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世界站在台灣一邊 ——美歐中國際外交中的台灣之重

台灣駐德國謝志偉大使在採訪中。田牧攝影
台灣駐德國謝志偉大使在採訪中。田牧攝影

廖天琪 田牧(德國)

6月18-19日布林肯國務卿飛赴北京,重新開啟停止了5年之久的美中互訪。6月19-20日朔爾茨總理與李強總理在柏林舉行會談,朔爾茨主辦因疫情也停止3年之久德中政府磋商。

台灣是當今國際政治的首要話題,成為美歐民主聯盟重中之重的話題,有媒體稱之為「台灣有事,世界有事」。世人皆知,台灣問題必然會成為美中談判、德中磋商中難以回避的問題。歐洲之聲聞風而動,6月19日采訪了台灣駐德國的謝志偉大使,期盼獲得見微知著的第一手信息,了解謝大使對此兩大外交事件的看法與研判,及台灣話題在此外交天平上的分量。

美中談判避不開「台灣問題」

問題:美中互訪一再遲滯與拖延,中方一再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是中美關係不可跨越的紅線,甚至稱之為「第一粒紐扣」,說是:台灣問題處理不好,中美關係地動山搖。布林肯國務卿訪問北京,並與中共外長秦剛、中央外事主任王毅舉行了會談。坊間道:布林肯訪中,有兩個觀察點:一是能否見到習近平?二是如何面對「第一粒紐扣」,即美國是否會「棄台」?謝大使怎麽看?

布林肯(Antony Blinken)19日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中國外交部網站
布林肯(Antony Blinken)19日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中國外交部網站

布林肯(Antony Blinken)19日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中國外交部網站

謝志偉:習近平見不見布林肯?中美談判有何進展?我不知道,尚未看到媒體報導,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倘若美中關係恢復,中國政府寄托於美國放棄台灣,這個命題本來就是錯誤的,我從幾個方面來談:
一、無論美中關係怎麽演變,我們觀察與研判問題,應該從歷史沿革的過程來討論。美中關係始於1972年,美台關係是1949年從大陸延續下來的,自然美台關係在先。1950年6月14日,二戰名將麥克阿瑟向美國政府提出《備忘錄》,內容梗概是:「由於福摩薩(台灣)所處的地理位置和作為基地的潛力,如果落入與美敵對的國家手中的話,美國的戰略利益必將遭受劇烈的破壞,就可能抵消或壓倒美國(在遠東的)前沿陣地中翼和南翼的戰略重要性……,台灣會成為他們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也就是說:台灣成為美國全球戰略組成部分始於麥克阿瑟。
二、台灣的戰略要地,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拍腦袋的產物,而是七十餘年來美國全球戰略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近年來,世人都在談論「冷戰」問題,我的觀點,「冷戰」早就開啟,是中共催化了「冷戰」2.0版,可比喻為「三K黨」:Krieg(戰爭)、Krise(危機)、Konflikt(沖突)。美國的全球戰略向印太、亞太、大西洋傾斜,嚴格的說不只是「印太戰略」,應該是「大印太戰略」,包括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聯盟,美日澳三邊同盟、美日澳印四國對話機制、美日韓菲軍事合作,逐漸形成「亞洲版北約」雛形,就是針對中國的擴張性與侵略性。而台灣恰恰是介於印太、亞太、大西洋之間的戰略要地,應了麥克阿瑟「永不沈沒的航空母艦」說法,失去了台灣,美國的全球戰略豈不成了空中樓閣?
三、「台灣有事,世界有事」不是空穴來風,台海對國際經貿十分重要,每天有50%商業貨櫃運輸途經台海,全球70%的半導體出口產品在台灣制造,如果台灣發生危機,將會「引發一場沖擊全世界的經濟危機」,這是美歐民主國家的共識。
所以我不認為:布林肯國務卿的中國之行,是美國為了修復美中關係,以台灣作交換條件。我只是不想以「癡人說夢」來形容。

德中政府磋商的台灣問題

德國總理朔爾茨(右)與中國總理李強(左)舉行德中政府磋商。圖/擷自中國新聞聯播
德國總理朔爾茨(右)與中國總理李強(左)舉行德中政府磋商。圖/擷自中國新聞聯播

德國總理朔爾茨(右)與中國總理李強(左)舉行德中政府磋商。圖/擷自中國新聞聯播

問題:這次德中政府磋商,是否也會談及台灣問題?五天前德國政府頒布「國家安全戰略」,其中也明確表明了「降低風險(derisking)」,台灣問題是否涵蓋在風險之中?

