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喪父逃課躲家裡 媽媽堅強伴孩子走出

文/陳珮潔
出處/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陪他走過-憂鬱青少年與陪伴者的互動故事】

老師又打電話來了,這次是告訴媽媽,曉珊在學校裡和同學大聲爭吵,甚至拒絕上課。媽媽等曉珊放學回家,正想詢問她為什麼在學校裡和同學爭吵,沒想到曉珊一進門就立刻進房間,把門鎖上,無論媽媽怎麼敲門,曉珊都不回應。

倒是妹妹過來和媽媽咬耳朵:「姊姊和同學吵架是因為姊姊在鉛筆盒裡帶了一隻爸爸以前常常用的鋼筆,姊姊用一條擦眼鏡的布包起來,結果被她的同學打開來看,還拿去試寫,姊姊一氣之下,痛罵那個同學,還警告對方,別再亂碰東西,不然就要對她不客氣。」

媽媽問:「後來呢?」妹妹很不以為意的說:「那個同學居然去告訴老師,老師就罵了姊姊,姊姊立刻背了書包就要走,後來沒辦法離開學校才作罷。」妹妹還加了一句:「我覺得那個老師不對。」

媽媽知道曉珊的心情,和妹妹說:「姊姊還在生氣嗎?妳去和姊姊說,媽媽能了解她的心情,叫她不要生氣,先出來吃飯。」妹妹乖乖的去說服曉珊,媽媽心裡想,該是讓老師知道曉珊情況的時候了。

父親眼中獨一無二的公主

其實,曉珊一直是個懂事的孩子,無論在功課或是生活上,都不需要父母操心。曉珊只有一個妹妹,妹妹也有著體貼的個性,尤其妹妹看著姊姊做她的榜樣,小小的年紀卻培養出超乎同年齡的成熟心態。

曉珊的媽媽是職業婦女,在曉珊的心中,媽媽是個堅毅的女性,她可以一手掌控工作,同時顧及家中的大小事務。

但是對孩子而言,媽媽的話就是聖旨,媽媽常說「不讀書就沒有未來」,所以大部份的事情,都是媽媽一個口令,曉珊和妹妹就一個動作,有時候在學校發生了一些事情,曉珊想要和媽媽說,但是媽媽手上的工作總是沒有完結,只好去找爸爸傾吐。

爸爸和媽媽不一樣,爸爸總是很沈穩的聽曉珊說話,而且會給很多建議,爸爸不在意曉珊她們的成績如何,只希望他們能朝著自己喜歡的方向發光發熱,曉珊感覺在爸爸面前,自己就像個獨一無二的公主。

偽裝的堅強

但是爸爸的身體狀況不好,曉珊很擔心也很難過,但是不能讓忙碌的媽媽,還要分心安慰她和妹妹,因此曉珊總是悄悄隱藏著自己的煩惱。

媽媽也知道爸爸的病會對曉珊和妹妹造成很大的壓力,因此當爸爸的身體一天比一天虛弱時,媽媽總是自己扛下所有的悲傷,不希望因為爸爸生病的事情,打亂了兩個孩子的生活和作息。

這一天,爸爸走了,媽媽知道爸爸過世的消息,會讓兩個孩子面臨很大的打擊,但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在曉珊和妹妹如常的回到家中,吃飯、做功課之後,媽媽深吸一口氣,用最平淡的語氣告訴她們:「今天,爸爸過世了。」

曉珊和妹妹聽到媽媽說的話,一時之間無法思考,只能讓眼淚不停的落下。想到爸爸再也不會回來的事實,妹妹嚎啕大哭,久久停不下來。妹妹的哭聲,讓全家再度陷入悲傷的氣氛中。

爸爸過世的第二天,曉珊和妹妹還是挺著腰桿到學校上課,十三歲的曉珊和十一歲的妹妹,看著和昨天一樣的環境,但感受卻是天壤之別。時間匆匆在處理爸爸的後事中流逝,兩個姊妹好像也逐漸恢復正常的生活作息。

