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長期心情不好?別忽略了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憂鬱症狀

我們難免有心情不好的時刻,遇到失戀、失業、喪親…等也會情緒低落、悲痛憂鬱好一陣子。但憂鬱症和憂鬱情緒是不一樣的,憂鬱症是大腦內分泌不平衡的疾病。

為何憂鬱症會被稱為「疾病」呢?主要原因是憂鬱症會造成明顯而嚴重的失能,包含人際、經濟層面的損害,失去情緒的調節能力,讓我們越來越想躲起來,不想與人接觸,無法工作、上課,無法打理自己,最難受的是掉入情緒黑洞,更加惡化甚至自殺自傷。羅東聖母醫院精神科郭峯志主任(2014)指出憂鬱症是自殺者的危險因子,據統計自殺者中有 70% 患有憂鬱症。

憂鬱症若缺乏治療很難自行康復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推估,全台約有 200 萬人罹患憂鬱症,但在台灣許多人不願承認自己有憂鬱症,也抗拒治療。只有五分之一的憂鬱症患者求助,也就是說有高達五分之四沒有求助任何治療(資料來源: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因此當我們的周遭親友向我們求援時,千萬要正視與尊重對方的求助訊號,避免憾事發生。值得留意的是,我們普遍認為憂鬱症的症狀是長期情緒低落、悶悶不樂,而忽略其他非典型徵兆,特別是青少年與老年人族群。

我的家人會是憂鬱症嗎?以青少年為例

青少年的憂鬱症,很容易被簡化為「叛逆期」,此時的孩子內在性賀爾蒙大量變動、外在人際與親密關係也容易卡關的階段,情緒起伏大,不一定是終日悶悶不樂,反而可能是以暴躁易怒、自殘自傷的方式呈現。除了負面情緒外,可觀察孩子是否有下列變化:

  1. 對以前喜歡的活動、食物等失去興趣。

  2. 對於學習、打理自己等感到疲累、懶散。

  3. 體重突然短時間內明顯增加或減少,暴飲暴食或不吃不喝。

  4. 睡眠困擾,展現出失眠或是嗜睡。

  5. 有自殺想法或透露出活著沒意義等語言。

此時的孩子需要更多關心與耐心,除了上述五點供參考外,學校的輔導室也是可用的資源。如有疑慮可直接就醫交由專業醫師診斷,部分身心科診所特有青少年門診,坊間心理諮商所所提供的親子或個人諮商,也能協助孩子們抒發身心壓力,促進親子關係

我的家人會是憂鬱症嗎?以老年人為例

60歲以上老年人同樣面臨身心與生活的劇烈變化,包含身體老化、退休、子女空巢期、甚至喪親喪偶等哀傷失落。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的數據,老年人如出現自殺想法,實際執行的自殺成功率比青少年還要高出許多。董氏基金會整理對於老年憂鬱常見的症狀:

  1. 出現類似被害妄想,或悲觀的想法強烈

  2. 焦慮不安與社交推縮,好像難以平靜下來,也不想與人交談。

  3. 呈現判斷力遲鈍或記憶力衰退等情況(非失智所造成)。

除了上述三點外,林皇吉醫師(2006)指出老年人較難表達憂鬱情緒,較常展現抱怨身體不適、頭痛、焦躁易怒…等非典型憂鬱症狀展現,因此高達 50% 的老年憂鬱在內科或家庭醫學科門診被遺漏掉。如家中長輩抗拒前往精神科就診,坊間心理諮商所也有老人個別諮商或團體服務,藉由專業人士的協助轉介,可多一份助力,鼓勵長輩就診。

尋求專業的協助與治療

如想找人聊聊,緩解身心壓力,直接撥打四碼專線電話「生命線1995」、「自殺防治安心專線1925」也有專人提供心理諮詢的管道。倘若經由醫師診斷確診為憂鬱症,藉由藥物治療有很高的機率能獲得舒緩與康復,請務必持續就醫搭配心理諮商的治療,勿任意自行停藥以維護心理健康。

資料來源

林皇吉醫師(2006)

羅東聖母醫院。精神科郭峯志主任。2014 年 10 月 12 日。

董氏基金會,老年憂鬱

文/賴惠敏諮商心理師(桃園澄語諮商所兼任諮商心理師)

※本文授權自賴惠敏諮商心理師。

更多Heho健康網文章

「雙失」青年更容易憂鬱症、自殺!醫:從崩世代變厭世代,我們還有4大不足

青少年自殺率2年增33%!別再為憂鬱症患者「加油」,3技巧陪伴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