謝志偉:德中磋商,重點落在哪幾個點上,我們現在不知情,但是台灣問題絕對是一個重點,百分之百可以肯定。近年來,台灣問題成為國際政治首要問題之一,比如去年朔爾茨總理訪中前,在《法蘭克福匯報》特意發表了「有關我這次中國行」的文章,這是德國任何一屆總理不曾有過的舉動。他談了訪中的五點理由,其中明確表達:「台灣現狀的任何改變,都必須是和平或經過雙方同意的。」我當時期待:朔爾茨到北京後會怎麽講?

在北京,朔爾茨與李克強會談,結束後舉行了聯合記者會,朔爾茨明確表達了德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德國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但是台灣現狀的任何改變,都必須是和平或經過雙方同意的。」當然也提到了「尊重公民和政治自由以及少數民族的權利,例如在中國新疆地區的問題。」毋庸置疑,自由人權是標配,這是民主政體價值觀的基礎,在任何時候,我不認為德國會改變這些基本原則。

「德國安全戰略」為德中經貿立法

問題:長時期以來,大家都等待聯合政府的「對華戰略」出台,至今依然沒有蹤影。偏偏在李強訪華之前五天,朔爾茨率四名部長舉行新聞發布會,慎重頒布了「國家安全戰略」,這不會只是巧合吧?這與德中政府磋商有聯系嗎?

謝志偉:這是「二戰」以來德國頒布的第一部「國家安全戰略」。朔爾茨總理開宗明義地表示:「沒有安全就沒有自由,也就沒有穩定和繁榮。」當代的安全觀,不僅只局限於國防安全,德國的安全戰略要深入到價值觀、經貿合作、自由、社會穩定與繁榮各個層面。

為什麽提「降低風險」?經濟貿易合作是互惠互利的,倘若在經貿合作中參雜了國家依附、技術壟斷、情報信息等,及以經貿合作為政治目的脅迫與要挾,這就形成了嚴重的經貿風險,故此安全戰略非常明確的表達了不脫鉤,但是需要「降低風險」。

再則,根據現有各大媒體的有限報導,這份戰略報告未提及台灣,但提到「降低風險」,字裏行間是否涵蓋了台灣台海的風險?《戰略》中指出:「中國正在以各種方式試圖重塑現有的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越來越積極地要求獲得區域優勢,並一再采取與我們的利益和價值觀相抵觸的行動」。「地區穩定和國際安全日益承受壓力,人權也遭到漠視。中國正在利用其經濟實力來實現政治目標。」文件明示:「中國融入世界貿易和全球經濟的進程不應受到影響。但與此同時,安全問題也必須得到解決。」

德國聯邦內閣通過了《國家安全戰略》/德國政府官網
德國聯邦內閣通過了《國家安全戰略》/德國政府官網

德國聯邦內閣通過了《國家安全戰略》/德國政府官網

德國政府為什麽在德中政府磋商之前公布「國家安全戰略」?作為外交官,我只能實話實說,有兩點提醒注意:其一、朔爾茨總理強調,國家安全戰略不僅僅局限於國防,而是包括國家的整體安全,以確保國家的安全。新戰略要求:「減少供應鏈對關鍵原材料的依賴」,「穩健的發展政策對德國的綜合安全和工業安全政策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同時促進夥伴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其二、報道說明「這項新戰略將在歷時幾個月的談判之後得以發布,它是近八十頁的文件。」顧名思義,顯然該文件尚未最後成為正式法規,抑或是還得經過談判、審核與批准等程序。

這個時候發布安全戰略,難道不是為德中政府磋商安排與尋找法律文件作為依據嗎?

馬克宏的對台立場飄忽不定

問題:馬克宏總統在訪問北京時,表示了在對華政策上不要尾隨美國,要走自己的路,甚至在台灣問題上,也一改法國以往的對台政策,謝大使怎樣看這問題?

謝志偉:馬克宏在訪問北京後回程的機上受訪時,確實提出了疑問:「在台灣問題上,推波助瀾符合我們的利益嗎?」他還呼籲,應該避免被拽入「由於美國的節奏以及中國的過分反彈」而造成的台灣危機。

美歐民主陣營抗衡中國專制,憑借的是團隊精神,法國是歐盟、北約的成員國,馬克宏的說法顯然缺乏與違背了團隊精神,這會造成團隊的失敗。舉去年的世界杯足球賽的冠亞軍總決賽來說,法國隊前面有射手姆巴佩,阿根廷隊有峰線上的射手梅西,但是阿根廷後面還有守門員馬丁內斯,最終阿根廷贏得冠軍。台灣就是美歐民主陣營的馬丁內斯,在印太亞太峰線上抗衡中共的咄咄逼人,成為堅強的中流砥柱。