就是不想去上課

如以往一樣,曉珊每天早上七點出門上學,放學後到補習班上課,接近十一點鐘才回到家,就連週六都是這麼忙碌。曾經曉珊告訴媽媽,不想再補這麼多習,覺得好累!媽媽提醒她不要把自己弄得太累,可以放棄幾科補習,但是曉珊自我要求的個性,讓她無法抉擇要放棄什麼。

在爸爸過世一年後,有一天媽媽接到補習班老師的電話,老師說曉珊翹課沒到補習班,但有同學看到她在漫畫店看漫畫。在辦公室裡加班的媽媽,立刻放下工作回家,看到曉珊就問她為什麼不去上課,曉珊慢慢的回答:「就是不想要去!」媽媽還來不及反應,又聽到妹妹說:「媽媽,妳不要逼姊姊去上課,我怕她去上課就不會回來了。」媽媽還沒有從震驚和疑惑中回過神來,妹妹又接著說:「我覺得姊姊應該要去看醫生。」

媽媽才了解這不只是暫時性的抗拒上學,但是到底要怎麼辦,媽媽還沒有整理出一個具體的方法。透過各種管道,媽媽終於掛到一位精神科醫師的門診,但是在這段時間中,曉珊拒學的情況愈來愈嚴重,不只是不想去補習班,就連學校也不想去。

每天早上媽媽叫曉珊起床,一叫就是一兩個鐘頭,但是曉珊完全充耳不聞,繼續賴在床上。媽媽不知道為什麼曉珊有如此大的轉變,依然希望有一天曉珊會再回到以前的樣子。

直到和精神科醫師談話後,媽媽知道並不是曉珊不想去上學,而是曉珊生病了。醫師希望媽媽不要再強迫曉珊去學校,同時要求媽媽下次帶著曉珊一起去,這樣才能找到病因,對症下藥。

用愛心耐心打開緊閉心靈

媽媽離開門診之後,開始深思:「如何做才能幫助曉珊重回人生軌道?但是以往的生活對曉珊一定好嗎?醫師說不要強迫她再回學校,是不是意味著學校生活對曉珊而言壓力太大呢?以前曉珊遇到任何事都會和爸爸說,現在她能對誰說?提到爸爸,就連身為大人的自己,都是以淚水來宣洩對爸爸的思念,那麼這兩個孩子呢?是不是自己花太多的時間在工作上,卻忽略了曉珊和妹妹才是最需要自己花時間陪伴的人?」媽媽愈想愈多,腦筋裡一團亂。

回到家裡,媽媽逐漸理出頭緒來:既然曉珊生病了,就要有心理準備去照顧一個病人,而曉珊的傷口在她的心裡,因此任何言行舉止都要小心不要再讓傷口惡化。除此之外,以往自己那種接近命令式的口氣,也要有所改變。現在的曉珊緊緊地把心靈緊閉,只有妹妹能夠接近。但是要妹妹擔負打開曉珊心靈的重責,對妹妹也太不公平了,因此唯一的一條路,就是自己要改變,用愛心和耐心,讓曉珊重拾健康。

從此以後,媽媽和曉珊的溝通非常簡單,通常媽媽問曉珊問題,曉珊大多以點頭、搖頭或聳肩回答,即使講話也不會超過三個字,大都是「不知道」,但是媽媽不動怒也不放棄。每天早上媽媽還是去叫曉珊起床,問她今天想去學校嗎?如果曉珊搖頭,媽媽就會說:「那妳再多睡一會。」

同時,媽媽發現,曉珊不但不想去學校,就連跨出家門,她也都沒有興趣。有時候媽媽約曉珊到餐廳用餐,或者去哪裡玩,但是曉珊總是拒絕,還告訴媽媽:家裡最好玩。

還好,曉珊沒有拒絕到醫院就診。曉珊和媽媽到了門診,醫師和曉珊面談後,告訴媽媽:曉珊罹患了憂鬱症。醫師還說:憂鬱症是可以靠藥物穩定病情的,但是病人的壓力源要解除,才是根本的方法。罹患憂鬱症的病人及照顧病人的家人都會非常辛苦,家人的耐心毅力是讓病人恢復健康的重要因素。

