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自然科決勝點在生物 首見探究實作考題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大學學測第2節考自然科,得勝者文教老師解題指出,考題貼近生活且新穎,決勝關鍵在生物科,首次出現「探究實作」考題,考生要手寫實驗的設計、推論等,但大考中心未列參考試題可供考生練習,命題新穎但很困難,學生彷彿身處煉獄,前端考生程度難鑑別;由於物理、地科偏易,生物難易適中,化學難度提高,除了頂標,預估其餘各標較去年提高。

一般考生認為,考題難度適中具鑑別度,整體難度與往年考古題相仿,相較於模擬考稍為簡單,但化學科非選題目較困難,答題需要思考。

生物補教老師游夏表示,今年首次出現「探究實作」考題,第43題要考生寫出實驗之設計、假設、推論及結論,但缺乏大考中心參考試題可供練習,使學生作答困難,學生信心被打擊,老師也被打臉,開放式手寫題是第一次出現(第37至43題),演化題的占分也非常多(第37-39題、41題)。

物理補教老師邱博文指出,近3年物理考題相對穩定,多選第24題的E選項有爭議,第22-23題考古題是不錯的閱讀測驗題,電磁學題目相對穩定,但今年沒有考出科學史,生物和地科都有涉入物理。

化學補教老師黃鑫認為,化學題目比往年困難,雖少考一題,但基本考題太少,考生要藉實驗數據和題型去作答,單元章節分布不均,集中在化學計量及氧化還原等,計算題數量很多、占比近4成,超出學測範圍題目不少,涉及選修高二、高三範圍,例如第46至49題組都超綱。

地科補教老師蕭騏分析,今年難度不高,有讀書就可拿分,無法鑑別前端考生,第31題考地震波檢測的題意易混淆,各單元配分不均,幾乎少考到天文題,弱化天文是近年學測地科趨勢,另有一道「臺灣綠能」考題,但涉略知識點不深,只側重閱讀理解。

教育部邀請「臺北市高中自然科教師群」協助分析試題指出,物理計算題僅2題,應該是歷年最少,但一半是多選題,作答心理壓力較大;化學圖表題約6成4,測驗分析、統整和推理能力,素養題約佔一半,部分題型設計新穎且偏難。生物選擇題比去年簡單,但非選擇題考驗文字表達能力。地科試題部分,往年較少的大氣演化今年增加,並與化學、生物結合成跨科題組。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全中教)解題團隊表示,整份試卷屬於「難度適中」。物理科中間偏易,單元分布較不均,能量概念題目占1/3,掌握基本概念可拿高分;化學科中間偏難,有超出學測範圍疑慮;地球科學中間偏易,且多記憶題,有讀書可拿分;生物科中規中矩有鑑別度,出現捕蠅草觸發運動、眼球構造、飼料換肉率等生活題材,亮點是將2023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的mRNA疫苗研究入題。

今年學測自然科首次出現生物探究實作題型,整體難易適中,補教解題預估除了頂標,其餘各標較去年提高。(記者黃朝琴製表)

補教解題團隊認為,今年學測自然科貼近生活且新穎,決勝關鍵在生物科。(記者黃朝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