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米酵菌酸?專家:少食用這三類食品
[NOWnews今日新聞] 目前累計寶林茶室相關通報個案計有31例,患者分別在業者的信義遠百A13店、饒河街分店用餐,其中2例死亡、5例加護病房救治、3例普通病房治療;檢驗方面,截至今日上午,總計有14位患者米酵菌酸檢驗陽性,其中包括2例死亡的個案,而近幾日新增的饒河街分店相關個案檢驗都是米酵菌酸陰性。
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的米酵菌酸食物中毒案延燒,衛福部食藥署日前赴事發的遠百A13店抽驗35項食材,但米酵菌酸檢驗都是陰性,食藥署近期持續展開環境檢體的細菌培養,希望釐清是否有產生該毒素的細菌「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亞型」存在,食藥署長吳秀梅今日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培養結果最快下週出爐。
寶林茶室飲食中毒的死者血液檢體中確定採樣到「米酵菌酸」,再次引發台灣民眾對於食安的關注。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又名伯克霍爾德菌,學名:Burkholderia gladioli)所產生的一種粒線體毒素,不過這樣的毒素為什麼會出現?
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科技學研究所教授孟孟孝指出,唐菖蒲柏克氏菌生長和合成米酵菌酸好發條件包括:中性酸鹼值(pH 6.5~8.0)、常溫(攝氏26~32度)、高濃度油脂(特別是油酸含量)、食鹽濃度小於2%等。所以低溫、高濃度的食鹽、和醋酸這些條件,就能抑制米酵菌酸的產生。
那麼哪些食品會出現米酵菌酸呢?孟孟孝表示,米酵菌酸不僅在米製品中發現,它可能出現在許多發酵情形不良(多數為家庭自製產品)、鹽濃度低、油脂量高、和食品保存條件不佳的食品中。
米酵菌酸第一次被發現,是在1895年的印尼出現,在椰子發酵餅(一種特殊的天貝)中,直至1977年因而中毒死亡人數高達近1萬人,印尼當局已禁止生產這項食品。但隨後也有零星出現在多種以米或玉米為原料的食品或發酵飲品之中。
那麼該如何避免接觸到米酵菌酸呢?孟孟孝建議,台灣家庭自己烹調的米飯、米粉等被汙染的機率極低,不需要過度擔心。盡量少食用低酒精度、低鹽度、偏中性酸鹼值的發酵食品或飲品,同時注意食品的保存條件,乾式保存優於濕式保存;低溫保存優於常溫保存。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 報導
寶林茶室食材驗不出米酵菌酸!細菌培養最快「這時」見真章
寶林中毒案新安東京甩鍋保單?蔣萬安喊依法開罰:保護受害者利益
寶林食物中毒元凶「米酵菌酸」來源未明 王必勝:禍首應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