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午餐鮮少用到粄條類 教團:食材保存更重要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30日電)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持續延燒,部分縣市宣布學校午餐停用粄條及粿仔條等米製品,教育部則未明令全國停用。教育團體表示,食材保存機制更重要,家長不必過於恐慌。
寶林茶室中毒案驗出米酵菌酸,疑與民眾吃下的粿仔條餐點有關。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建議民眾,不要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目前包括基隆市、宜蘭縣、台東縣等縣市,已宣布學校午餐暫時停用粄條及粿仔條,等食安疑慮解除後,再評估是否恢復。
教育部昨天晚間回應中央社指出,學校午餐依法須「當餐製作」,且不能使用加熱的隔餐食物及不須再烹煮的半成品,校方須按規定,定期檢視食材,包含包裝情形、顏色、質地、味道及保存期限等,確保午餐食材安全,但未明言全國都要暫停使用粄條及粿仔條。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今天接受中央社電訪表示,學校午餐一般來講不太會吃到粄條及粿仔條,大概只有客家地區偶爾會拿來作為特色餐食。如果家長擔心,現階段由各校調整菜單即可。
侯俊良認為,相關事件仍在發展中,如果後續發現有全面性的食安問題,或擔心有些食材難以追查,才需要全國明令禁止。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張哲維也認為,目前還沒有確切證據證明是哪一種米製品或調味料出問題,家長可以不必過度擔憂,學校午餐也不至於存放太久到變質。
張哲維建議,教育單位可從要求減少油炸、過度調味的料理著手,用紅燒、煎煮的方式,較難掩蓋食材的品質和新鮮度,「越天然的東西,調味料自然用得比較少,也比較健康」。
全國中小學校長協會理事長張信務表示,部分縣市可能有自己的考量,但目前檢驗還沒有明朗,教育單位的重點應放在提醒供餐廠商、校內廚房,加強米製品的保存方式和期限,盡量將食材冷藏或放在乾燥的地方。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表示,在檢驗有定論前,家長先不用太恐慌。目前看來是澱粉類製品放太久、放到發酵了比較危險,這種情形在學校午餐並不多見。
王瀚陽表示,食安議題的重點是落實從點到線到面的檢驗和把關。在寶林茶室議題延燒的當下,學校可以機會教育,讓學生瞭解食材保存的概念,帶回家裡促進親子討論,尤其很多家長習慣囤積食材,把冰箱塞得太滿,就要特別留意。(編輯:管中維)1130330
看更多相關新聞
寶林茶室食材米酵菌酸呈「陰性」 醫師揭「離奇點」:還是有下毒的可能
農業部:台灣土壤沒有米酵菌酸致病亞型
學校午餐鮮少用到粄條類 教團:食材保存更重要
台南稽查4家粿條餐飲業者 全不合格限期改善
寶林25例!增37歲女吃「咖哩仁當加奶茶」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