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拉脫維亞人的米爾達(Milda)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拉脫維亞政府頒布一項法令,所有美化集權主義政權的物品必須在11月15日前清除;8月25日,一座位於首都里加、高達約80米的慶祝蘇聯紅軍戰勝納粹德國的紀念碑,被推倒落入池塘。Watch moment Latvia topples Soviet-era monument in capital Riga - YouTube

這座紀念碑建於1985年,當時,拉脫維亞仍是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目前,拉脫維亞有25%的人口為俄羅斯人,在里加甚至高達37%。每年5 月 9 日,成千上萬的俄羅斯人會聚集在這座紀念碑前,獻花紀念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勝納粹德國,因此,對於拆除紀念碑,他們深表不滿,一位受訪民眾表示,里加有一半拉脫維亞人,一半是俄羅斯人,國家裡的一部分人應該尊重另一部分人的權利。Removal of Soviet-era war memorial in Latvia angers ethnic Russians | Euronews

這些要求尊重其權利的俄羅斯人,應該很清楚,拉脫維亞不只曾被納粹德國蹂躪過,自俄羅斯帝國時期(1721~1917),拉脫維亞就受到壓抑欺負,蘇聯時代的兩次佔領(1940~1941和1944~1991)拉脫維亞人更是受盡凌虐。若硬要說「不知道、沒聽過」這些歷史,只要走進「拉脫維亞被佔領時期博物館」(Museum of the Occupation of Latvia)或「轉角屋」(Corner House,台灣的警備總司令部保安處看守所),應該就能體認到:沒有是非、正義與人權,個人的文化歷史認同又有什麼意義呢?

拉脫維亞不只被納粹德國蹂躪過,並曾被蘇聯二次佔領,「拉脫維亞被佔領時期博物館」與「轉角屋」裡陳列著拉脫維亞人受盡凌虐的血淚史。圖:拉脫維亞被佔領時期圖書館/蔡嘉淩提供
拉脫維亞不只被納粹德國蹂躪過,並曾被蘇聯二次佔領,「拉脫維亞被佔領時期博物館」與「轉角屋」裡陳列著拉脫維亞人受盡凌虐的血淚史。圖:拉脫維亞被佔領時期圖書館/蔡嘉淩提供

只是,就算拉脫維亞境內的俄羅斯人真的願意走進那些令人驚心動魄的博物館,未必會相信或願意相信那一個個血跡斑斑的歷史事實,因為專制極權政府篡改歷史去洗腦人民的能力是那麼地強,總是那麼地成功。

也因此,幸好拉脫維亞人有個永遠的女孩,堅毅昂首,高舉著拉脫維亞,所以他們沒有迷失在蘇聯的謊言裡,遺忘了自己。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戰敗,拉脫維亞宣布獨立,於里加成立拉脫維亞共和國。12月,蘇聯入侵拉脫維亞,成立拉脫維亞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政府。

1919年3月,拉脫維亞和德軍聯合對抗蘇聯,11月擊退蘇聯。

1920年1月,拉脫維亞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政府倒台,2月,和蘇聯簽訂停戰協議,7月,和德國簽訂停戰協議,8月,和蘇聯簽訂「拉脫維亞-蘇聯和平條約」 (Latvian–Soviet Peace Treaty),條約之第二條為「蘇聯認同拉脫維亞的獨立是永遠而不可侵犯的」(能信嗎?)於是,拉脫維亞獨立了。

1922年,拉脫維亞的首相Zigfrīds Anna Meierovics 為紀念「獨立戰爭」 (Latvian War of Independence,19181~920),舉行了紀念碑設計比賽,最後選中雕塑家Kārlis Zāle的作品「像星星一樣閃亮!」 (Shine like a star!)。紀念碑在1935年豎立,取代原本的俄國彼得大帝雕像。

取代俄國彼得大帝雕像的自由紀念碑建於1935年,高42米,共有56個雕刻,分成13組。圖/取自駐拉脫維亞代表處臉書
取代俄國彼得大帝雕像的自由紀念碑建於1935年,高42米,共有56個雕刻,分成13組。圖/取自駐拉脫維亞代表處臉書

這個取代佔領者雕像的「自由紀念碑」(Freedom Monument),高42米,共有56個雕刻,分成13組。

紀念碑兩旁矮牆的石灰岩浮雕主題,分別為「拉脫維亞的步槍兵」和「拉脫維亞的人民:歌手」。

紀念碑基座之上的第一層,正面為拉脫維亞作家Kārlis Skalbe的題詞:「為祖國和自由」('Tēvzemei un Brīvībai' ──For the Fatherland and Freedom)。同層的雕刻則分別描述拉脫維亞的基本價值:「工作」、「祖國的守護者」、「家庭—母親與孩子」、「學者」。石灰岩上的雕刻則是述說「1905年的俄國革命」和「拉脫維亞的獨立」。

第二層花崗岩的雕刻分別為「拉脫維亞」、「拉脫維亞的史詩英雄Lāčplēsis」(代表勇敢去對抗邪惡的力量)、「波羅的海地區的宗教祭司Vaidelotis」(代表心靈力量)、「斷碎鎖鏈的人」(三個男人努力要斷碎鎖鏈)。

雕刻之上,是長柱,長柱之上,是手捧三顆星星的女孩。三顆星星代表著拉脫維亞的三個歷史區域:庫澤默(kurzeme)、維澤梅(Vidzeme)和拉特加爾(Latgale)。對外人來說,這就是拉脫維亞的自由女神(NATO影片:🇱🇻 Latvia's Statue of Liberty - YouTube);對拉脫維亞人而言,她像是自家的女兒,所以稱她米爾達(Milda,很普遍的拉脫維亞女孩名字)。事實上,視米爾達如自家女兒,一點也不為過,因為這是由大眾捐款建蓋而成的「自由紀念碑」,是所有人的寶貝。

