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超超篩之亂

今年學測數學科缺乏鑑別度,教育部要求招聯會督導大考中心改進。(林志成攝)
今年學測數學科缺乏鑑別度,教育部要求招聯會督導大考中心改進。(林志成攝)

21世紀是人才戰略的世紀,國家需要頂級人才來提升國家競爭力,產業界需要頂級人才來改革創新,各國無不積極栽培本國學子,倘或不足,就不惜血本全球搶人才,台灣的教育政策卻反其道而行。《孫子兵法》有句話:「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我們就是「無算」!

這幾年教育部幾乎成了「補救」部,更離譜的是,連「補救」都無法到位。去年申請入學,學測科目5選4,加上鑑別度不足,滿級分過多,造成「超篩」之亂,多少學子因此高分落榜,進了重考班。這份記憶猶新,痛楚還在,不料今年學測鑑別度更不足,數學科滿級分竟達14489人,幾乎是去年7782人的2倍,前年的4倍。於是,國、英、數、自4科60級分有779人,較去年大幅增加30%,其他各組合也是。「超超篩」之亂必起,「超超篩」之痛必臨,不禁為今年學測13萬考生悲,他們努力卻得不到應有的成果。

其實,「超篩」之亂不難處理。因為學測的功能是作為繁星及申請一階篩選之用,又因為學測題目的難易程度及考生的程度不容易掌握,若能將學測級分數提高到20級分或以上,目前大學端選才3倍率設計應該就夠用了。此外,當初學測、指考,功能設計本就不同。若是繁星、申請等多元管道名額,與考試分發入學名額各半,則各種糾葛難以處理的問題就能減到最少。但國教盟等教團雖一再呼籲,教育部不理就是不理,總是事後再謀「補救」。試問,學子虛耗的青春、國家低落的競爭力補救得了嗎?

為什麼申請入學和考試分發入學名額要各半呢?因為申請入學的理念是:學業不代表一切,普通的學生也可以因為優異的多元表現,而進入自己想讀的校系。所以,學測只評鑑基本學力,學術門檻較低。指考則重視各專業科目的學術能力,以呼應大學相關科系的學術需求,為國育才。但是在少子化浪潮下,為了先搶先贏或提高大學科系排名,許多理工科系,明明需要數理優異的人才,他們卻降低指考名額到1成以下,以提高錄取成績。

結果,90%以上的學生,是透過只能評鑑基本學力,學術門檻較低的學測篩選進來的,難怪理工學院教授大嘆人才荒,其來有自。長此以往,獨尊學測,必將造成高中數理課程的質變。全世界都知道5G、AI等科技能否領先,將決定未來國力的盛衰。台灣有這種遏抑人才的教育政策,還需要敵人嗎?

今年各大學校系皮先繃緊些,增額超篩請務必公平公正,讓考生的實力充分展現。未來,學測15級分增加至20級分、指考分發入學名額提高,都得做到位。教育當局沒有「無算」的權利,必須有系統性的思考,才能標本兼治解決學子之痛及國家競爭力問題。(作者為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祕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