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贏得諾貝爾獎? 《自然》期刊揭密:95%得主有學術聯繫
諾貝爾獎今(7)日起將陸續揭曉得獎名單,而在名單公布之前,《自然》期刊爬梳諾貝爾獎自1901年首次頒發開始,至2023年為止,科學領域獎項(包括生醫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共646位得獎者資料,歸納歷屆得主的共同特性。
首先,雖然女性得獎比例在2000年後有成長趨勢,但仍有逾95%得獎主是男性,截至2023年止,科學領域超過6百名得獎者中,僅有26位是女性,且集中在生理學與醫學領域研究。
從地點來看,則有54%得主集中在北美洲,其次則在歐洲,至今只有10位得獎主來自中、低收入國家,且絕大部分在獲獎時都已搬到北美洲和歐洲。
值得注意的是,前後已橫跨1百多年不同時空的諾貝爾獎,得主之間其實多數都有非常緊密的學術淵源。
《自然》期刊將歷屆諾貝爾生醫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和經濟學獎得主,依學術上的指導與合作關係畫成關係圖,結果發現在全部736名得主中,竟然有702位可以被視為來自同一個學術家族,也就是說,可以從這702人身上找出共同的學術聯繫。
以1904年因發現氬元素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瑞利男爵(John W. Strutt)為例,他的指導學生湯姆森(Joseph Thomson)也因發現電子,並證明它是比原子更小的粒子而在1906年獲獎。之後湯姆森又訓練出了更多學生成為諾貝爾獎得主,這個學術網絡延伸至2023年,總共有228位諾貝爾獎得主都師出同門。
《自然》期刊指出,優秀人才培養出下一代優秀人才是這個學術網絡最可能的解釋,但也列出另外一種可能,由於進入諾貝爾獎候選名單得經由提名,而擁有提名資格者也包括過去諾貝爾獎得主,如果這些得主更傾向提名自己學生,學術譜系的親疏就會對諾貝爾獎名單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力。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美國2生物學家摘諾貝爾生醫獎 發現「微RNA」基因調控作用
發現基因調控要角microRNA 美2生物學家摘諾貝爾生醫獎桂冠
如何才能贏得諾貝爾獎? 《自然》期刊揭密:95%得主有學術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