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透視】《不丹沒有槍》吸國際投資 小製作贏得奧斯卡關注

巴沃的新片吸引國際資金合作,提升預算和製作規模。(海鵬影業提供)
巴沃的新片吸引國際資金合作,提升預算和製作規模。(海鵬影業提供)

不丹導演、台灣女婿巴沃邱寧多傑(Pawo Choyning Dorji)執導的新片《不丹沒有槍》,以幽默諷刺的手法呈現不丹邁向現代化歷經的難題,入選本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15強。

2年前,他的首部電影《不丹是教室》入圍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新片吸引國際資金合作,大幅提升預算和製作規模,除增加劇組人員,相關硬體設備也更精進 。

《不丹沒有槍》描述2006年,不丹國王為推動民主,宣布舉行全國大選,依照議會制選出新政府,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為讓民眾了解何謂選舉,選委會的人前往烏拉村舉行「模擬大選」,卻讓村民平靜的生活起了波瀾,並產生質疑。

拍片靈感源於真實事件。巴沃表示,不丹位處世界邊陲,得以保留獨特的傳統文化和生活,卻顯得跟不上世界潮流。因此政府採取開放改革措施,朝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因為衝突與對立而發生令人驚奇的事,促使他拍攝這部電影。

該片總預算約90萬美元,是巴沃上一部電影的3倍。他回憶,最早到位的資金除了法國和瑞士,監製徐楓也是其中之一,「她看過《不丹是教室》後,決定投資我下一部作品。」由於有奧斯卡提名資歷,巴沃籌措資金如虎添翼,甚至必須適時踩煞車,阻止製片繼續籌錢。

《不丹沒有槍》以幽默諷刺的手法呈現不丹邁向現代化歷經的難題。(海鵬影業提供)
《不丹沒有槍》以幽默諷刺的手法呈現不丹邁向現代化歷經的難題。(海鵬影業提供)

巴沃表示,國外製片都說需要更多錢,但他認為,既有經費已足以拍出優質電影,不希望再加碼。巴沃的製片妻子賴梵耘補充:「巴沃對美國投資方說,給我再多錢,在不丹真的沒地方花,除非從曼谷進口和牛給工作人員吃,不然錢要用在哪?」

巴沃兩部片的台灣發行商、海鵬影業總經理姚經玉不諱言,巴沃的想法在圈內是異數,因為「大多數導演都希望拍片資金越多越好。」他認同巴沃的做法,直言經費多寡與作品好壞沒有絕對關係,金錢的確重要,但創意更重要。

姚經玉憶及雙方合作機緣表示,當初看了《不丹是教室》非常喜歡,輾轉連絡上賴梵耘,兩人相談甚歡,便決定發行。原本賴梵耘擔心海鵬賠錢,所幸該片即使在疫情期間上映,仍獲觀眾迴響,創下逾新台幣700萬元票房。

《不丹是教室》是巴沃(右)首部電影,入圍第94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翻攝自巴沃臉書)
《不丹是教室》是巴沃(右)首部電影,入圍第94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翻攝自巴沃臉書)

《不丹沒有槍》裡有一個美國人角色,國外製片建議邀請好萊塢知名演員參與。想到有機會跟明星級演員合作,巴沃一度心動,幾經思量仍放棄。因一旦用大明星,大家關注的就不是作品和不丹,而是養尊處優的明星放棄奢華生活、跑到偏遠地方拍戲,一定吃盡苦頭等,反而模糊焦點。

巴沃解釋,他一直謹記導演李安的教誨:影視產業充滿金錢誘惑,總是鼓吹導演拍規模更大的電影、追求更多資源,導致創作者失去初衷。李安希望他永保那份純真,因此儘管巴沃可以獲得更多資金,有機會與好萊塢明星共事,依然選擇小製作和素人演員。

巴沃邱寧多傑(右)與製片妻子賴梵耘(左)婉拒投資方籌措過多經費,海鵬影業總經理姚經玉(中)也認同他們的做法。
巴沃邱寧多傑(右)與製片妻子賴梵耘(左)婉拒投資方籌措過多經費,海鵬影業總經理姚經玉(中)也認同他們的做法。

儘管導演可獲得更多資金,有機會與好萊塢明星共事,依然選擇小製作和素人演員。

本片的前製和後製都在台灣進行,在不丹拍攝35個工作天。因經費充裕,劇組人員有六十位,攝影、燈光等器材也很完備,即使晚上也可以拍日場戲。由於在疫情期間拍攝,國外來的工作人員都要先隔離,現場每天快篩,有人確診就得再隔離,常讓拍攝中斷,是最艱難的過程。

