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三周年》諷刺!台灣最大問題第一名還是「拚經濟」,兩岸監督條例根本沒半撇

作者 ● 黃齊元/商周網站專欄作家

三年前,台灣學生攻佔立法院,發生了太陽花學運。這個影響是深遠的,不僅重組台灣政治生態,加速政黨輪替改朝換代,也徹底改變了台灣的未來。

太陽花學運的關鍵詞是「兩岸」,許多人不滿國民黨過於傾中,認為「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是黑箱作業,最後提出「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作為制衡。

三年過去了,兩岸交流從熱絡急速降溫到冰凍,蔡英文和中國大陸的關係從一開始的冷對抗,逐漸升溫到熱對抗層次,不僅陸客大幅減少,陸企遭到封殺,連陸生也被扣上「匪諜就在你身邊」的帽子。

很明顯的是,小英上任時強調的「維持現狀」,已無可能,我們無法再回到過去,但未來會怎麼樣,卻沒有人知道,而且球並不在我們這邊,我們的命運將由別人決定。

很多人當時抗議初衷是認為兩岸服貿協議不平等,其實兩岸從來就沒有對等過,大陸以「兩岸」來稱呼我們,已將台灣的地位作了一個拉抬,中國大陸和世界上哪一個國家可以稱兄道弟,強調「兩岸一家親」?

沒有「兩岸」之後的台灣,只能面對「兩大」的新現實,在中美兩個大國角力下膽顫心驚的尋找生存空間,兩邊都不能得罪。世界的遊戲規則就是政治、經濟、外交和軍事實力的博弈,連南韓都不得不低頭,尋求別人保護,更何況台灣?

台灣經濟現狀,很大程度和太陽花學運有關,因為其影響了政治的方向、產業的結構、企業的投資以及人民的信心,關鍵在於我們的經濟是否有變得更好?

太陽花學運反映了社會大眾對貧富差距和不公不義的極度不滿,這和英國脫歐、川普上台以及全球風起雲湧的民粹運動,出發點一致,因此舊有政權很容易被推翻。從這點來看,台灣政治發展的腳步,甚至還跑在全世界前面。

全球目前有一種普遍的看法,認為許多經濟問題是過度開放所造成的,例如移民和外國貨佔領本國市場,因此需加以管制,這就是「反全球化」,唯一積極主張全球化的,只剩下中國大陸。

我們可以推演出一個邏輯:「反服貿」=「反中」=「反全球化」。有些人辯解其並不反對服貿,只是反對黑箱作業,也有人說他們只是不想和中國大陸打交道,但並不反對和世界其他國家來往。事實勝於雄辯,今天的現實是台灣越來越被邊緣化,當初我們的想法已造成了今天的結果。

物極必反,經濟才是大家最關心的。最近某媒體公布「台灣最需要解決哪一個問題」,連續三次,「積極發展經濟」(28.1%)都獨占鰲頭,「改革年金制度」(14.7%)超過之前排在前面的「縮小貧富差距」(13.7%),「司法改革」(6.6%)和「落實轉型正義」(2.2%)得分都很低,這和小英當前施政方向有所偏差。

台灣經濟需要和全球連結,小英上台以來,和全球化相關的議題包括:開放美豬進口、開放日本核災區食品進口、日本沖之鳥礁事件、南海太平島仲裁、亞洲矽谷、以及「新南向政策」,前面四件事都屬於防守型,代表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國際事件,後面兩件則是我們自己想推動的計畫。

從以上事件可以看出,台灣的命運不掌握在我們手中,我們根本就沒有話語權,只是美日大國手中的棋子和籌碼。過度依賴中國大陸,下場會很慘,但切斷和中國大陸的關係,也是死路一條。

最近以香港為基地的國泰航空公布去年財報,大虧22.54億新台幣,這是繼2008年金融海嘯後首度大輻虧損。中國大陸正積極興建機場,提升北京、上海和廣州為國際樞紐,香港GDP僅1.9%、陸客大減、零售業銷售下降、生活品質下降,中國門戶地位岌岌可危。

香港現狀對台灣應有所啟發,但不應被拿來當作「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負面教材,台灣有完整的製造業、科技業、服務業和金融業,有太多比香港強的地方,台灣不如香港之處在於和世界的連結。

台灣所剩的時間不多,大陸企業正積極走出去,全球也開始擁抱中國。最近經濟學人報導大陸「微型跨國企業」的故事,有一家「Musical.ly」新創企業,推出融合個人影像和音樂對嘴唱歌的app,風靡全美,估值已達5億美元,說明即使是中國新創公司,也開始以全球作為市場。

318太陽花學運最可惜的地方,在於後來的路走偏了,未能從過度傾中引導至和大陸的良性互動,反而從「恐中」變成盲目的「反中」和「仇中」,以轉型正義為名,瘋狂的去中國化、去蔣化,甚至對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人身攻擊,把兩岸關係推到危險的邊緣。

現在已到了兩岸的關鍵時刻,台灣不能不和中國大陸維持基本的關係,更不可以形成敵對狀態。過去一、二年,我遇見很多企業家,由於對未來前景悲觀,準備把公司賣掉。企業非但不再投資,反而減資並大輻分派現金股利,也就是把錢拿回去,這代表了什麼訊息?

諷刺的是,「兩岸監督條例」至今仍躺在立法院,民進黨當初承諾已跳票,連學運人士都跳出來批判,最近居然還是由國民黨立委就此提案。

當我們試圖去重新定位數十年前的歷史,不妨先反思三年前的事件。太陽花,或許終究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更多報導】一例一休現形錄》倒閉老闆心聲:不是我想苛刻勞工,但愈想守法,虧損就愈大

※本文由商業周刊網站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