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初心 國民黨懂嗎

是否要應聲民進黨廢除考監兩院的主張?糾結著目前的中國國民黨。三民主義、五權憲法是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政治理念與憲政設計,也是《中華民國憲法》、中國國民黨信念的一部分。國民黨應從孫中山的原始思維來思考這個問題。

孫中山的主張既是為了因應當時的需要,也有未雨綢繆、不要重蹈西方覆轍的考量。孫中山說,他的三民主義就是「打不平主義」,民族主義的主張是為了打破當時列強對中國的不平等,而民權主義與民生主義的主張都是為了防患於未然。孫中山看到當時西方民主國家的問題,權力逐漸被政治菁英、資本權貴壟斷並分贓,造成社會政治權力高度不平等與經濟貧富差距拉大。

孫中山的觀察是正確的,百年以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人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也發出同樣的感嘆:「美國民主在實質上已變形為1%的人所有,1%的人所治,1%的人所享。」

西方強調個人主義,「小政府」一向是民主、資本主義追求的理想藍圖,但遇到災難,又期望大政府救難。然而,有著社群主義基礎,一開始就期待一個「大有為的政府」,扮演著為人民服務與引導的角色,卻一直是東方文化重要的特性。

基於國情與文化,孫中山並不主張西方的「小政府」,而認為政府應該是個好的「萬能政府」,以為百姓謀利及分配。至於要如何監督政府,讓它有足夠大的能力,又不會侵害到人民的權利?孫中山從兩個方面做出政治設計。

第一個政治設計就是參考西方,特別是瑞士的經驗,認為人民必須要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等4個「政權」(權利),來約束政府在「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等5個「治權」(能力),也就是政府雖然有「能」,但是人民有「權」。孫中山將「權能」作區分,用「政權」來產生及約束「治權」。

第二個設計就是讓「治權」之間也有制衡。傳統的西方民主國家是「行政、立法、司法」三個治權間的制衡,孫中山認為這是不夠的,因此他借重我國傳統的監察權與考試權。監察權是約束政府官員,考試權則是避免政府任用私人。

透過這兩個政治設計,監察院可以彈劾、糾舉、糾正官員,罷免權則用以罷免不適任的公務人員,複決權與創制權讓人民可以選擇自己希望的政策。有了這些監督制裁的工具,人民就可以不必擔心政府會濫用其權力,反而會希望政府愈有能力愈好。

中國國民黨的主張不應是廢除考監兩院,而是應提出下列兩主張,讓考監制度更完善:第一、改變現有的考監委員產生方式,讓更具有社會公信力的人才來擔任。

第二、讓考監兩院更能發揮其應有功能,例如,應建議將法務部廉政署和整體政風系統,轉移歸獨立的監察院指揮監督,讓監察院有足夠的的人力和資源肅清政風、整飭貪腐,促使政府有能有節。(作者為孫文學校總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