《不丹沒有槍》入選棕櫚泉影展,巴沃(右三)分享拍片經驗,法籍越南裔導演陳英雄(右二)也出席同場活動。(翻攝自巴沃臉書)
《不丹沒有槍》入選棕櫚泉影展,巴沃(右三)分享拍片經驗,法籍越南裔導演陳英雄(右二)也出席同場活動。(翻攝自巴沃臉書)

巴沃此次還學到教訓,就是一定要聽從當地人意見。拍片地點在不丹的烏拉村,他查詢過去15年的氣象資訊,認定9月不會下雨,於是告知當地人9月去拍片。但村民告訴他要8月去,「9月一定會下雨。」相信數據的巴沃半信半疑,但村民很堅持,於是巴沃照做,但才抵達當地就下雨。

出現在電影中的大型紅色木雕陽具是不丹傳統文化的象徵。(海鵬影業提供)
出現在電影中的大型紅色木雕陽具是不丹傳統文化的象徵。(海鵬影業提供)

巴沃當下非常懊惱,但村民一再保證,只要收成之後3天,雨就會停。期間劇組人員因雨勢太大、一事無成,賴梵耘甚至動念找高僧,看是否能辦一場法會讓雨停下來,但村民卻說萬萬不可,原來當地旱災,不久前才舉行祈雨儀式。高僧也要劇組耐心等待,還說結果一定讓大家滿意。

《不丹沒有槍》入選棕櫚泉影展,巴沃(右三)分享拍片經驗,法籍越南裔導演陳英雄(右二)也出席同場活動。(翻攝自巴沃臉書)
《不丹沒有槍》入選棕櫚泉影展,巴沃(右三)分享拍片經驗,法籍越南裔導演陳英雄(右二)也出席同場活動。(翻攝自巴沃臉書)

果然,村民收成後,下雨3天就停了,接下來一整個月都沒雨,取而代之的是片中美景:棕色的稻田、清澈的藍天、彩虹,以及黃色和粉色的花朵。巴沃說:「我們離開後當地就下雨了,和村民說的一模一樣。」經過這次事件,他日後若在不丹拍片,一定會遵循代代相傳的智慧。

以前家家戶戶可看到木製陽具,然而西化後,不丹人漸漸對這件事感到尷尬。

《不丹沒有槍》的英文片名是《The Monk and the Gun》,直譯為「僧侶與槍」。巴沃認為中文片名如實傳達不丹的現狀,那就是當地很難找到槍枝,連警察的配槍也很老舊,因為根本用不到。為了拍片,劇組大費周章遍尋不著,意外得知台灣擅長製造各式模型槍,且製作精良、逼真,以至於被不丹海關攔下,不准進口。

《不丹沒有槍》以真實事件為靈感,呈現國家實現民主化對當地人造成的影響。(海鵬影業提供)
《不丹沒有槍》以真實事件為靈感,呈現國家實現民主化對當地人造成的影響。(海鵬影業提供)

槍枝象徵西方文化,巴沃表示,片中的不丹人看待槍枝,就如同看待西方文化,「不確定那是什麼東西」,並巧妙地反映在年輕喇嘛拿槍的各種怪異姿勢。對比於槍枝的是大型紅色木雕陽具,每次巴沃都會先跟觀眾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安排。

李安(右二)期許巴沃(右一)永遠以純真的心拍電影。(翻攝自巴沃臉書)
李安(右二)期許巴沃(右一)永遠以純真的心拍電影。(翻攝自巴沃臉書)

巴沃透露,成長過程中,不丹家家戶戶都可以看到木製陽具,因為當地人相信,要去除某些想法或概念,就把那些會引起想法概念的物件擺在眼前,讓人們直視它,久了便能淡然處之,是他們文化中重要的一環。然而西化後,不丹人漸漸對這件事感到尷尬,會在意現代國家對他們的看法,如今已不常見。

巴沃(右)與賴梵耘(左)連袂出席2022年奧斯卡頒獎典禮。	(賴梵耘提供)
巴沃(右)與賴梵耘(左)連袂出席2022年奧斯卡頒獎典禮。 (賴梵耘提供)

不丹沒有電影產業,拍片資源有限,巴沃拍的2部電影卻先後闖進奧斯卡。他隨片出席各地影展,接觸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驚訝發現那些政治立場對立、種族和宗教信仰不同的人,竟都喜歡他的作品,「這就是藝術的功能,把人們連結在一起」,巴沃自豪說。

更多鏡週刊報導
【不丹走向現代化1】《不丹沒有槍》把真實事件搬上大銀幕 他透露拍片動機
【不丹走向現代化2】首部作品代表不丹角逐奧斯卡 台灣女婿執導新片預算爆增急喊卡
【不丹走向現代化3】 前作《不丹是教室》獲李安讚賞 巴沃:他希望我永保純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