,造成台灣有「荷蘭病」的初期徵兆。

本來,台灣的經濟成長就很仰賴科技產品。最近五年來,台灣每年平均有高達64%的出口成長是來自於晶片生產。

調查機構TS Lombard經濟學家葛林。取自TS Lombard官網
調查機構TS Lombard經濟學家葛林。取自TS Lombard官網

調查機構TS Lombard經濟學家葛林。取自TS Lombard官網

如今又因疫情期間晶片短缺,台灣去年1~9月半導體業出口比前一年同期增加146%。也因此,批評者認為即便面臨乾旱,台灣連民生用水都要限縮,就是要優先提供給製程中要用水的半導體產業,全國資源很明顯地有往半導體產業集中的現象。

對此,台灣央行曾在3月中旬的理監事會議資料中,特別提出19頁報告、專章討論荷蘭病。該報告指出,台幣近期的強勢升值,主要因為疫後資通訊需求上漲,大幅推升電子資通訊產品出口;然而,央行報告澄清台灣傳產出口衰退並非因為台幣走強、喪失出口競爭力,主要還是需求衰退導致。因此,央行並不認為台灣有所謂的「荷蘭病」。

然而,葛林認為,就算台灣有產業失衡的荷蘭病,也不見得是壞事。他解釋,在疫後物聯網的快速發展下,IC晶片的價格走勢,比起油價更兇猛,矽晶圓愈來愈像是新時代的石油,台灣可加以把握。

因為阿拉伯產油國家,長期藉著「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操縱石油產量與油價漲跌,總能向各國取得更多政治與經濟上的利益。台灣也可以善用「矽元」(silicon currencies),和這些急需晶片的大國換來許多好處。

台灣可享「矽元特權」?

由於半導體業進入門檻高,葛林認為,即便許多國家意識到要趕緊發展自有晶片產業,短期內,仍難以和台積電等基礎深厚的台灣半導體業者匹敵。因此他預期台灣至少可享受五年的「矽元特權」。另外一個享有矽元優勢的國家則是韓國。

真的嗎?或許台灣已在享受特權了。原本美國財政部,於去年底將台灣列入匯率操縱國的觀察名單,上週4月16日向國會公布新一季名單時,台灣已經不再出現在上頭。葛林認為,原因是美國實在太需要台灣的晶片,不可能真的制裁。

當然,等晶片短缺緩解,美國就可能改變態度。葛林觀察認為,台灣若能把握住這個良機壯大自己,就有望發展成更專精的科技出口國。

看來,「荷蘭病」在台灣仍算不上嚴重。至於台灣該怎麼利用「矽元特權」?買更多武器?引進新技術解決缺水、缺電的窘況?或發展下一個創新產業?就是個值得思考的長期議題了。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