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政專題〉媽媽縣長擘劃 宜蘭好願景

宜蘭縣長林姿妙講解施政理念。(記者陳威穎、王柏倫攝)
宜蘭縣長林姿妙講解施政理念。(記者陳威穎、王柏倫攝)

採訪團隊:陳樹、黃翠娟、林坤瑋、王超群、陳柏翰、王柏倫、陳威穎

〈前言〉

宜蘭縣在林姿妙主政下,呈現多項特色:其一是施政全方位,其二是堅守財政紀律,第三是勤政零距離。也因為林姿妙來自地方、懂地方,又接地氣、勤走動,施政團隊對縣政的投入用心,有心人難以見縫插針,地方鄉親是心領神會盡在不言中。

由於宜蘭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交通建設成為重中之重。理解鄉親塞車的痛苦,林姿妙大力向中央爭取交通建設逾新台幣四千億元,這些宜蘭未來的重大交通建設,雖然不會在十年內完成,但很明確的,這是在宜蘭綠地變藍天後,於林姿妙所帶領的施政團隊任內定調。

身為單親媽媽,林姿妙更能體恤家庭扶養兒童辛勞,國中小學營養午餐縣府買單全額免費,一番慈母心思,更是有效化解藍綠政治對峙,社福政策的規劃與推動,強調的是全人關懷、無縫照顧的理念,媽媽縣長經由體貼長者、婦幼服務及幼齡照護等著手,整合資源,扶助弱勢。

尤其難能可貴是,林姿妙在照顧鄉親福利之際,也不忘解決長期舉債的歷史沉疴。宜蘭縣近二十年來的長債、短債合計最高近二百五十億元,縣府開源節流卯足全力,終於寫下宜蘭縣歷年來負債首次低於二百億的里程碑。

在擘劃宜蘭願景之際,從地方建設的工程,到一筆一筆的財政數字,林姿妙口條清晰數字信手拈來,可以想見她投入縣政力道之深,還有那令人敬佩的毅力。

中華日報採訪團在董事長陳樹帶領,七月走訪宜蘭,專訪縣長林姿妙,有幸藉由親身體驗,近距離感受宜蘭鄉親引以為傲的好山、好水、好生活,也透過專訪分享讀者。

宜蘭縣長林姿妙與中華日報採訪團隊合照。(記者陳威穎、王柏倫攝)
宜蘭縣長林姿妙與中華日報採訪團隊合照。(記者陳威穎、王柏倫攝)
從政因緣出身政治世家 承繼先生理想與志業

在訪談開始之際,林姿妙縣長對她的從政因緣娓娓道來。

她出身政治世家。她先生的大哥,也就是大伯,曾任代表會主席,她的丈夫林明正先生也曾是省議員,但不幸的是,在她三十八歲時先生英年早逝;隨後她必須含辛茹苦撫育四名未成年子女,為承繼先生理想與志業,她選擇難行要內外兼顧的從政與持家艱辛道路。

自一九九八年起,在藍營很難勝選的宜蘭縣,林姿妙連續三屆高票當選縣議員;接著連任兩屆羅東鎮長。由於為人謙和、處事真誠,二0一八年獲國民黨提名參選縣長,高票當選,成為首位宜蘭女性縣長。

很難想像縣長身兼數職,成就又如此卓越,其堅忍不拔及勤政愛民、善心細巧的精神,不僅是宜蘭之光,也是所有女性從政者的典範。

早年還是職業婦女時,從事任何工作,要比其他人更加倍努力,林姿妙怕年幼兒女返家看不到母親,也為善盡工作職責,她特別央請老闆,讓她可以早二十分鐘到班,再提早十分鐘下班,儘可能圓滿公私兼顧。

如此一步一腳印的含辛茹苦、謹慎戒懼,且力求完美,逐漸展現她執政後推動宜蘭縣政強大能量與特色。

(中華日報董事長陳樹)

中華日報董事長陳樹與宜蘭縣長林姿妙進行深度訪問。(記者陳威穎、王柏倫攝)
中華日報董事長陳樹與宜蘭縣長林姿妙進行深度訪問。(記者陳威穎、王柏倫攝)
〈採訪側記〉慈母柔順顧縣民 領導睿智塑宜蘭

文∕陳樹

在充滿陽光普照、和風煦日的美好時光,難得有機會跟中華日報採訪團隊來到風光明媚、清新優雅的宜蘭縣;感謝宜蘭縣政府的寶貴安排,以及林姿妙縣長在百忙中的撥冗接受專訪,跟姿妙縣長長達近兩小時的愉快暢談,充分感受到縣長對縣政的精緻用心及愛民熱忱,對她的施政與為人處事深深佩服及相當感佩!

