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52甲濕地9成私有 縣府籲內政部開說明會凝聚共識

宜蘭52甲溼地2015年起列為國家級重要濕地,因為範圍內近300公頃土地,橫跨五結、冬山及蘇澳3個鄉鎮,有91%為私有地,環境保護和地主權益如何兼顧,始終面臨考驗。

地主近期也向監委陳情,要捍衛自身權益。

地主批評,「這麼大的地方,而且丟著不管,都沒有作為,是政府、人民還有環境最大的損失。」

地主認為,「150公頃給水鳥過生活,150甲的土地來變成建地分給我們農民。」

地主認為,濕地範圍劃設這麼大,沒辦法有開發行為,已經嚴重影響土地價值,希望濕地範圍能縮小,把土地還給農民。

不過,公部門光是要徵收濕地核心的成興大小池,約52公頃土地,作為保育使用禁止開發,就要13.5億元,租用每年也要花費420萬元,內政部和縣政府至今都未承諾出資。

縣政府水利資源處水利行政科長許敏雄表示,「那我們希望國家公園署裡面能夠盡快召開地方說明會。」

52甲溼地保育利用計畫,還在中央、地方間來回修正,縣政府擬將濕地劃為滯洪及永續農業等2個其他分區,滯洪區允許進行棲地維護,永續農業區則維持現有的利用方式,但不能涉及污染性產業,預計8月再送審,也呼籲內政部開地方說明會凝聚共識。

宜蘭惜溪聯盟召集人康芳銘指出,「照我們看起來,其實也沒有真正的,就是對於功能分區的允許使用項目或是排除的項目做一個比較明確的規範。」

環團則建議,濕地應劃設為濕地保育區、環境教育區及旅遊服務區,才能符合現存的利用情形,即使開放興建農舍等開發行為,也要有禁止經營餐飲、民宿等高汙染性產業的規定。

52甲溼地爭議多年,要解套仍有待協商。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台東知本濕地環頸雉調查 今年115隻近5年新低
芳苑濕地迄未列國家級 環團籲政院速審查並正名
少子化衝擊 嘉義縣治特區4所大學只剩1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