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循環經濟 日月光當先鋒

中國時報【李義╱高雄報導】 備受全國矚目的大林蒲遷村案,遷村後的土地,高雄市政府屬意規畫循環經濟園區,做為產業轉型的新經濟引擎。其實,生根高雄多年的全球封裝測試龍頭日月光集團,早已在循環經濟的路上默默走了20多年,也引領中下游廠商追隨著龍頭的腳步。 不過,這條路並不好走,日月光集團資深副總周光春說:「因為廠商聽到會增加成本,往往就怯步了」,對內自我要求雖是最快速的,但對外一定要有夥伴配合,長短期的經濟誘因,協助建立廢棄物也能點石成金的觀念,是能走得下去走得長遠的關鍵。 1滴水可用到3.5次 以企業最需要的水為例,自來水每度14元,再生水每度至少18元起跳,橫在眼前的是成本幾近翻倍增加。 但日月光看的是長遠的永續經營及投資,興建中水廠把廢水回收再製再利用,雖然每度高達24元,成本增加80%,不過,短期的犧牲換取長期的利益,水能自給自足,成了產能擴充的堅實後盾,日月光也就在這涓滴之間,布局全球,逐步登頂。 過去1滴水用1次,如今1滴水可用到3.5次,且水質好到高雄市長陳菊到廠參訪都敢大口喝下,周光春自信地說,「廢水再利用,絕對是加工區的模範生」,如果再加上各廠的蓄水量,停水時,日月光不僅可以自給自足頂上4天,甚至允諾加工區若缺水時,可支援其他企業應急。 周光春分享日月光循環經濟經驗,「循環最有效率是在企業內部,因為流程愈短愈好」,以半導體在IC產品做完後包裝的「載盤」為例,是可被重複使用的。 載盤回收經篩選回到IC封裝廠後可以再利用,再使用率達60%;不能再利用的載盤攪碎後,摻入新料裡再製,舊料愈來愈多,就是再生,不用再從石化提煉,而是從廢料取得。 回收創造就業機會 載盤回收也創造了就業機會,因為篩選、檢驗品質狀況到再包裝使用的過程,規模尚無法用自動化取代,透過人力篩選的再利用工廠創造了100個就業機會。 回首來時路的艱辛,再面對迫在眉睫的2050年全球礦源枯歇,循環經濟是企業無從規避的責任及必走的道路,周光春即興做了首藏頭詩:「循遵舊制有時窮,環境變遷無所從,經歷百劫方悟道,濟世助人才能通」,短短28個字,道盡了循環經濟產生的背景、陣痛及未來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