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為何我們已不再感受生活?

⊙張哲瑜

110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於1月23日落幕,結束不久,在各大社群媒體便掀起了學生們的哀鴻遍野聲,其中更不乏各式梗圖玩笑的出現,在在都隱含了不少對這次出題內容的不滿,而其中討論度最高的莫過於國寫測驗的第二大題,以「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為題,引導學生書寫對理想中美好生活的想像。

然而,光看題目本身可能難以想像冰箱和美好生活的連結,也難怪網路上出現許多諷刺本題的梗圖笑話(如圖一),但若仔細閱讀附文和題幹內容(如圖二),則可以了解到出題者應該是希望考生透過冰箱的特性(保存、冷藏等)描摹對生活經驗的感觸和情感抒發,如同其中一篇改寫自黃麗群〈如果在冬天,一座新冰箱〉的附文所言:「一座夠大的新冰箱也豈止於冰箱,它是一種想像,一種意境,一種可能性」可見此題欲賦予考生的發揮空間之大。

圖一出處:Google圖片搜尋
圖一出處:Google圖片搜尋
圖二出處:Google圖片搜尋
圖二出處:Google圖片搜尋

而這樣的題目卻被學生大肆批評,甚至可以在PTT高中版發現如:「我只想把這次出題老師塞進去,再把我自己也塞進去,心累」、「寫到最後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等的留言,難道真的是題目出現某些我們沒有察覺的問題嗎?還是學生的留言也有我們應該反思的地方呢?

考試脈絡的制度化

講到「考試作文」,第一個映入腦中的記憶便是無窮無盡的範文或是優美詞句的背誦和套用,在升學主義下,為了追求更好的分數,老師們往往會透過前述作法要求學生做記憶,以便於考試時對於「佳句」能夠信手拈來,然而,在這樣的思想和追求脈絡下,卻一步步造就了現今制度化的考試脈絡,讓學生寫作文時只會「背多分」,儼然失去了原本寫作練習的用意,淪為一種「為美而美」的寫作風氣。

探究國文寫作此一科目所承載的教育任務,在現今,莫過於對於思辨和情感抒發能力的追求,所以學測的國寫測驗中也就此目的將題目大致分為一半理性思辨和一半感性書寫。然而,探究其中,我認為思辨其實不應侷限在國文/文學領域,而應成為各項科目的思考基底,讓學生能夠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換言之,我認為國文寫作的教育任務更大一部分是在於教導學生對於生活經驗的感觸和體悟上做美學抒發,鼓勵學生多接觸純文學的世界,讓學生能在理性的思考外,為自身的內心世界增添更多的色彩。此一說法其實也呼應了此次國寫測驗的第一大題,對於經驗機器是否該為人類所追求的探討,在在都告訴了我們感受經驗生活的重要性。

圖三出處:Google圖片搜尋 
圖三出處:Google圖片搜尋

但正如同前述所提及,立基於考試脈絡的制度化,學生們已然不再透過感受來書寫經驗、刻劃美學,而是轉而用制式化的考試模板和優美詞句來填充面前的白紙,社群媒體上亦有網友說道:「想也知道這種題目是要把青春、夢想之類的玩意冷藏起來,然後去敘述在面對現實和成長的苦痛之後,自始至終仍有一座冰箱放著你的初衷和理想,在面對困難時不時回首找到繼續向前的勇氣,如果說夢想是冰塊,那我希望能有一座冰箱能讓它不因現實的熾熱而融化!即使沒人認同,自己還是給自己鼓掌,至少在我的心中還有個尚未崩壞的地方;這個作文老套路沒想到十年後還是很有效」、「作文94在唬爛,誰在跟你認真」等,可見人們對於情感抒發的寫作已然麻木,使其僅淪為考試升學路上須完成的一張紙,喪失了其本於對生活經驗感受做抒發的美學意義,我們已不再因為感受而書寫,而是為了書寫而書寫……。

對於「有用」的追求 讓我們忽略了「無用」的價值

在現今的體制下,我們追求分數,追求好的大學,以期得到好的工作機會,彷彿整個社會都在為了「有用」而競逐,從爭執有年的「科系無用論」(對於部分大學科系出路的階級區分),到近年教改的「文白之爭」(國文課文言文比例的爭執),處處都彰顯了我們對於效用的追求,儼然當某項科目被貼上「以後用不到」的標籤,其便失去了我們接觸和學習的價值,也讓我們忽略了其所承載的歷史意義。

其中,更有許多接續前述「效用論」而對體制提出反對的聲浪,認為台灣教育考「這類題目」不切實際,是逼學生為賦新辭強說愁、訓練學生講一堆矯情的話而已,甚至每當提到大考題目,老師和家長們也只著重其是否具「鑑別度/區辨力」,只擔心考試分不出所謂的「程度」,而把寫作的意義完全拋諸腦後。

然而,我們該思考的卻恰巧相反,為何我們會覺得考這類題目只是讓學生學習無病呻吟,其實正是因為我們先預設了「追求有用」的立場,認為考試和學習就是為了爭取好分數、好學校和好工作,是我們先侷限了自己,用「這會不會考?」、「學這以後用得到嗎?」等的前提橫跨在我們和學習之間,所以當一個不符合我們「目的」的題目出現時,我們才會覺得它不知所云,不知道為何要考這些,在制度化的考試脈絡下,我們一味追求「有用」,卻忽視了「無用」的價值,學習不是只為了升學,更是為了追求生活……。

結語

升學主義下,大學方對於科目採計的方式固然有可議之處,但在我們批判教育制度的同時,我們更應反思,為何我們已不再去感受生活、感受生命中的「無用」?追求「有用」的想法是否阻塞了人生中某些更開闊的面向?我們常批判升學主義所加諸於學子的枷鎖,但我們可曾想過,是否我們自身便是其中的附議者?人生往往是我們先侷限了自己,我們才在批判所受到的侷限……。

那難道追求有用就是錯的嗎?答案勢必是否定的。只不過,追求「有用」固然有其意義,但我們也不可忽略生活中「無用」的重要性,在國文寫作領域,教育承載的任務勢必須在基本國文素養和美學抒發中取得一個平衡,兩者並非無法兼顧,而是相互依存的存在。在「有用」中審視「無用」;更在「無用」中探求「有用」,這才是教育真正該落實並追求的目標!

參考資料

1. 三立新聞網,學測作文「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引戰 網友:冰屍刑案

2. 中時新聞網。國寫考「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 考生:想把出題老師塞進去

3. 翻轉教育。【110學測.考題解析】數學史上最難,作文「如果有新冰箱」思索對幸福想像

4. 聯合新聞網。學測國寫/作文考「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引用作家柯裕棻、黃麗群作品

5. 聯合新聞網。學測寫作「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 包正豪:恐怕沒區辨力

6. 翻轉教育。「文白之爭」背後更值得我們思考的事

7. 中時新聞網。陳沂狂轟學測作文題目矯情 譏台灣教育再喊話房業涵

8. 聯合新聞網。「我看倒有點像舊冰箱」:抒情太多,思想和溝通太少的國文教育

作者為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大一生,尚在探索人生的辯論俗人

更多思想坦克文章

獨裁時代的鷹犬與民主時代的阿Q

春節前夕該如何防疫?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