訪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林縣長對於各項施政及重大建設的敘述,是如何感同身受及如數家珍!

身處宜蘭,感受最深的交通問題,雖已有鐵路、國五及雪隧,但每逢假期,車流堵塞,林姿妙最能感同身受。從政多少年來,她除了展現慈母巧心,對生育、養育與教育特別重視,民進黨執政留下龐大債務,她擔任縣長後推動國中小免費營養午餐、免學費,並全方位推動老年照護等重大措施,成為溫馨幸福的宜蘭縣。

最讓人敬佩的是,她下最大功夫爭取交通建設,尤其艱難的是,爭取高鐵延伸宜蘭提供台北宜蘭間四線軌道,提升東部聯外軌道運輸容量及速度,改善東部一票難求問題。其計畫暫以縣政中心以南三百五十公尺處之站址方案為高鐵站址優選方案,環評作業已啟動辦理中;其他林林總總的交通建設,又能如同巧婦,能從財政已有短中期預警,已逐漸消除,更值得敬佩及大加讚賞!

宜蘭的地理位置處較為尷尬的處境,如常被人以「不是東西」開玩笑。姿妙縣長人如其名「姿態優雅、美滿奧妙」,又窮盡智慧與潛能,才能在政治夾雜下,爭取這麼大筆經費從事各種建設。林姿妙的具體政績已給了人人稱讚的「認真勤懇做事,當省則省該用則用」的最佳解答。

此外,林姿妙更重視年輕人的生涯發展,也期待更多家庭能多代同堂。她所領導的團隊處處展現創意與創造力。她為年輕朋友打造完善的青年培育計畫,希望能把更多人才留在宜蘭,也讓在地青年可以奉養長者,就地生育照顧下一代,讓宜蘭成為適宜人居的美好家園,這也正是她從政的崇高理想。

林姿妙認為,年輕人如有了下一代,就必須給與更好的照顧。她成功地兌現競選時政見,讓國中小學童免學費,營養午餐也免費,也配合鼓勵青年農民返鄉種有機蔬菜,縣內校園營養午餐也做到每周定期以有機蔬菜供應學童,確實和宜蘭的好山好水結合,讓小朋友吃到營養無毒蔬果,充分展現慈母對家園的慈悲心。

為開創年輕人更多的創業天地,林姿妙也巧妙發展及善用科技,如全國首座地熱發電就在宜蘭成功發展,清水地熱發電廠已成為台灣第一座民營地熱電廠,規劃配合地熱發電廠址周邊產業、教育資源等,打造該區成為地熱教育園區,讓宜蘭成為地熱發電的領航基地,並將以帶動地方就業、刺激更多青年回流為家鄉,同心協力開創宜蘭宜居為願景。

林姿妙縣長除爭取建設不遺餘力,對於文化關懷也有更多投注,她用不同創意開辦宜蘭媽祖文化節,除三天行腳外,並分別走海上或鐵路,逐漸與西部互別苗頭;林縣長愛民如親,幾乎走遍基層,縣民相傳除了沒走出家門,很少人沒有握到林縣長的手。

走筆至此,內心仍充滿澎湃與感動,不時浮現姿妙縣長「英姿美妙」的影子,充分看到接地氣的親和力,也目睹她在多元發展縣政的魄力和用心,不能不說這樣的首長為地方擘劃的藍圖,如果能延續,真是宜蘭縣民的福分。(作者為中華日報董事長)

中華日報致贈《典範人生》系列書籍。(記者陳威穎、王柏倫攝)
中華日報致贈《典範人生》系列書籍。(記者陳威穎、王柏倫攝)
〈媽媽縣長心內話〉謹記鄉親託付 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做事的人,話說的不多,但努力做事,我從就職的那一刻起,就時刻謹記鄉親的託付,每日戰戰兢兢,不敢有絲毫懈怠。

三年多來,去過宜蘭最北邊的石城漁村、搭船到龜山島,也到過最南邊的澳花部落,深入四季、南山等深山地區,踏遍宜蘭每吋土地。親近每位鄉親,就是為了聽取每個寶貴的意見,與團隊討論解決方法,貢獻自己的所有,集結眾人力量,完成鄉親對縣府、對家鄉的盼望。

我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為宜蘭付出的初衷不變,將縣民的小事視為縣府的大事,由於財政是推動政策的重要基礎,縣府有擬定合理的償債計畫及期程,讓長短債都能盡快解除預警值。

