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應對輸中漁產品受阻的他山之石

自爆發COVID-19大流行,中國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壓力下,積極清零,並對進口冷鏈產品實施更嚴格的病毒核酸檢測,為了逃避進口鏈監管,有些中國廠商把進口冷鏈食品標籤篡改為國產標籤,以逃避進口冷鏈監管,也引發了國際間的貿易爭端。

台灣官員面對石斑魚、白帶魚、竹筴魚及芒果接連遭中國、港、澳以禁藥、病毒等食安問題而暫停通關後,無視於台灣石斑魚養殖長期的產業亂象(非法魚塭、借牌、借單、造假、採樣不到位、藥物不當殘留、監管落於形式等),以及冷凍包裝運送等過程遭病毒汙染的可能性,官員一貫地制式回應:中國政治打壓、欺負台灣農漁民,不排除向WTO申訴…同時不忘鼓動國人多吃「民主魚」。

面對中國「以商逼政」,多年來蔡政府高唱「雞蛋不能放同一個籃子裡」,並且成立號稱農漁產品外銷國家隊的台農發公司,結果卻令人失望,台灣農漁產品外銷依舊高度依賴單一(中國)市場。

根據官方統計,去年一整年台灣冷凍石斑魚外銷至美國約為35公噸、紐西蘭6公噸,日本2公噸;今年上半年冷凍石斑魚銷美16公噸,紐西蘭7公噸,加拿大1公噸,日本及新加坡掛0,主要原因包括:缺乏整體行銷規劃,品質常遭詬病,病蟲害附生,價格不具競爭力,消費大眾不喜歡,未與國際認證接軌,找了不會賣的機構等,又未制定相關的預警暨避險機制,讓農漁產品出口充滿變數。

2016年號稱農業國家隊的台農發公司成立,由夙有奇異果行銷大師之稱的陳郁然出任首任董事長,然而台農發連年虧損,國人希望的台灣農產品行銷全球的榮景並未出現。圖/取自農委會官網。
2016年號稱農業國家隊的台農發公司成立,由夙有奇異果行銷大師之稱的陳郁然出任首任董事長,然而台農發連年虧損,國人希望的台灣農產品行銷全球的榮景並未出現。圖/取自農委會官網。

同樣面對外銷漁產品,受阻於中國實施冷鏈病毒核酸檢測,許多國所採取的應對措施,大體上係以農漁民生計及產業發展為主要考量,一面關切、抗議,另一面積極與中國協商,並加強管控出口產品的衛生安全,以穩住中國市場的份額,還會針對受影響的漁產品找尋其他出路,誰是真正在乎農漁民,民眾可自行判定。

以挪威和越南兩大漁產品外銷國,應對輸中漁產品受阻於中國實施,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成功案例,提供國人思考和借鏡。

挪威鮭魚受到新冠狀病毒的影響,在中國市場遇到巨大的挑戰,據估計,該國冷凍鮭魚的進口總量減少了約 50%,不過業者卻認為中國消費者更重視產品的質量、可追溯性和可持續性,意味著挪威海產品在亞洲市場的機會更多,反加大投資及宣傳力度(包括虛擬市場,在線銷售,個人消費及建立可追溯系統等)來重建消費者的信心,如今挪威鮭魚外銷中國的數量已逐漸恢復,化危機為轉機。

越南養殖蝦銷中被驗出含COVID-19病毒汙染後,越南政府有計畫的開拓其他市場,隨著 CPTPP 簽訂,越南對加拿大的海鮮出口大幅增加,已是加拿大第四大海產品供應國。

成功關鍵在於,加拿大因冷水蝦供應減少,因而消費來自東南亞國家的溫水蝦,而越南大部分海產品都能享有加拿大零關稅待遇,另一方面,加拿大境內大量批亞裔移民非常喜歡海鮮。近年來越南蝦出口策略為維持美國、日本和歐盟的主要市場,同時重視中國、韓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等潛在市場。

台灣在政治上想遠離中國、經濟卻又愈發緊密,面對農漁產品輸中相繼受阻,蔡政府諉過對岸,實施大量補貼,鼓勵民眾消費,卻不願面對問題,務實解決問題,路只會越走越窄,根據統計,今年年1-7月台灣出口到中國大陸農漁產品產值,較去年同期減少45.4%。

與其猜測下一個可能遭禁的農漁產品,不如主動實施產業全面健檢,找出問題癥結對症下藥,畢竟食安和高品質,才是台灣農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