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浮潛、開帆船 這間公立國小教孩子「擁抱海洋」

撰文/今周刊 賴若函

從迷你小校,到超過百人的宜蘭縣岳明國小,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實驗教育已經10年,成為全台唯一以帆船、 趴浪、浮潛等「海洋教育」課程的學校,跨區來就讀的學生占九成。

「這是上個月種的萵苣!」「我們把它變成生菜捲洋蔥圈吃了!」「我們把田裡的石頭路鋪成海浪的形狀!」陰雨的周三上午,幾位宜蘭縣蘇澳鎮岳明國小的三年級學生不畏風雨,爭相你一言我一語,指著校門口的迷你菜園,興奮地解釋由來。

走出教室,到處都是學習現場,學生到海邊搬石頭、種菜葉作物、翻土施肥、採收。在老師的引導、工友伯伯的技術指導下,學生們自己討論出想要的菜園樣子,以海浪形狀鋪路,一起烹調採收後的食物,在過程中孕育對土地的好奇心和各種知識累積。也因此,雖然岳明國小採取周一到周五全天授課,然而在學生臉上,卻看不到被繁重功課壓垮的疲憊表情。

老師自編教材
每周14堂多元課程

一天只打三次鐘,一年有四個學期,岳明國小在公立小學中,實驗教育的步伐走得很快,是全國第一所公立國小轉型公辦民營實驗學校。不若華德福、全人實驗中學等完全走體制外教學,岳明國小以課綱為基礎,但使用老師自編教材,加上每周14堂的多元課程,讓鄰近無尾港水鳥保護區、擁有豐富生態資源的校園,能實踐以「海洋山野教育」、「美麗家園」和「生活大師」為主軸的信念。

早在「實驗教育三法」於2014年年底通過、正式將台灣實驗教育法制化之前,岳明國小就已逐步轉型,從一個不到70人的小校,到如今學生人數124人,且超過九成學生跨區就讀,足見其辦學口碑。「我們希望透過實驗教育,喚回學生的學習動機,也落實全人教育。」這就是蘇澳在地人、畢業於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的校長黃建榮,在2007年初到岳明國小任職以來,心心念念的事。

有一年,黃建榮帶著小孩到冬山河,發現適合青少年的帆船運動,於是向宜蘭縣教育處提出構想,花錢買了八艘帆船。從岳明國小的帆船社,選修課程到現在的全校必修,一步步發展出全國唯一的「海洋永續環境教育」。

一般人體育課玩的是球類運動,岳明的學生還要「擁抱海洋」。全校學生在三年級學帆船、游泳;四年級學趴浪(趴在浪板上,適合初學者、幼童的衝浪入門玩法);五、六年級學腳踏車及浮潛;畢業前,還要完成一趟獨特旅行,從學校騎乘腳踏車到豆腐岬組裝帆船,穿上潛水衣駕帆船航行約百米,而後游泳到豆腐岬的灣澳口進行浮潛。全數完成後,才能領到「樂觀小水手」的畢業證書。

融入在地並接軌國際
開帆船課、請日本選手來交流

「第一堂帆船課,我們教的就是翻船!」黃建榮強調,單單一項帆船運動,就結合了逆風、順風的物理法則,社會科航海歷史的發展,以及英文術語溝通、國語科的海洋文學。從一個運動裡,能多面向學習,並且看到孩子在人格發展上的成長。

跨領域的學習,展現在各種課程巧思中,以校園中心的生態池為例,岳明國小教務主任劉如旻說,生態池有專屬的班級維護,在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開始種草定沙、抓害蟲福壽螺,還演出行動劇給全校師生觀賞。走廊上的柱子,也貼著學生觀察生態池的圖文創作。另外,每個班級都會舉辦班遊,例如爬山、到無尾港水鳥生態保護區戶外探索活動,包括夜間調查、水棲生態調查等,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認識環境,老師則在旁引導反思。

「我兒子說,他覺得全校最帥的人是校長!」5年前從台北搬來蘇澳定居的家長會副會長謝朋勳,稱讚校長每天中午會輪番到各班級,和學生面對面吃飯,聆聽孩子們的心聲。對於岳明國小的教學,他認為充滿創新兼具彈性,既有在地文化,又不忘和國際接軌。例如4月為期一周到日本石垣島的帆船選手訓練交流,就是學生們爭相報名的活動。

家長會會長何建國則發現,現年五年級的兒子,每天唯一的回家功課就是寫日記,寫的內容非常豐富精采,跳脫過去填鴨式教育下,學生被逼著寫標準答案的氛圍。在各種活潑的課程下,「我兒子的觀察力變得很仔細、社交溝通能力也提升很多,和全校大小同學都能玩在一起!」他說。

「實驗教育在國中是最難突破的一環!」黃建榮說,在會考壓力下,從岳明國小畢業的學生,大多回到傳統體制中讀書,學生多半還是得回到僵化的環境學習。也因此,這些年歷經教師、教材等多次整合後,步伐走得越來越穩的岳明國小,未來發展,除了將新建校舍,也期待成立國中部,讓孩子能持續自主學習,「長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實驗教育大鬆綁 配套缺什麼?
康橋私校、偏鄉課堂 都用它的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