為了更了解憂鬱症,媽媽去參加憂鬱症家屬團體,透過分享減輕在陪伴過程中的焦慮不安,增進情緒調節及問題解決的能力,並協助找尋更有效因應憂鬱症患者憂鬱行為的方式。

別讓關心變成壓力

媽媽把曉珊的情況告訴了曉珊的導師,老師介紹了在校內義診的精神科醫師,希望對曉珊有幫助。不過,曉珊到校後,老師和同學都上前來關心,曉珊覺得數十雙的眼睛盯著自己,彷彿自己是個怪物,他們的關心反而變成一種壓力。

回到家裡,曉珊和媽媽說不想再去學校了,媽媽問了半天才知道,原來是老師和同學的關心引起的。媽媽向她解釋,同時告訴她,如果她不想去學校,媽媽不會逼她去的。

媽媽了解曉珊的情況,但是其他親戚並不覺得曉珊是個病人,曉珊的阿媽就常常和媽媽說,曉珊會這樣是媽媽寵出來的,小孩子不想去上學是當然,但是大人就要好好跟她說,要強迫她去,不可以放縱她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媽媽不想和長輩頂嘴,只好默默承受。

媽媽雖然被曉珊拒絕過無數次,但是每天媽媽還是試著約曉珊一起出去走走。這天也不例外,媽媽問曉珊要不要去以前常去的那家餐廳吃飯,曉珊居然回答:「那媽媽妳去訂位子。」媽媽聽到這句話,覺得自己的付出漸漸有了回報。

可是每個階段都會有困難需要克服。只要曉珊願意,媽媽總是帶著她到外面去吃吃飯或者逛逛書店。有次出門的時候,媽媽和曉珊遇到附近的鄰居,鄰居媽媽隨口一句「曉珊今天不用去上課呀!」當時曉珊沒有反應,媽媽卻深怕曉珊會再回到拒絕走進人群的日子。事後,曉珊和媽媽說起這件事,媽媽安撫曉珊「鄰居媽媽只是隨口問問,並沒有任何壞意。」

又有一天,曉珊和媽媽說,她考慮再回到班上,因為自己不想成為一個異類。媽媽發現曉珊並沒有要放棄回到學校,她有在思考自己未來的路該怎麼走。

媽媽和曉珊說:以前媽媽認為,人如果不讀書就沒有競爭力,未來的路一定崎嶇難行。現在媽媽知道,讀書並不是唯一也不是全部,因為人的未來是要靠自己去努力,不是靠書本就可以得到成功。以前爸爸曾經帶著我們全家一起環島旅行,那時妳們都還小,可能已經記不得了,如果曉珊願意,媽媽希望能帶著妳和妹妹,再環島一次,相信我們在路途上所獲得的,不會比學校學到的少。

宛若新生的喜悅

媽媽認為,從以前每當孩子遇到事情,自己因為忙於工作,沒時間聽孩子講,總是叫孩子去和爸爸說,造成孩子有心事也不會和她傾訴。到現在孩子漸漸會把心裡的話說出來,自己才了解孩子的想法,她們並不像自己所想的那麼不成熟,雖然這個過程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才有一點點的成果,但是那種宛若新生的喜悅,實在是難以形容的感動。

媽媽回想從曉珊生病到現在,自己的世界完全改變。媽媽很慶幸曉珊是在這個時候發病,因為如果再晚十年,自己可能沒有力氣照顧她了。也因為曉珊的病,所以媽媽才了解什麼叫做憂鬱症,及如何面對憂鬱症。

另外,媽媽也很感謝曉珊,因為曉珊的病,媽媽了解到自己以往的價值觀並不正確。以前是有兩個女兒,但是現在是「擁有」兩個女兒。以前以為工作上的成就感就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現在才知道,和兩個女兒一起躺在床上談心是多麼無可取代的幸福。