同時,對於政策的執行,亦堅持「該省的,一角也要省起來;該用的,再多錢也要推動」,從照顧宜蘭囝仔的免費營養午餐、體貼青年朋友的育兒支持,還有關懷長者的免費敬老眼鏡等許多政策,我們都還是堅持要滿足所有縣民朋友的需求,不因為還債而排擠重大政策的落實。

〈前言〉

踏進宜蘭縣政府,讓人有一股溫暖的感覺,流露出一位單親媽媽縣長建構的美好縣政藍圖氣息,縣長林姿妙二0一八年上任以來,宜蘭好山好水依舊,人情味還是濃厚,但你可以感受到宜蘭在改變中,那種進步中的改變。

林姿妙感性地說,我們拚孩子教育也拚長者福利,兌現一鄉鎮一親子館、免費營養午餐,更加碼推動讀書免書籍費和班班有冷氣,以及完成一鄉鎮一日照,落實高齡照護的承諾,把長幼放在第一位守護。

交通上也積極推進,讓高鐵可以延伸到宜蘭,讓宜蘭可以增加第二條聯外快速道路,交通運輸更順暢;我們更努力拚經濟,在不缺水、不缺電的蘭陽平原,宜蘭科學園區已然躍升產業進駐首選,申租率超過七成,展開宜蘭產業新氣象。

宜蘭也持續提升特色產業和觀光旅遊的品質,打造噶瑪蘭新樣貌。同時,也持續延展在地文化脈絡,形塑文化共融,傳述屬於這片土地的記憶。

2022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冬山河親水公園熱鬧登場。(宜蘭縣府提供)
2022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冬山河親水公園熱鬧登場。(宜蘭縣府提供)
水域觀光多樣化 文化傳承有內涵

宜蘭的觀光旅遊業一向是地方發展的重點,林姿妙興奮地表示,國道五號雪山隧道開通後,宜蘭從溫泉、地熱到埤塘,縣內的水域觀光樣態多元。今年三月復辦綠色博覽會,綠博是宜蘭春季旗艦活動,今年在冬山河生態綠舟舉行,統計四十四天共吸引超過廿四萬人次入園,至於邁入第二十七年、二十一屆的二0二二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酷樂宜夏」七月二日至八月十四日接棒,在宜蘭縣冬山河親水公園舉行,年底縣府會舉行溫泉節,歡迎大家到宜蘭嗨翻天。

林姿妙強調,不止是旅遊業的發展,宜蘭在文化傳承上也相當重視,北台灣年度宗教盛事「蘭陽媽祖文化節」,在其任內、也就是從二0一九年開辦。百艘船舶聚南方澳,逾八十尊媽祖神像,展開首度海上遶境活動。第二次在二0二0年,逾千名信眾陪同神尊改搭蒸汽火車遶境,一尊神尊一張票,八十八尊神尊搭火車巡安,每尊神尊還繫上專屬的安全帶,場面難得一見,相當壯觀。二0二一年因疫情影響停辦。今年則會配合南方澳跨港大橋新橋完工,預定九月舉辦為期三天的海陸遶境。

看到鑽轎腳人龍綿延超過一公里,隨著蘭陽媽祖一路守護台灣,不得不讚嘆純樸的宜蘭鄉親,這就是最令人感動的本土文化魅力。

當然,在發展旅遊及文化傳承上,必須要有完善的交通建設,在就職三週年前夕,宜蘭縣獲交通部首肯,高鐵延伸到宜蘭終站定案,站址設在宜蘭縣政中心以南三百五十公尺處,此政策奠定了宜蘭聯外交通的里程碑,這也是她當縣長以來繼鐵路高架、62號道路延伸到頭城、國五銜接蘇花改後,中央所支持的最大交通建設。總金額逾四千億的龐大交通建設經費,堪稱宜蘭百年來之最。

與青年朋友站在一起。(宜蘭縣府提供)
與青年朋友站在一起。(宜蘭縣府提供)
整合產業齊抗疫 培育人才重青年

這兩年全球飽受疫情影響,為了扺抗疫情衝擊,宜蘭在產業發展的推進,鎖定觀光產業、六級產業、文創產業、高齡友善產業、運動產業、綠能產業及智慧科技產業等七大產業,以觀光旅遊業作為發展主軸,透過產業間的跨業整合,發展生活解決方案,增加生活的便利性、提高生活品質,乃至於讓民眾更健康,縣府亦持續發展綠能產業,透過在創能、節能、儲能上的發展成果,促進環境的永續發展,讓宜蘭朝向「宜居城市」之願景方向發展。

對於宜蘭良好基礎的農漁產業,縣府每年針對縣內青農辦理各項訓練或活動,如網路行銷管理、產品拍攝技巧、行銷宣傳手法、縣外標竿學習;並於縣內大型活動導入青農育成結果及技藝展現,於綠博導入青農培訓成果並提供空間予青農揮灑。

