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否定自己,恐是「壓抑型人格」!心理師教「1方法」解讀內心

和孩子的互動常常抓不到訣竅?與孩子的對話常常各說各話、各自表述卻沒有交集?那麼,可以試著運用「ATM行為分析法」來理解孩子。諮商心理師胡展誥於《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一書中,教父母從改變觀點與視角開始,透過與孩子有效的對話,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內在需求,走進孩子的心。以下為原書摘文:



ATM行為分析法

接下來,我要介紹一套理解孩子行為的技術——「ATM行為分析法」。這是我從多年工作經驗中整理出來的架構,也是我在理解來談者時最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提到ATM3個字,我知道你一定很熟悉如何從ATM提款機領鈔票,但學會這套分析方法,在幫助你深入理解孩子行為這件事情上,更是價值連城。最重要的是,這套行為分析法並不局限在兒童或青少年,也可以用來解讀各個年齡層的行為。

延伸閱讀:
親子溝通怎麼做才對?專家教1句型:「感受+事實描述」才能好好說話

為了方便閱讀與理解,我盡可能將理論簡單陳述,並且說明具體的操作策略,讓你在閱讀之後能夠實際運用在了解孩子的行為上。請想像一下:身為大人的你觀察到孩子要出門時,通常會問什麼問題?第1個直覺脫口而出的問題,大概就是「你要去哪裡?」對吧?接下來,當孩子說出他要去的地方之後,你有很高的機率會追問下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去那裡?」是嗎?

如果你經常與孩子出現這種互動,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掌握這套技術的主要結構:觀察行為、確認目標、探索動機。ATM行為分析法著重的就是這3個步驟,依序為:

  • 觀察孩子表現出哪些行動(action)

  • 理解這些行動想要達到的目標(target)

  • 探索孩子之所以想達到這些目標的背後動機(motivation)是什麼

延伸閱讀:
孩子哭鬧該怎麼做?專家:爸媽制止前,未經「這步驟」恐釀反效果

我是不重要的孩子

壓抑型的孩子經常以行動告訴他人:「我很好,你們不用擔心。」倘若我們進一步用放大鏡細細觀看這句話,就會發現他們內在的聲音是:「我不重要,只要你們開心或滿意就好,請不要討厭我,不要遺棄我。」

壓抑型孩子的行為模式包括:

  • 一旦事情出差錯,或對方表現出不開心,他會先檢討自己,啟動自責模式。

  • 害怕衝突,寧願一肩扛起所有責任,甚至去承擔不屬於他的過錯,來換取和平的氛圍。

  • 無法拒絕別人的要求,也無法要求他人負起該負的責任。

  • 心裡累積滿滿的委屈、挫折,卻又不允許自己向他人透露。他們不是不相信別人,而是不認為自己會被接納、被支持。

  • 好好先生/好好小姐是他們帶給別人最深刻的形象。

他們的內在普遍存在3種狀態:

  • 否定自己的需求:壓抑型的孩子總是認為「別人的需求比我重要」,只要別人開心,這世界就是一片美好,所以他們從小就學會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之前。由於不習慣也不允許向他人表達自已的需求與感受,久而久之就對自己的內在世界越來越陌生

  • 壓抑內心的感受:他們總是態度和善、面帶微笑。與他們互動很安全、很放鬆,卻總覺得好像少了一些什麼。因為,你很難了解他們真實的感受,也不容易碰觸到他們的內心。他們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其實是為了保護自己,確保自己在別人面前保有完美的形象。

  • 覺得自己不夠好:壓抑型孩子最大的問題就在於「覺得自己不夠好」,他們習慣否定自我,並且忽視自己的好表現。即便對於他人的讚美或鼓勵也會感到開心,但過不了多久,這些開心又會被內在對自己的否認與質疑給沖淡。

陪伴孩子時,你可以這樣提問

我在與小琪的對話中運用了幾個重要問句:

  • 「你希望生日那一天,同學為你做什麼呢?」試著鼓勵小琪思考並說出自己的需求與期待。這或許是她在生活中鮮少被關心、也很少有機會表達的。

  • 「我問你哦,如果有班上有一個小朋友很會替其他同學著想⋯⋯。你會不會想跟這個同學當好朋友?」「當這個好朋友過生日的時候,你會想為她做什麼呢?」要讓壓抑型的孩子說出需求與負向感受是有難度的,所以我用了角色扮演的技術,讓小琪先回到她熟悉的「幫助別人」的角色,去同理我所虛擬出來的另一個與她狀況相同的小朋友。當她在同理這個虛擬對象的同時,也等同於說出她自己的感受與需求。藉此引導小琪貼近她自己的內心世界。

  • 「如果可以,你希望班上同學了解你的是什麼呢?」這種問句太空泛且不具體,對兒童與青少年而言難度太高,所以這是一句不太恰當的提問,在與孩子談話時要盡量避免。相較之下,我接下來問的「那你會希望有人知道你喜歡什麼禮物嗎?」就是比較具體的問句。

  • 「你猜,這個小朋友的心情會怎麼樣呢?」「如果是你遇到同樣的事情,會不會也跟我有同樣的感受?」「我猜,是因為有一點點失望嗎?」這3個問句由遠到近:先讓她同理他人情緒,然後讓她知道我也會有類似的感受,所以這種感受很正常,是被允許的。最後,我才試著鼓勵她去感受並說出自己的心情。

透過我與小琪的對話,我們可以用ATM行為分析法來理解小琪的內在狀態:

  • 行為(A):
    看得見的:功課優異、熱心助人、樂於分享、體貼細心。
    看不見的:壓抑情緒、沒有說出自己的需求與想法。

  • 目標(T):成為他人眼中的好孩子,希望帶給別人快樂。

  • 動機(M):希望被同學喜歡、被大人認同,擔心被討厭或被遺棄。

在小琪的例子中,沒有出現讓他人困擾的問題行為,但是她那「看不見的行為」卻很值得被關注。在小琪長時間為他人著想、配合他人、犧牲自己的行為背後,很可能已經習慣壓抑負面情緒、忽略自己的需求。也因為小琪的行為通常不會為他人帶來困擾(甚至都是被認同、受歡迎的),所以想要了解她,我們就需要刻意觀察小琪與人互動時的行為模式,以及什麼時刻她能夠出現為自己表態的行為。

動機越強,行為就越難以被撼動。想要協助孩子調整她的行為,讓生活可以更放鬆、自在,首要之務就是鬆動她內在的動機。

 ATM行為分析法的應用
ATM行為分析法的應用

(本文摘自/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11個暖心對話練習,走進孩子的心/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