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失業帶來憂鬱,「心理健康」將成疫後重建要務!

疫情尚未脫離,全世界心理衛生的警鈴已然大響,政府和社會各界應及早防範,把「心理健康」列為疫後重建要務。

如果要談2020留給2021的遺產,新冠疫情絕對是影響最大的。雖然疫苗已見端倪,但在全世界嗷嗷待哺的長列隊伍當中,要立刻滿足全世界需求恐怕是緣木求魚。

這也讓控制疫情和穩定經濟成為2021全世界各國努力的基本要務。不過,另一個對於生活影響同樣重大,卻比較少人注意到的問題,勢必是全球2021關注的焦點,那就是疫後的心理衛生問題,因為從過往經驗來看,大型災難發生,往往會導致各類心理健康問題,連帶造成自殺問題的惡化。

美國疾管局(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進行的調查發現,在今年夏天,每十個美國人當中就有一人曾經出現自殺的念頭,比例比2018同期要高出一倍。特別是對於18到24歲的年輕人來說,有過自殺念頭的比例更是每四人就有一人。

疫情導致失業、學校關閉,甚至連教會都暫停聚會,此外,社會隔離更是導致孤寂感和憂鬱大增。

疫情讓美國人悶悶不樂,自殺防治熱線詢問量大增

解釋自殺成因,向來是個複雜課題,人們有自殺念頭就會採取行動嗎?不見得,事實上,從全世界來看,近年大多數國家自殺率都呈現下降的趨勢,只有美國是少數中的例外,不過,《經濟學人》《BBC》等國際媒體最近開始關注疫後心理衛生問題,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是,從過往西班牙流感、SARS等大型傳染疾病的經驗來看,災難往往會導致自殺問題惡化。

第二,雖然無法判定美國有自殺念頭的人數上升到底會不會導致自殺數字上升,但毫無疑問的,美國的自殺防治熱線詢問量大增,特別是年輕族群,尋求自殺諮詢的電話暴增,求救訊號不容忽視。

不僅在美國,日本今年8月自殺人數上升到1849人,比去年同期惡化了15.3%。在美日之外,亞洲的尼泊爾、泰國的數據都出現了相似的趨勢。

從歷史數據來看,1918年爆發的西班牙流感,造成全世界5000萬人死亡,在此同時,全歐的自殺人數也上升了三分之一。至於2003年爆發的SARS,同樣也與香港自殺人數上升,這也是全球心理學家特別關注新冠疫情對於心理健康影響的主因。

根據香港的統計數字,當年的疫情與香港65歲以上人口增加的30%自殺有關,「隔離」等阻斷病毒傳播的手段往往造成負面的心理影響,造成後創傷症候群、憂鬱和失眠,而因為疫情造成的失業和財務問題,也會導致長期性的心理創傷。

進一步來看,哪些因素特別容易造成心理健康負擔呢?

一、疫情造成經濟下滑,連帶而來的失業問題最令職場男性困擾。

自殺和失業高度相關,從數據上來看,自殺的男性普遍要高於女性,其中在最極端的例子──俄羅斯,男性與女性自殺的比例高達六比一。展望2021年,由於許多國家仍在經濟低檔中,專家認為,失業的男性將是高風險群。

《經濟學人》引用義大利數據指出,2008年開始的全球經濟危機,在接下來八年之間造成了就業男性超過2000起以上的自殺,在此同時,失業也在歐洲其他國家造成類似惡果。至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隔年,日本就業男性自殺比例上升了三分之一,南韓則是驚人的45%。相較之下,女性自殺上升的趨勢則較不明顯。

Unsplash by Ryoji Iwata
Unsplash by Ryoji Iwata

Unsplash by Ryoji Iwata
知名的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指出,失業率每上升一個百分點,歐洲自殺率就會上升0.79%;至於在美國,數字則是0.99%。《刺胳針》認為,這是因為美國失業救濟不如歐洲大方,且槍枝購買較容易,導致美國人較因為失業而自殺。

在學界方面,日本京都大學研究人員所做的模型,也預測日本2019年2萬多人的案例,今年將會增加至少3000人。而由於經濟問題的逐漸發酵,這個模型甚至預估2021年,全日本將會有超過3萬4000個案例。

二、宅在家盯著手機,年輕族群最容易沮喪。

即便台灣疫情控制良好,但由於社交活動的減少,人們比平常花更多時間盯著螢幕,關注社群媒體,卻可能導致抑鬱人口大增。

特別是年輕人,根據《經濟學人》報導,自從2007年iPhone推出以來,美國年輕族群的自殺率提高了50%,其中增長比例最高的是高中女生。社群媒體對於青少年自殺上升的影響有多大?長期研究這個專題,也出過專書的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心理系教授特溫吉(Jean Twenge)認為,手機和社群媒體是美國青少年自殺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事實上,在過去十幾年中,社群媒體的發展已經導致了年輕人之間人與人接觸機會的減少,如今面對疫情導致的社交隔離和學校的關閉,更是讓不少疫情重災國憂心忡忡。對應社交媒體對於青年心理衛生的影響,許多國家紛紛推出政策,希望降低年輕族群對於社群媒體的依賴,西班牙一家公司,甚至推出觀察情緒指標的軟體,希望能在使用者情緒達到臨界點的時候發出警訊,讓人別做傻事。

三、國際情勢緊繃,台灣未來引焦慮。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過去這段時間,無論是愈來愈激化的香港局勢,或是美中之間的激盪,再再都讓台灣人身處壓力鍋之中,特別是三天兩頭就飛在台灣上空的中國戰機,台海會不會開戰?一旦衝突,台灣未來要往哪裡走?對國人的心理影響不言可喻。

最後,當疫後的心理健康問題在全世界蔓延開來,透過媒體傳播,會不會也影響國人的心理健康,實在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防治自殺首先在於了解風險,一如《經濟學人》所說的,在疫情還未脫離,全世界心理衛生的警鈴已然大響,政府和社會各界應及早防範,把「心理健康」列為疫後重建要務。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