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全球變暖的懶人包

根據伊麗莎白․梅(Elizabeth May)和佐伊․卡隆(Zoe Caron)所著 《Global Warming for Dummies》摘譯如下;

全球變暖已經在改變環境、經濟和人們的生活方式。變革正在加劇,還沒有結束之相,且在世界範圍內的變化愈來越多,理解這個複雜而重要的問題,就越成為關鍵所在。以下內容描述了溫室氣體的形成方式和原因,研究了一些重要的全球變暖術語,揭示了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並提供了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實施的解決方案,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儘管全球變暖與溫度上升,颱風和季風惡化的可怕情景有關,但它也與更美好的未來息息相關。全球變暖為新型燃料的開發打開了大門,引領了向可靠能源的轉變,並創造了明天更綠色的願景。

了解溫室氣體

行星的熱量足以維持生命,這要歸功於行星大氣中存有熱量的氣體。這些氣體之所以稱為溫室氣體,是因為它們的作用類似於植物溫室裡的氣體,將熱量捕集到地球大氣中,使地球上的平均溫度為59華氏度(15攝氏度)。人類使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增加了約35%。大氣中的溫室氣體越多,平均溫度就越高。

主要溫室氣體

兩種主要的溫室氣體都是自然產生的,並且由於人類活動而可以增加。

二氧化碳(CO 2):隨著時間的流逝,造成全球變暖63%的氣體,在過去5年中佔91%,這種氣體由燃燒化石燃料(例如煤和石油)產生。當它在海洋、土壤、植物和動物之間循環時,它也自然發生。

甲烷(CH 4):該氣體佔全球變暖19%的氣體,是通過腐爛垃圾和廢水,牲畜的氣體和稻穀作物產生的。沼澤和任何沒有空氣分解的東西都會自然產生甲烷。

溫室氣體的兩個主要來源

能源利用:人類從燃燒化石燃料中獲取能源,化石燃料將近四分之三的人類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所有化石燃料中有一半被燃燒,以提供電力和熱量。化石燃料的下一個大用戶是製造業和運輸業。

土地利用:人類如何砍伐森林和利用土地,占人類產生的溫室氣體總量的四分之一以上。樹木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因此,砍伐林地用於農業和發展意味著更多的二氧化碳留在了空氣中。

Global Warming For Dummies。圖/擷自Amazon廣告,作者提供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五種方法

你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減少碳足跡,這取決於你的居住地,擁有的資源以及可以付出的時間。但是,如果你想對全球變暖做些事情,那麼簡單的變化就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你可以立即實施以下一些簡單的解決方案:

少吃(或不吃)肉。素食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具有相同的影響,就如同你將普通汽車換成混合動力車一樣。製作一磅商品肉的過程所消耗的能量是一磅豆類或穀物的十倍。

將你的房屋與清潔能源結合。如果你無力在屋頂上安裝太陽能電池板或風力渦輪機,則可以利用獨立的清潔能源供應商。讓他們建造風力渦輪機,你將獲得好處。此步驟可減少你自己的排放,並有助於建立再生能源產業。

你的房子做好隔熱。普通房屋的牆壁側面相當於一個籃球洞。如果你正確隔離房屋的天花板,牆壁,窗戶和門,那將是可以避免逃逸的暖氣和冷量。

聰明的旅行。減少一年中的飛行次數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一次長途飛行足以使你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加倍,因此在長途旅行之前請三思。盡可能乘火車或公共汽車。共乘、步行、騎自行車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盡量減少駕駛。

僅使用所需的能量。養成節約能源的習慣,離開房間時關掉電燈和電視,冬天或夏天空著房子時關掉恆溫器。通過在所有設備,電子產品,電腦等上查找「能源之星」或「節能」徽標來選擇低能耗技術。這些資格標準突出顯示了能耗最低的產品。

全球變暖的主要潛在影響

未來幾年,全球變暖的影響將增加,但變化的程度將有很大不同,具體取決於你的居住地,以及取決於世界各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速度。但是,無論你身在何處,長期來看,氣候變化的巨大影響都可能是災難性的。

它 會影響人們:根據疾病的地理位置,人們可能會受到疾病,海平面上升,乾旱或暴風雨的影響。這些影響對那些適應或從影響中恢復的財政資源最少的人影響最大。

它 導致極端天氣:當大氣變暖時,氣候在變化,天氣也在變化。變化的一部分包括更頻繁,更強烈的暴風雨,洪水,乾旱,熱浪乃至極端降雪。

它 加劇了滅絕:氣候變化意味著某些環境可能不再適合某些動植物的生存,而這些植物或動物將需要搬遷。一些物種,例如北極熊,無處可去。滅絕是許多動植物的一種可能,它們可能無法以氣候變化的相同速度適應其環境。

它 在兩極融化了冰塊:北極的冰塊融化得如此之快,以至於幾年之內北極只會被季節性覆蓋。這對地球的氣候產生了巨大影響:極地冰反射太陽光並轉移熱量;當它融化時,更多的熱量留在了大氣中。格陵蘭和南極西部冰蓋的融化威脅到海平面的極端上升。

它 使海洋變暖:當海洋變暖時,水會膨脹並導致海平面上升。溫暖的水域正在殺死珊瑚礁和磷蝦,這對於支撐海洋食物鏈的影響極大。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