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中毒案/急重症醫護竟要被告「討公道」醫界炸鍋 奮力救他卻被死者妻揚言告到底…到底誰害病人?

寶林茶室中毒案,衛福部於周四(3/28)晚間緊急召開記者會,指出從事件中首位不幸喪命的39歲呂姓死者體內,檢驗出致命米酵菌酸,證實確實為食物中毒。正當案情逐漸明朗之際,呂妻將對新北三重醫院、馬偕醫院提告,認為急救程序有疏失要替先生討公道。

對此,2家醫院低調回應「配合調查」,但醫界聞訊卻不敢置信,坦言非常心寒「醫護人員不該成為家屬轉移傷痛的出口」,感嘆難怪沒人要當重症醫護人員。

這是台灣首次因食物毒素致死事件!衛福部3/28晚間緊急召開記者會公布重大發現,次長王必勝說明,39歲呂姓死者經法醫解剖後,發現血液驗出米酵菌酸。

王必勝表示,目前會朝向米酵菌酸調查,除了2位死者外,住院病患也會採驗體內是否一樣有米酵菌酸。由於所有患者都食用過粿條、河粉,因此也會同步檢驗,了解是否僅有部分受到汙染,有進一步結果會再對外報告。

然而面對丈夫突然驟逝,呂姓死者妻子難忍悲痛,除了要對寶林茶室提告,也要對急救的新北市立三重醫院、北市馬偕醫院提告,質疑在搶救過程中,醫療程序有疏失,才導致先生喪命。

「提告是家屬的權利」 2醫院低調回應

對於死者家屬提告,馬偕醫院表示,醫療團隊已經全力搶救病患,並給予緊急醫療最妥適之處置,如果若有醫療疑慮之處,會配合調查。

新北市立三重醫院則表示,提告是家屬權利,相關證據都已提供給檢調,會全力配合調查。

難怪沒人想當重症醫!他:努力救人卻反成被討公道對象

但家屬提告消息卻讓不少醫師相當心寒,北市聯醫中興院區內科醫師姜冠宇認為,他可以懂台灣是一個很急的社會,但是今天這個案件沒有人有答案,一團迷霧過往也不曾發生過,家屬卻馬上對醫療單位提告究責,最後只會引起醫界防衛造成兩敗俱傷,離真相更遙遠。

他坦言真的感到心碎,「當醫生只有拆得了炸彈、懂得挑病人才是神,實際上就是薪水高一點的社畜,同樣社畜為何不立志當台積電工程師呢,根本不用背人命」,也指出醫院評鑑應該也要將是否有保護醫療人員的能力納入考核,因為如果保護不住第一線醫護,任何醫療品質、急重症照護責任都沒有意義。

急診醫師田知學也發文指出,急診醫師和每位病人的「緣分」就是在急診的短短幾個小時,急診醫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拆炸彈」、「穩定病人」。

有的時候「拆炸彈」還沒拆除就爆了,有的時候,即使整個團隊拚了命急救,病人還是被死神無情的帶走,更多時候,急診病人確切診斷是在二次返診、住院之後,甚至司法相驗才知道。

她強調「是急診醫師不夠努力嗎?每一位還願意留在臨床最高壓的前線、面對大大小小、重疊不斷,不管是生死、疾病或是病人及家屬情緒壓力的急診醫護,都是因為我們對醫學、對生命還保有初心!」所以,即使感謝很少,責備、催促、謾罵、不信任無數,我們還是堅定地留在臨床第一線!

「但醫師不是神!醫師真的不是神!」很遺憾寶林事件的發生,更遺憾家屬對醫院提告的決定,在這個醫病關係緊張、醫護人力緊繃、政策制度偏向的情況下,無疑是雪上加霜!

兒科醫師謝宗學感嘆,難怪沒有人想當重症醫師,所有醫護看到這消息都炸鍋了,努力搶救病患結果最後變成被討討公道的對象,「到底是努力救人的醫師害了病人,還是寶林茶室製造的食品害了病人?」

他表示,目前相當缺乏重症單位工作的醫師和護理師,而現在還願意待在這單位工作的醫護人員都是懷有一定程度的使命感,才願意在這種執業高風險的環境工作,「醫護人員不該成為家屬轉移傷痛的出口」,這消息真的嚴重打擊重症醫護士氣。

相關新聞:

沒有人甘心親屬遭遇不幸,醫護對生命也是!醫師工會3點聲明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今日發布聲明全文如下:

近日食品中毒造成多名患者身亡的不幸憾事,在家屬揚言對醫院提告後引起譁然。作為第一線醫者,我們同理家屬心中的怨懟與不滿,但也心疼盡力救治患者的同僚將遭受無情的追訴纏磨。沒有一位民眾甘心親屬遭遇不幸,正如同每一位醫療工作者都對於手上逝去的生命都感到不甘及遺憾,然新聞曝光以後對於已如風中殘燭的團隊士氣更形成巨大打擊。

首先,今年正要上路的《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新增多項規則,包含醫療機構必須第一時間關懷當事人、民刑事醫療訴訟強制調解、第三方機構提供醫療爭議評析與諮詢,無非是希望病家能夠透過訴訟以外的手段獲知真相,避開過往兩敗俱傷的多年纏訟。此法出台未滿半年,此次爭議將成為指標案件,我們衷心期盼新法真能發揮其作用,政府衛生單位更應該在其中扮演積極引導家屬採取理性手段的角色。

其次,不管是職業安全衛生法令裡對於「不法侵害」的規章,或是前述《醫預法》當中強調醫療機構必須關懷事故當事人(包含所屬醫療人員)的規定,都凸顯了醫院工作者的身心狀態需要強烈關注。我們誠摯呼籲涉及的醫院,對於涉及事件的員工必須盡到完善保護責任,包含確保其隱私、提供其心理衛生諮詢資源以及完整法律協助,莫讓當事人無助承擔爭議案件的不確定性及病家的怒火。

最後,我們也要沉痛地說,醫療行為具有高度不確定性,本來就是一個容易充滿各種疏漏的體系,也因此存在種種「篩漏」的制度設計,為的就是不讓不幸事件影響患者。然而這些糾錯手段隨著急重症科別人力流失,護理及其他核心醫事人力大幅度離職,越來越顯得脆弱難以維繫,君不見多數醫院急診時時人滿為患、無時無刻處於醫療量能滿載,便是緣自於疫後的災難性人力缺口,最終受苦的仍是病家,以及仍堅守崗位的殘存人手。

我們需要的不僅是大眾對於興訟對象的聲討以及仗義執言,還需要醫療現場更多的體諒,和對於政府是否照顧醫事人員的關注,否則到頭來仍是弱勢者承擔最高風險。

最後盼此事件盡快落幕,不再有更多受影響民眾,患者都能盡快康復痊癒,而這一切的種種能夠成為我國審視食安衛生以及醫療環境的血淚教訓。


更多今周刊文章
寶林禍首「米酵菌酸」謎團解開最大功臣是它!1瓶要3.8萬、彰基為何有全台唯一標準品?過程全還原
寶林4人搶命已1人腦病變…理賠有譜:遠百保單cover數億元!9天91筆消費曝光「3症狀快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