不過,馬克宏言語引發了歐洲的強烈反彈,歐盟官員連續在台灣問題上表達強硬立場,之後法國再一文一武修正了觀點。一文是:4月20日,馬克宏與拜登通話後發布新聞稿:「支持國際法,包含整個印太地區的航行自由」,白宮的版本寫到雙方「重申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一武是:4月9日,法國護衛艦普拉亞爾(La Prairial)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圍繞台灣的包圍演習中,穿越了台灣海峽。從法國外交的角度,以行動證明,法國總統馬克宏並沒有放棄他的原則。

德國政府的對台政策

問題:德國在政、經兩因素的考量下,是否會採取消極的對台政策?或者會迎合中共的說法?

謝志偉:在德國政府中存在不同層次的聲音,但是反對中共武統台灣,這是德國各黨各派的共識。可以追溯到2007年的「亞洲政策文件」,是由當時的德國執政黨聯盟黨(CDU)制定的,闡述了外交政策中價值取向的重要性,該文件讚揚了日本、印度、韓國和台灣是民主體制鞏固的亞洲國家,應加強與共享「共同價值」亞洲國家的雙邊關係,並與美國及澳洲合作。

在現任德國政府高層政治人物中,敢於一再為台灣挺身而出的,是貝爾伯克外長。在去年8月的聯合國會議上,德國外長貝爾伯克譴責俄國侵略烏克蘭時稱:「我們不接受國際法遭破壞,也不會接受較大的國家違反國際法欺壓較小的鄰居。這也適用於中國。」

她明確提出支持台灣的三個理由:一是維護「與德國共享民主與自由原則」國家的安危;二是,50%的世界貿易物流穿越台灣海峽;三是全球70%的半導體出口產品在台灣製造。

依我看,還有第四個理由,就是「印太戰略聯盟」裏,台灣的關鍵戰略位置。2020年9月1日德國發布《印太準則》,用法律文件表明了參與印太戰略。此近八十頁的文件最具份量的兩個重點就是,其一。德國必須分散供應錬,尋求加強與印太地區夥伴國家之間的「多元化」經濟合作,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

其二,德國必須參與印太戰略的軍事演習。
貝爾伯克外長在日本的七大工業國高峰會上進一步表示,中國威脅著全球和平秩序,將北京的強勢表現稱為「全球性挑戰」。

美歐將如何面對中共「武統」

問題:剛才謝大使談了美歐的外交政策,包括對台方針,但是我們還是有個問題,倘若中共真采取「武統」,美國是否會干預?德國是否會坐視木然?

謝志偉:這麽說吧,世人都能感受到,在美歐民主國家支持與聲援台灣的強大壓力下,中共降低了「武統」的聲調。美軍機軍艦一直在南海空域海域巡航,據媒體報道:2021年美軍大型偵察機南海抵近偵察約1200架次,航母打擊群和大型軍艦8次進入南海巡航。香港《南華早報》網站報道:2022年1月到11月,美國大型偵察機赴南海偵察近600架次,這一數字比2021年的統計數字有所降低。雖然這數字降低,但美國的全球戰略不會自行退出亞洲和台灣。也就是說,美國在南海台海的存在,不僅僅是為了維護台灣安全,也是為了維護美國在整個印太、亞太的利益。

中共「武統」,德國也不會坐視不管,雖然德國軍備較弱,鞭長莫及,但是德國一定會匯同歐盟、北約一起在經濟、外交等領域發出強音,讓中國感受得到沈重與得不償失。從日本、韓國、菲律賓眼下的言行,就能領悟到唇亡齒寒的危機與緊迫感。

歐洲之聲社長廖天琪與謝志偉大使。田牧攝影
歐洲之聲社長廖天琪與謝志偉大使。田牧攝影

歐洲之聲社長廖天琪與謝志偉大使。田牧攝影

民主陣營共同承擔「安全」責任

問題:俄烏戰爭,讓世界感受到了台灣危機與風險,時下中共與俄羅斯跡近結盟,台灣籠罩在中共軍機軍艦的淫威恐嚇下,台灣人民似乎不知懼怕與擔憂?謝大使怎麽看?

