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是否便祕?專家揭密關鍵因素「它」 若輕忽下場慘!

現代社會中有很多人因為飲食不均衡、少運動壓力大導致便祕狀況,醫師指出改善便祕,建議可從飲食和生活習慣做調整,改善排便狀況,維持健康的腸道功能,事實上膳食纖維是預防改善便祕的關鍵,充足的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使排便更加順暢,多攝取蔬菜、水果、豆類、全穀雜糧類,不僅能促進排便,也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

圖/TVBS
圖/TVBS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很多人以為只要沒有每天解便就是便祕,其實便祕不單只是以多久沒解便,當成評估標準,其實若排便時沒有困難、非常順暢,排便頻率從三天一次到一天三次,都在可接受範圍。如果如廁時需使盡力氣,排出乾硬的糞便,加上每週解便次數少於3次,臨床上這就算是便祕,而當便祕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以上,就屬於慢性便祕。」

彰化秀傳醫院大腸直腸科主治醫師林安仁:「實務上我都跟大家說一天三次到三天一次,都算在正常的光譜裡面,那重點就是我有感覺去上廁所的時候呢,我能不能很快的上出來,我上的過程不會太辛苦,我上完覺得是舒暢的,以這個狀態來說的話,頻率反而會是其次。」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主任陳周斌:「大腸有沒有一些實質上的病變,或者是肛門有沒有問題,如果這兩個都排除,那他還是抱怨說有便祕的情況,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般會建議,就是從水分的攝取,還有高纖維的食物,因為這個會讓大便比較順,還有生活的作息。」

東京大學新創科學博士暨營養師廖誼青:「可以考慮多吃水果。水果不僅能改善排便的頻率,還能調節腸道菌群,增加有益菌如雙歧桿菌和嗜酸乳桿菌的數量。像譬如每天食用兩顆黃金奇異果,就能大幅改善便祕的狀況,效果與纖維補充劑車前子一樣好,而且副作用更少。」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高品質的飲食習慣,可能有助於減少便祕的風險,讓便祕患者提供了實用的飲食建議,有助於改善健康狀況和生活品質。」

東京大學新創科學博士暨營養師廖誼青:「研究發現越是遵循健康的飲食指南,攝取較多的蔬果豆類全穀物,海鮮和植物蛋白,便祕的風險越低,而鹽分的攝取量越高,便祕的風險就越高。」

彰濱秀傳醫院外科部副主任歐金俊:「民眾如果有這個便祕長期的問題的話,當然會建議民眾可以經由飲食的調整,我們就是增加一些高纖蔬果的攝取,然後增加更多水分的攝取,那再增加我們一點點活動、運動的一個次數跟頻繁度,那這樣子就有機會,可以改善我們便祕問題。」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蘇浩俊:「要多吃蔬果,那第二件事情就是要多喝水這樣子,那第三件事情就是也要配合著運動,這三個方式的話是可以,促進我們腸胃道的蠕動比較順暢,那多喝水的話,是可以讓大便能夠比較軟這樣子,能夠必較促進大便的排泄這樣子,以達到緩解便祕,預防便祕的效果。」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在一項針對功能性便祕的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中,研究團隊發現,每日補充膳食纖維和益生菌,可以有效緩解功能性便祕。

東京大學新創科學博士暨營養師廖誼青:「有研究建構出膳食纖維和益生菌腸道菌群、便祕緩解這三者之間的證據鏈,發現適量補充含有聚葡萄糖、洋車前子殼、小麥麩加洋車前子殼,這三種膳食纖維的益生元配方,或含有雙歧桿菌,與鼠李糖乳桿菌的益生菌配方,都能有效緩解便祕。」

彰化秀傳醫院大腸直腸科主治醫師林安仁:「每個人畢竟是浮動的狀態,你每天吃的東西不一樣、喝的水份不一樣,你運動的狀態不一樣、你的壓力也不一樣,那當然你腸子在消化上蠕動上的速率,就不會那麼的相同,今天也許肉吃得多一點,明天也許纖維吃得多一點,糞便的形狀跟顏色、質地都會有一點不同,不需要為了一天不好上而覺得很焦慮。」

彰濱秀傳醫院外科部副主任歐金俊:「忽然出現了一個便祕,有可能是我們腸胃道的一個疾病導致的一個改變,那我們可能需要做一些腸胃道的檢查,比如說大腸鏡或者是一些腹部超音波。」

專家建議水果是山梨醇、多酚和纖維質的攝取來源,山梨醇無法被消化吸收,具有保水性,可以增加糞便中的水分和重量。而多酚可以增加像是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等,有益於腸道健康的細菌來調節腸道菌群,膳食纖維可透過不同的潛在機制,改善便祕狀況,不可忽視!

更多 TVBS 報導
便秘吃益生菌沒效?醫曝「加2物」秒見效 排便順暢養好腸
英女童肚子痛掛急診!醫師診斷「只是便秘」 返家隔天離奇身亡
解便秘神器在這!盤點「10大」整腸食物 搭配4大剋星更有感
氣色好、素顏也漂亮!成女性追求狀態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