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第一”消費電子公司蘋果,也琢磨不明白自動駕駛

外面的世界裡,蘋果汽車是這樣:

圖源:源於網路

這樣:

圖源:源於網路

也可能是這樣:

圖源:源於網路

從未官宣甚至極少公開談論造車的蘋果,卻從來不乏被關注。

今年10月,地平線創始人余凱,在一檔節目中表示:

“我最近瞭解到,蘋果汽車可能得到2026年或2027年(推出),我始終覺得,蘋果汽車的推出,可能會是一個真正的大幕開啟。”

近日,彭博社援引消息人士的報導,印證了蘋果汽車量產的推遲。報導中稱,蘋果公司原定於2025年批次生產汽車的目標延後至2026年,並放棄了L5級自動駕駛的計畫。

據悉,蘋果已對自動駕駛汽車項目做出了重大調整,目前正在規劃一種“不那麼雄心勃勃”的設計,汽車仍將包括方向盤和踏板,並且放棄了L5級自動駕駛計畫,改為只支援在高速公路上的全自動駕駛功能。

而在價格方面,蘋果汽車最初的定價目標超過了12萬美元,但根據知情人士最新透露,蘋果預計這款產品售價控制在10萬美元以內,以吸引更加廣泛的客戶。

這樣的消息,無論是對於果粉,還是造車行業來說,都是具有衝擊的。

在推特上,已經有不少失望的情緒瀰漫。有網友認為,蘋果在技術上已經落後於對手5年——實際上,蘋果確實在推出任何產品線時都不是“領先”的。

圖源:網路

有網友支招,不妨對特斯拉授權使用蘋果的軟體,或者將蘋果的服務整合到特斯拉中。

當然我們都知道,特斯拉與蘋果,最不存在可能性。

雖然蘋果從L5降到L3了,可是有網友仍然覺得太晚。

比如,在不到4年內推出一個帶有車輪和踏板的新設計,而蘋果以前從未製造過車輛,這對蘋果來說將是一場重大的艱苦戰鬥。

圖源:網路

還有網友表示,Cruise和Waymo都會在明年開始大規模生產沒有方向盤的robotaxi了。

不要說自動駕駛,關於蘋果汽車的最終量產交付的形式如何也被拿來調侃,比如iPhone不配充電器的梗也用在了蘋果汽車上:窗戶是不是也要單獨買?

圖源:網路

按照蘋果這幾年不斷推遲的量產進度來看,也許真的如網友調侃的那樣,2026年,也許還不是最終時間。一推再推的蘋果造車,已經開始讓人失望。甚至很多人覺得蘋果汽車不會量產了。

自蘋果造車八年以來,從不正面公佈進展,汽車項目人事更替不斷,與其他造車企業拚命造勢、IPO、搶熱度不同,蘋果造車虛虛實實,對造車屆的威脅卻是巨大的。

蔚來創始人李斌就曾說,如果蘋果成功推出汽車,肯定是定位在主流高端市場,在蘋果使用者生態和品牌力的影響下,蘋果的汽車會有很強的競爭力。

品牌力、高端,還不足以形成對蘋果汽車足夠的想像力。

它最顛覆的一點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是在瞄準L5級無人駕駛方向,做顛覆整個行業的汽車。

今年9月,曾有外媒披露了蘋果汽車的外觀及細節:沒有方向盤,沒有踏板,四個座椅可以調整為面對面。這樣的設計放在任何一個品牌都會被噴的,但是對於蘋果,大家保留了這種想像。

因為在外界看來,也只有蘋果可以提供最自動駕駛軟硬體的支撐。

2017年6月,蘋果CEO蒂姆·庫克在接受彭博電視台(Bloomberg Television)採訪中,首次公開證實蘋果正致力於自動駕駛技術的開發與研究。

庫克稱:“我們正專注於自主駕駛系統。這是一項我們認為非常重要的核心技術。我們把它看作是一切AI項目的桂冠。這可能是難度最大的進行中的AI項目之一。

自動駕駛、AI技術才是蘋果汽車的精髓,然而,八年過去,蘋果推翻了自己對於自動駕駛技術一步到位的構想。

按照最新的設想,蘋果汽車將只支援在高速公路上的全自動駕駛功能。這相當於目前我國很多汽車都支援的高速領航輔助駕駛功能,也意味著蘋果汽車的自動駕駛從L5直接降到了L3——比我們激進的新勢力可以說晚上了五年左右。

但去年年底,同樣是來自彭博社的報導稱,蘋果已經設計出自動駕駛晶片,並將在加利福尼亞進行測試,通過神經網路學習,來不斷最佳化。

此外,今年9月,根據加州機動車輛管理局的檔案資料顯示,蘋果在加利福尼亞州已經擁有70輛自動駕駛測試車,同時還有139位可以測試自動駕駛車輛的司機。相比於今年7月,測試車輛和人員都在逐步增加。

以蘋果一貫的個性,一方面在著力打造核心硬體,一方面在推進自動駕駛測試,但L5級自動駕駛,仍然難住了這家“宇宙第一”消費電子公司蘋果。

技術層面,關於自動駕駛,過去幾年來,蘋果關於視覺識別、Lidar資訊融合,以及處理資料的神經網路系統,也有諸多專利。蘋果關於自動駕駛方面的專利,在這兩年才開始增多。但是從整個測試情況來看,蘋果並沒有走在整個行業的前面。

商業化方面當然也是考驗,L5級如何大範圍商用,仍然是整個無人駕駛領域在鑽研的課題。

同時,造車項目先後的停滯又啟動,關於量產目標的變化,以及是否會選擇代工等問題,都顯現出過去幾年來蘋果對於造車的游移。或許直到現在仍然可以大致感受到,與其說,蘋果游移的是造車本身,還不如說是對造車目標的妥協:

到底要造一輛面向未來的車,還是造一輛能讓使用者真正體驗到的車。

蘋果這一次想好了嗎?

(作者紫荊對此文亦有貢獻)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品駕”(ID:Ping-Drive),作者:董楠,36氪經授權發佈。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

◤果粉快搶 限時下殺◢
搶新機 一次買齊iphone 14周邊
就愛舊機 買iPhone 13省荷包
iPad第九代萬元有找 熱銷限量補貨到
AirPods限時降價 最高折2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