謝志偉:台灣在國際上,贏得了世界民主力量的支持與擁護,台灣會堅持真理,有足夠的自信。從「均勢戰略」來說,美中俄三國,唯美國有這樣的實力、財力推行全球戰略,即「二戰」以來的「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美國掌控、決定著國際規則與秩序。中俄兩國較弱,長年以來沒有選擇權、話語權,俄羅斯在經歷了俄烏戰爭之後,遭遇了美歐強大的聯合制裁與後援,狂妄的北極熊付出了沈重代價,方才醒悟,惟有選擇「聯中抗美」才是出路,中國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原則上中俄一拍即合。美、中、俄三國,誰聯合誰?簡言之:聯合是憑實力財力說話,但是歐美和中俄之間尚有「制度上是對手」的關鍵差異,因此歐美堅守中俄必須遵守「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毫不猶豫,毫不退讓。

戰國時還有「合縱連橫」的外交和軍事政策,合縱是指南北縱列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強國,阻止齊、秦兩國兼併弱國;連橫是指秦或齊拉攏一些國家,共同進攻敵對一些國家。「合縱連橫」強調的是雙向性,美國並不會太擔心「中俄抱團」,美國與歐盟、北約組成尤為強大的民主陣營,台灣是民主陣營一員,與國際社會緊密合作,舉國團結一心,一定能戰勝困難,保衛台灣的自由民主獨立,贏得最後勝利!

結語:台灣的名牌

這裏借用謝志偉大使6月15日臉書上的一篇小文作為結束,全文如下:
聽到「Taiwan 」,如果是五年或十年前……。

昨天去德國國會大樓(有好幾棟!)和一位議員晤談,交換對台海、美中台、日、澳、東恊、北約、俄侵烏、中脅台、半導體、印太戰略等議題之意見。

過程中,我深刻地注意到,這幾年,德國國會議員對台灣的了解、關注、支持等的程度連翻了好幾倍!
一小時後,我和同仁心情愉快、神清氣爽地跨出大門,看見一大群十六、七歲的男女高中生,約莫五、六十個人,吱吱喳喳,正排成三四排,準備拍團體照。前頭站在馬路中間、手舉手機的那位女士,應該是他們的帶隊老師。

我一時興起,拉正領帶,清清嗓子,不急不徐地,笑著用德文對他們說:
「嗨!我是台灣駐德代表,說是大使也可以啦!參一咖,一起拍一張團體照,如何?」
「哇!Taiwan 耶!Taiwan的代表(有的補一句『大使耶』!) 好啊!來啊!」- 反應熱烈到我幾乎手舞足蹈起來。

台灣駐德國謝志偉大使與德國眾學生在聯邦議會前合影。擷自謝志偉臉書
台灣駐德國謝志偉大使與德國眾學生在聯邦議會前合影。擷自謝志偉臉書

台灣駐德國謝志偉大使與德國眾學生在聯邦議會前合影。擷自謝志偉臉書

拍完團體照,還有十來個一起找我合拍的。
然後他們就圍著我問東問西。我非常驚訝、同時也很高興,他們竟然都知道台灣是個被中國威脅的民主國家!

天啊!若是五、六年前,恐怕還得強調一下:「Taiwan」不是「Thailand」。
笑𣉢𣉢的女老師告訴我,他們來自德西一個小城。學校每年都會安排學生來柏林參訪,其中一站就是參觀國會。

我給了她一張名片,說下一次可以把我們代表處列為一站,我們處裏有一個小組專為國會議員轄區選民來柏林參訪時,在我們的「台灣文化廳」簡報「Taiwan」。他們來的話,我會親自為他們作一個介紹台灣的演講。

旁邊一位顯然是同行的男老師,立刻就也跟我要名片,說「明年一定會來,真的可以去你們的大使館嗎?」

我邊遞名片給他,邊說:「絕對歡迎。但是一定要提早來約,不然有可能會和別的團體撞期。我們一年排將近四、五十場。」

真的是這樣!扣除寒暑假、聖誕節等,平均每星期都有,有時兩三場,並不少見。
……
那是昨天。今天中午在路上竟然被五、六個笑臉迎人的年輕人攔下,對我說:「你不是昨天那位台灣大使嗎?對,就是你,我們可以和你照張相嗎?昨天大家都要照,我們就算了。」
我當然說「好!」。
照完後,我們相約下回見。然後,幾個年輕人一一跟我握手。那帶頭的說:「我們還要告訴你:我們支持台灣。祝你們好運!」

耀眼的陽光灑在我臉上,我𣉢起眼睛,忍住心中翻轉的激動和眼中打轉的淚水,(自認)瀟灑地點點頭,揮手說「謝謝!我收到了。」後,轉身繼續我的行程。

一路上,兩位同仁,左右兩邊,一邊一人拉著我,怕我走著走著,飄了起來。
也許有一天,我們會聽到泰國駐德大使開始跟大家解釋說:
「不,不,我們是『Thailand』,不是『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