紀念碑石灰岩基座的雕刻述說「1905年的俄國革命」和「拉脫維亞的獨立」。圖/蔡嘉淩提供
紀念碑石灰岩基座的雕刻述說「1905年的俄國革命」和「拉脫維亞的獨立」。圖/蔡嘉淩提供

然而,只獨立了20年,自第二次世界大戰起,拉脫維亞就被蘇聯和納粹德國輪流侵占蹂躪共51年;1940~1941(蘇聯)、1941~1944/45(納粹德國)、1944/45~1991(蘇聯)。

在蘇聯第一次侵佔時,於1940年,蘇聯政府就想摧毀「自由紀念碑」。第二次佔領期間,在1949年,蘇聯建立的魁儡──拉脫維亞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政府,提出要把彼得大帝雕像歸回原位。據說,蘇聯的雕塑家Vera Mukhina 在會議討論中表示,「自由紀念碑」的藝術價值極高,而且,拆除紀念碑會嚴重傷害拉脫維亞人民的感情。於是,「自由紀念碑」就被保留下來了。

好吧,既然拆不成,就來更改紀念碑所述說的意義; 三顆星星變成代表蘇維埃之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拉脫維亞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和立陶宛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然後,紀念碑變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豎立的,是為了感謝蘇聯領導者史達林讓波羅的海三國自由解放的貢獻。

只是,說謊編故事,應該還是沒讓那些人和那個黨全然安心,所以,1963年,再度提出拆掉「自由紀念碑」的想法。還好,當初「自由紀念碑」是拉脫維亞民眾捐錢建蓋而成,拆掉它,會引起民眾的憤怒,造成社會緊張氣氛,所以還是沒拆。

拉脫維亞人把紀念碑頂層手捧三顆星星的女孩取名「米爾達」,夜裡,米爾達和拉脫維亞人偷偷笑著:無恥共產黨戰不過真相與正義。圖/駐拉脫維亞代表處臉書
拉脫維亞人把紀念碑頂層手捧三顆星星的女孩取名「米爾達」,夜裡,米爾達和拉脫維亞人偷偷笑著:無恥共產黨戰不過真相與正義。圖/駐拉脫維亞代表處臉書

於是,拉脫維亞人的女孩米爾達,繼續站在高空中,舉著自由與獨立的希望。也許,夜裡,米爾達和拉脫維亞人都在偷偷笑著:無恥共產黨戰不過真相與正義。

慢慢地,被壓迫的拉脫維亞人再也難忍共產政權的暴政。有一天,在陽光下,他們走出來,一起走到「自由紀念碑」去獻花。

1975年,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國家,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召開國際安全和歐洲合作會議,簽署了《赫爾辛基協議》 (Helsinki Accords),其中談到有關尊重人權和基本自由,以及人民自決等議題。

1986年7月,三位工人在拉脫維亞第三大城利耶帕亞 (Liepāja)成立反共產黨的組織,將《赫爾辛基協議》和組織成立年份結合,稱他們的組織為「赫爾辛基 86」 (Helsinki 86),第一個拉脫維亞的人權社運團體就誕生了。「赫爾辛基 86」也是第一個公開反對蘇聯政權的團體,對於其他推動獨立運動團體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1987年6月14日,「赫爾辛基 86」舉辦了第一次反共產黨的和平遊行,到「自由紀念碑」獻花給在1941年被迫遷到西伯利亞和其他地方的蘇聯勞改監獄(labor prison camps)的1萬5500名受害者。這次活動讓拉脫維亞人重拾勇氣和信心,是拉脫維亞獨立前的重要轉捩點。

1987年,也是蘇聯走向崩潰的時刻,蘇聯當局一度禁止人們到「自由紀念碑」獻花給在獨立戰爭中死去的士兵,但拉脫維亞人民不理會這個禁令,反而集聚了很多人來紀念「獨立戰爭」。

30多年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與立陶宛三小國,號召超過200萬人手牽手、跨境串連成600多公里長的「波羅的海之路」訴求擺脫蘇聯、追求自由,震撼全世界。圖/維基百科
30多年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與立陶宛三小國,號召超過200萬人手牽手、跨境串連成600多公里長的「波羅的海之路」訴求擺脫蘇聯、追求自由,震撼全世界。圖/維基百科

1989年8月23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人民,共200萬人,從各自的首都起頭,手牽手形成一個長度超過675公里的人鏈,穿過三國領土,和平示威,希望世界能夠關心三國共同的歷史遭遇──1939年蘇聯和納粹德國秘密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Molotov–Ribbentrop Pact),使得三國被蘇聯占領。此示威活動被稱為「波羅的海之路」(Baltic Way,又稱「波羅的海之鍊」或「自由之鍊」),驚怒了蘇聯,震撼了世界。

1990年3月3日,拉脫維亞舉行獨立公投,投票率為87.6%,74.9%的投票者支持獨立,25.1%反對。5月4日,拉脫維亞議會宣布,開始「恢復獨立」進程。

1991年8月19日,蘇聯發生未遂政變,引發解體。8月21日,拉脫維亞宣布獨立。

2018年5月26日,先生與我在參觀了「拉脫維亞被佔領時期博物館」後,留言祝福拉脫維亞人。現在,讓我將同樣的字句寫於此:

最堅強的心 獲得自由

最艱辛的日子 已經結束了

願你們永保自由

美麗 自由 和平 幸福 到永遠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