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來去鄉下吃自己 返鄉青農為地方創生開啓標竿典範

【專欄】來去鄉下吃自己 返鄉青農為地方創生開啓標竿典範
【專欄】來去鄉下吃自己 返鄉青農為地方創生開啓標竿典範


11月初旬的周末,位於雲林縣四湖村不到二萬的居民,居然熱熱鬧鬧地來了二十桌200位辦桌吃客。有別於一般鄉下「酬神大拜拜」似的辦桌文化。來客大多是被「舌尖上的蒜香辧桌」吸引而來,自掏腰包買餐券入座的各方饕客。
辦桌的主人是在地的返鄉青農,他們以各自生產的農特產食材,組合成澎湃的辧桌佳餚。巧妙地利用舌尖上的美味,讓外人認識「四湖鄉的農特產」。可以說是一場成功的「返鄉青農為地方創造生機」的行銷典範。
近年來政府大力倡導的「地方創生」政策,其關鍵因素是「在地人」與「地方特色產業」。但隨著農村人口老化,有特色的地方產業在缺乏人力推動下,也逐漸淡出市場式微。
自民國105年前,農業部為鼓勵「農村青年返鄉」,每年遴選出「百大青農輔導戶」,希望透過農業相關輔導機構,在生產技術、行銷、財務、研發、資訊化、創新管理等層面加以協助及培訓,以發掘及串連出成功的標竿農戶典範。

以在地農特產品做出的辦桌佳餚讓饕客吃得過癮,願意掏錢買單。

位於雲林縣西邊濱海的四湖鄉,屬於貧瘠的海浦鹽地,當地居民以農、漁為生。但因為耕地面積小,漁貨量也不多,屬於那種容易被「翻頁」跳過的小鄉鎭。唯一值得自豪的是,當地以傳統農、漁業為生的村民,在省吃儉用下,養出了一批受過高等教育的農家子弟兵。
在都會歷練過的鄉下孩子,一旦重返務農,其創新創意手法自然和上一代的傳統農耕大大不同。
四湖鄉的農村世代務農,漁業也尚稱發達,但有幾人知道當地養殖漁業是鯛魚、也是鵝肉的重要產地。農特產則有花生、玉米、蒜頭、竹筍、冬瓜、草莓、火龍果、等等,種類繁多,物產豐富。

廟埕擺出「舌尖上的蒜香」辦桌,旣傳統又現代。

透過「舌尖上的蒜香」,在廟埕空地辦一場「吃自己」的辦桌文化,饕客吃飽喝足之餘,當地的農特產被看到了,附設在市集賣的農、漁加工品被一掃而空。農戶荷包賺滿滿,成了一場「賺錢的饗宴」。
「舌尖上的蒜香」今年是第二次舉辦。活動的策劃人是曾膺選為百大青農的林煌智,他號召同屬雲林縣籍的十位百大青農為共同主辦人,每位把自家的農、漁產品提供為辦桌的食材來源,一起烹調出舌尖上的美味。
辦桌的女「總舖師」丁玫玲是重要的靈魂人物,也是台西女兒的她,父執輩均以「外膾辦桌」為業,從小就耳濡目染,熟知地方特產的料理風味。應邀把十家農戶的出產品組合成一道道佳餚美味,讓「舌尖上的蒜香」有別於一般的辦桌菜,的確是前所未有的考驗!

透過青農為自家食材「說菜」,每道佳餚美味都各有來頭。

不一樣的挑戰,自有不一樣的心法因應。十大青農對於自家的出產物都各有一套「說菜」的本領,加上在現場當義工的社區媽媽們,也不惜把自家的廚藝秘方都掏出來獻計。終於「炒作」出一桌饒富地方特色,風味絕佳的「辦桌」,吃得饕客們讚不絕口,連連表示明年再「來去鄉下吃自己」。這句話意味著:「承諾明年還是願意買單再來」。
有別於傳統廟埕辦桌,通常現場以「野台戲」助興。「來去鄉下吃自己」有自己的辦桌文化。主辦人林煌智特別要求提供食材的十位青農,一一上台「說菜」。也就是介紹自家的農漁產品生產過程、產品履歷、如何料理入菜等等。讓來賓吃客在星光下吃辦桌美味,也順便認識當地農特產品,增廣見聞。
辦桌的活動標語「來去鄉下吃自己」語意看似通俗,其實一語雙關。旣表示雖係廟埕公開辦桌,吃客還是得自己花錢買單入席,才能享受鄉下在地美味。也意味著提供食材的青農,除了從事農務之外,還要有本事把自己的產品說清楚講明白,在聚衆集客的時點,把握機會,面對面行銷自家產品。

榮膺第7屆百大青農的辦桌活動策劃人林煌智,也趁機為自家出品的「海味蒜」說個明白。

參加此次「來去鄉下吃自己」的十位雲林籍青農,其提供的農特產品及入菜的辦桌佳餚分別為:
1林煌智:蒜頭及黑蒜。
桌菜料理:黑蒜頭滋補雞湯、蒜香酥脆豬肋排。
2張惠珠/吳孟儒:古坑大埔 筍落、麻竹筍。
桌菜料理:醬筍清蒸鮮鯛。
3洪正欣:宏昇芽家族豆芽菜。
桌菜料理:脆嫩豆芽伴鮮嫩鵝肉。
4蔡英地:鵝舖子鵝肉。
桌菜料理:脆嫩豆芽伴鮮嫩鵝肉。
5林佳樺:品安鮮物台灣鯛。
桌菜料理:古早味米糕拼鯛魚黑豬肉香腸。
6郭竑亮:自家莊園草莓葉茶。
桌菜料理:草莓葉茶飲料、冬瓜茶飲料。
7吳一庭:福家草莓(雲林在地草莓園)。
桌菜料理:草莓冰淇淋大福。
8黃衍勳:微醺農場小黃瓜。
桌菜料理:田園輕盈翠鮮沙拉。
9郭慧蟬:月光下友善農場/生態養蝦、小麥。
桌菜料理:沙茶土羊肉、豬肚排骨四寶湯、甜點提供:麥田捕手。
在「青農返鄉」的政策號召下,這些被遴選為「百大青農輔導戶」,一出手就不同凡響,創意又吸睛(金)。
未來希望藉由他們對知識經濟的實踐,串連其他標竿青年農民,共同整合產業上中下游之農戶,將現代科技智慧導入農業,以帶動農業發展、活絡農村經濟,發展出創新有競爭力的新一代農產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