媽媽知道在對抗憂鬱症這條路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往下走,但是媽媽很有信心,因為她看到了曉珊康復的一絲絲曙光,就在自己、曉珊和妹妹三雙緊握的手裡。

醫師探討
關渡醫院精神科醫師 劉弘仁

憂鬱症的症狀

青少年憂鬱症的盛行率已經接近成年人,症狀與診斷也與成年人類似,低落或煩躁的情緒是青少年憂鬱症常見的症狀,但是和成年人不同的是青少年更常出現煩躁或是情緒擺盪起伏的狀況,患有憂鬱症的青少年會變得容易因為小事生氣,情緒起起伏伏,人際互動當然也開始變化;正因為如此,某些罹患憂鬱症的青少年可以在早期就看到同儕關係受到影響。

憂鬱青少年還會出現與成年人類似的其他症狀,像是文中曉珊出現的失去興趣、寡言、疲倦、睡眠改變等,也會有注意力無法集中、社交退縮、有不切實際的罪惡感、有輕生的念頭、胃口也會有改變、可能會吃不下東西或反而暴飲暴食;嚴重的甚至會每天躺在床上,思考會變得遲緩,或是重複出現自傷自殺的行為,危及自己的生命。

懼學為憂鬱症狀之一

兒童青少年憂鬱症也常見到合併焦慮的狀況,例如分離焦慮或是重複思考、重複動作等強迫症狀。懼學、害怕去上學也是常見的情形,個案並不見得真的討厭學校或不想繼續完成學業,而是到了學校要面對種種的功課與人際壓力,對個案來講有種喘不過氣來的感覺,所以便選擇了逃避一途,這是人在面對壓力時可理解的一個反應。

但是家長多半會過度慌張或不以為意,認為可以極盡辦法逼個案回到學校,或是覺得個案過一陣子自然回到學校的軌道上;其實,在懼學發生的時候,家長或老師應詳加了解個案懼學的原因,不要過分強迫,甚至使用激烈的手段驅使個案回到學校;回到學校上課當然是重要的,但是要評估是不是有障礙使他不敢面對,是不是生病了以致整個人退縮。例如文中的曉珊,可能在父親過世後就開始有一些情緒問題,導致她在處理與同學的互動時,因為這些事而顯得敏感易受傷害,也因此與同學發生摩擦,於是憂鬱的狀況及與同學的芥蒂讓她離學校愈來愈遠。

憂鬱症的危險因子

到底什麼樣的因素會使得一個人容易遭受憂鬱症的侵襲呢?就青少年而言,危險因子包括:壓力事件、家族病史、曾經遭受虐待、人際技巧與調適能力不佳、罹患重大的慢性疾病等。以文中的曉珊為例,父親過世就是一個對她打擊嚴重的壓力事件。曉珊的父親不只是曉珊的雙親之一,更是曉珊平日傾訴的重要對象,父女的連繫非常緊密,一般人在遭逢失去至親時都要有一段相當時間的哀悼期,更何況是曉珊與她互動密切的父親,這麼沈重的壓力當然會使一個人陷入憂鬱情緒中。

此外,若是有家族性憂鬱症或有情感性精神病史,也較易罹患憂鬱症;過去曾有被虐待或性騷擾、性侵害的青少年,因為生命的過程承受這些破壞性的經驗,這些早期的烙印也使他們成為日後罹患憂鬱症的高風險群;而青少年期的要務之一就是建立可以滋養成長經驗的同儕關係,所以人際互動與社交技巧如果有明顯障礙,也會是青少年憂鬱症的危險因素。

憂鬱症的治療

青少年憂鬱症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是以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為主。心理治療涵括的範圍極廣,使用的方式也相當多元化,臨床上有研究證明療效的則是認知行為心理治療與人際心理治療;其他心理治療如精神動力心理治療、家族治療、表達性治療等應也可發揮相當功效,宜視青少年自身的問題,針對其狀況,予以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