地方進步需要人才,年輕人、在地化尤其重要,上任以來,便將青年人才培育與地方發展為縣政推動的重點項目。一0九年縣政府成立青年事務科做為輔導培育青年的專責單位,並推動青年創業做頭家措施,推出力挺青年創業的三大服務。並針對青年創業推出宜蘭青年專屬創業貸款,最高額度一百五十萬元,讓創業青年能順利取得開店第一桶金,同時加碼提供二年貸款利息全額貼補,大大減輕青創業者的資金壓力;再搭配三專整合式創業輔導,提供專案管理、專人服務及專家諮詢等資源協助,務實陪伴每位少年頭家逐步排除創業困難,穩健邁向成功。

縮短城鄉數位落差。(宜蘭縣府提供)
縮短城鄉數位落差。(宜蘭縣府提供)

針對宜蘭縣城鄉之間有明顯的數位落差,在資源不足的情況,宜蘭縣在科技教育上積極針對資源做整合,推出偏鄉小校基礎程式設計到校服務計畫。

一一0學年度上學期並已完成第一期十八所學校二十二個班級共二百五十名學生的程式設計課程,第二期計畫持續進行中,第一期高達百分之八十五參與課程學生,可依課程要求完成程式內角色所需要的效果,更有百分之五十三學生能夠從零開始完成遊戲設計專案,學習成效顯著。

縣府亦在政策推動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對於程式設計並不是學不會,而是缺乏學習機會,將持續於一一一學年度推動送老師到小校教學生玩程式計畫,積極縮短偏鄉數位落差。

永續治理好山水 完善政策顧老幼

林姿妙就任三年以來,深刻認知到宜蘭雖有好山好水,但若沒有好好維護,將會對不起鄉親的託付,她日思夜想就是在思考以永續治理角度,重新檢視自身的施政與行動,成為在新北市、台北市、桃園市等六都之外,全台第一個關注永續發展目標的非六都縣市。

二0二一年宜蘭縣自願檢視報告擴大檢視範圍,導入本縣民生福祉、經濟發展及環境永續施政三大主軸,延伸二0二0年優先檢視之七個生態環境面向,新增十項目標,完整十七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根據環保署統計,全台五十條重要河川,一一0年宜蘭縣轄管六條河川高達近九成,均為未(稍)受汙染程度,河川水體潔淨遠優於其他地區。為有效改善本縣唯一中度汙染河川「得子口溪」水質,針對該流域畜牧業推動畜牧沼液沼渣農地肥份使用或放流水澆灌花木,減少畜牧廢水排入,降低河川氨氮濃度;另推動活化三民濕地,現地處理設施再淨化生活汙水及農田雜排水,降低水體汙染。

為了減少廢水的汙染,宜蘭為防止在夜市營業的過程中,攤商將含有動植物性油脂和廚餘的汙水,直接排入水溝,宜蘭縣政府把握機會、成功整合羅東夜市四十九間攤商以及公園內的兒童圖書館、老人會及土地公廟廁所一併辦理接管,並於同年六月完工,成為國內少數完成汙水接管的觀光夜市之一,也是全國首件把握疫情危機化為轉機的成功案例。縣府更打造全國首座「下水汙泥處理碳化示範驗證廠」,並將汙泥再利用技術推廣至全國,解決日益漸增的汙泥處理問題。該案是全國公部門首辦將下水汙泥轉化為碳化物燃料產品。

一鄉鎮一親子館。(宜蘭縣府提供)
一鄉鎮一親子館。(宜蘭縣府提供)

宜蘭在照顧縣民的福利政策方面也不遺餘力,主要表現在幾項,包括擴大學前教保服務公共化;配合發放二歲以上至未滿五歲幼兒之育兒津貼;二到五歲就學補助。總體來說,體現留人才在家鄉的理想,讓年輕人可以安心在宜蘭生養。

為達到全人關懷目標,宜蘭縣視長者、婦幼和幼齡三領域為無縫照顧的對象。目前已設置一百十五處長青食堂及一百三十二處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且為能鼓勵長者多走出戶外,推動高齡志工政策,結合高齡生活大學計畫,以一日大學的學習體驗活動,給予長者親身體驗大學生活的機會,進階推出「高齡研究專班」。

老人家難免有囝仔性情,「健康磐石大聯盟」深入鄰里服務縣民,並於今年起推動「健康存錢筒,愛的零用金,好生活柑仔店」,運用存健康、換點數的概念,鼓勵中高齡者到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參加健康促進課程、監測健康狀況,進而控制慢性病,達到延緩老化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