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探月見證歐中合作 政治隱憂猶存

(德國之聲中文網)“這真是太令人興奮了!我們擠在人群中,看到大家都對此次探測任務如此關注,作為參與任務的科學家,感覺棒極了。”面對德國之聲的鏡頭,法國天體物理和行星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加斯諾(Olivier Gasnault)雙眼放光。他參與研發的氡氣探測儀,已經隨中國的嫦娥6號月球探測器於5月3日在海南文昌升空。加斯諾以及幾位同事在發射場附近的海灘上和眾多游客一同觀看了火箭發射。

在經歷了一系列復雜的變軌機動後,嫦娥6號按照計劃於6月2日降落在月球背面靠近南極地區的阿波羅環形山。這並非中國的首次月球背面探測任務。早在2019年,嫦娥4號任務就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其攜載的月球車玉兔2號至今仍在月表工作。2020年,嫦娥5號任務則實現了在月球正面著陸並采集岩石樣本返回地球。

而此次的嫦娥6號任務,則是人類史上首次從月球背面進行采樣返回。而且,相比月球其他地區,南極地區被認為含有更多的太陽系早期化石,找到水的概率也更大。

加斯諾和他的同事們所研發的氡氣探測儀,有助於更好地了解月球土壤以及月表揮發物的遷移情況。由於太陽風轟擊等原因,月表土壤會釋放出氡氣。從工程上而言,具有放射性的氡氣比水蒸氣更容易探測。科學家相信,氡氣的遷移情況和水蒸氣相似,因此探測氡氣也有助於在月表尋找水分子。

研制時間緊張

在位於法國南部圖盧茲的無塵實驗室裡,加斯諾向德國之聲記者展示了一台用於地面測試的氡氣探測儀,其結構與安裝在嫦娥6號上的正樣設備完全相同。對於作為科學家的他而言,最大的挑戰莫過於“月表的氡氣實在太稀薄,每平方米每秒只能探測到一枚粒子”,因此儀器必須盡可能地增大探測截面積,總共安裝了8個阿爾法粒子感應器。工程團隊的馬東(Romain Mathon)則在一旁補充說,儀器也不能太大,必須符合中方伙伴提出的體積和重量要求。

這台看上去比微波爐略大的月球氡氣探測儀,並非嫦娥6號攜載的唯一一台歐洲科研設備。歐洲空間局與瑞典空間物理研究所研制了一台月表負離子分析儀,用於探究等離子體和月面相互作用機制等基礎科學問題。歐洲空間局行星科學團隊負責人卡彭特(James Carpenter)對德國之聲介紹說,他們此前已經為其他航天器研制過類似的負離子分析儀,因此在五六年前確定參與嫦娥6號任務後,能夠在“對於歐洲人而言非常短的時間內快速研制出適用於月球背面環境的設備”。

圖盧茲的工程師馬東也說,中國方面要求的進度非常快,月球氡氣探測儀的實際研制時間其實只有2019年到2022年之間的這一段時間,“工程上的挑戰相當大,當然新冠疫情也對這一切毫無幫助。”

挑戰不僅僅來自工程方面

歐洲與中國之間的航天合作非常密切、項目眾多。歐空局以及高校、研究所已經參與過多次嫦娥探月任務,雙方也時常聯合研制科研衛星,還開展過幾次宇航員聯合訓練,歐空局的宇航員也定期接受中文語言培訓。然而,隨著國際地緣政治形勢日益嚴峻,歐中航天合作正面臨不斷上升的政治風險。

歐洲空間局國際關系處主任伯奎斯特(Karl Bergquist)從90年代初起就負責協調歐中之間的航天合作。他在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表示,雙方的科研合作氛圍總體而言非常好,科學家們像朋友一般相互合作也相互競爭,是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共同發表了很多科研成果。但是“地緣政治環境在近十年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相應的限制也越來越多”。

受此影響,2015年開始的歐中載人航天合作如今已經處於“休眠”狀態。伯奎斯特說:“這主要是受到了來自第三方出口管制的影響。我們歐洲和美國也有很多航天合作,會用到很多來自美國的設備,但是這些設備我們不能用於和中國的合作項目,同時我們歐洲也無法不用這些來自美國的關鍵設備。”

中俄月球合作斷絕歐中合作之路?

相比載人航天,包括探月在內的其他歐中航天項目暫時還沒有受到太大的地緣政治影響。然而,伯奎斯特也有一些隱憂。“俄烏戰爭爆發後,歐盟開始對俄羅斯全面制裁。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和俄羅斯發起的國際月球自動科研站項目(ILRS)就會對我們構成麻煩:如果中國接下來的嫦娥七號、嫦娥八號任務被納入ILRS項目之中,我們歐洲就幾乎不可能再繼續和中國合作探月了。”

參與嫦娥6號任務的歐洲科學家們則暫時不擔心這些問題。歐空局的卡彭特說,他和同事們都很欣喜地看到中國的月球探測以及火星探測工程從無到有一步步走向了世界級,和中國同事們也建立了很好的私交“對於我們來說也是非常棒的學習過程,我們當然對參與今後的其他太陽系探測項目有著很大的興趣。”

法國天體物理和行星科學研究所的加斯諾則表示,不管是和哪個國家,航天合作總是會帶來很大的益處。眼下的他則需要集中精力做好數據接收的工作:由於嫦娥6號在月球背面只會停留兩天左右的時間,因此加斯諾和他的同事們也只有約兩天的時間在北京的飛控中心收集著陸地區的氡氣數據。隨後,嫦娥6號就要攜帶采集的岩石和土壤樣本起飛返回地球。按照歐中雙方的約定,此次任務的科研數據將“對等共享”。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崔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