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台灣人要怎麼跟美國人學習? -談美國人的實用主義

漸漸回歸正常的台灣社會
台灣人在主觀上已經脫離中國人的認同意識,而走上自己是台灣人的自我認同,以前我們被國民黨所教育的「我是中國人」一詞現在幾乎已經聽不到。台灣人在這次的武漢肺炎之防疫上,的確是全世界的模範生,當然,讓台灣人驕傲的還有很多,例如台灣的民主化很成功,就連日本也無法像我們一樣可以直選總統,而台灣媒體的自由排名相當前面,甚至高過日本。至於台灣在高科技的表現,例如台積電已超越三星,成為台灣的護國神山,……。種種的表現讓台灣人產生驕傲感,而形成台灣人對台灣的愛護與愛惜,從網路上網民的各種發表乃對話來看,這個趨向是很清楚、很明白的。
熱愛自己的故鄉,熱愛自己的國家,不吝惜地讚美自己的祖國,這在我們早期的處境是無法想像,因為,我們在國民黨的教育之下,所學所聽的都是:美麗的中華山河、浩瀚悠久的中國文化、地大物博的中國、世界最優秀的中華民族、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而講到台灣兩字,就好像是很卑賤的地方,生為台灣人好像是有原罪一樣,台灣人相對於在台中國人,簡直就是土包子、沒有水準的鄉巴佬,當時的教育簡直就是要告訴台灣人說:說自己是台灣人是很可恥的,要說自己是福建人或是廣東人。經過這一段歷史的我們,看到現在的年輕人如此愛護自己的鄉土,會感覺到台灣總算已漸漸走上正常的社會,而不會再像以前一樣陷入嚴重的精神錯亂。
當然,看到這種現象,我們是很高興的,而我們也會感覺到台灣人在戰後所做出的努力,總算有所回報。
愛台灣,就要勇敢指出台灣的缺點
但是我個人很怕的是:如果大家讚美自己過頭,這常常會讓大家無法正視自己的缺點的,而這反而會使我們的進步遲緩下來,甚至使我們無法認清世界的發展,而使自己停滯甚至倒退。其實,在我的專業與我的研究當中,我實在不知道台灣有那一些東西是可以讓台灣對世界發聲,而讓外國人稱讚我們的。在我的專業與研究當中,我只覺得台灣一直在落後,甚至有些研究到目前還是錯誤一大堆。這我在以前的專欄都有若干的提到。
台灣人的日文之翻譯錯誤百出
我就當個烏鴉嘴講一些大家不喜歡聽的話吧。在這裡,我不講我的專業,我就以對台灣來說最接近的日文為例來說明。我從很早以前,就私底下義務在社區、在學校,以社區的鄰居與學校的學生為對象教授日文。在學校,我教日文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尤其是研究生)可以快速學習日文,進而可以很快的看日文文獻。我常常私底下跟上我日文課的學生說:你只要能很流暢地看日文,那麼要交出碩士論文是輕而易舉的,但台灣的學生不願吃苦,不願把時間花在語言的學習上,所以都只用中文的資料,結果許多碩士論文幾乎是天下文章一大抄,而許多中文的文獻,尤其是中國的中文文獻,有許多內容都是錯的,他們有很多英文的著作翻譯,但就像是Google 翻譯一樣,看了不知道在寫什麼。有些同學不錯,會用英文資料,可是我們每個同學學習英文雖然都已經很久了,照理講,看英文文獻應該沒有問題才對。可是問題就出在專業上,專業的英文跟日常使用的英文差異很大,許多同學根本找不到英美法的中文書(講難聽,就是國內的研究者很少),因此,在翻譯的時候就打不到重點,甚至出現一大堆錯誤。國內學術的基盤還沒確立,跟著就大量開放碩、博士班,結果像許多政治人物就一窩峰地找個配合的老師,天下文章一大抄,輕易拿到碩士學位。
我在開南上美國憲法的課,請同學報告美國的判例,同學們把英美法的justice of peace 翻成太平紳士,我就告訴他們說:這就是以訛傳訛,justice of peace 是英美法的治安法官,其原意是「維持國王和平的法官」,可是台灣的維基百科(這個檔案大部分引用中國學者的資料),根本沒有專業知識,就隨便翻,而學生也跟著翻,這就顯示出台灣的學術水準。
我幫社區的鄰居與同學上日文課時,常常教他們唱日本歌,因為如果會唱歌,日文的單字會記得很快。可是我時常跟他們講,網路上的日文歌詞翻譯是錯誤連篇,我舉一個大家都熟知的歌-櫻桃小丸子的主題曲「踊るポンポコリン」來做介紹,「いつだって迷わない kiosk は駅の中」這一段話的意思是「無論是什麼時候,都不會迷路,(因為)kiosk (亦即車站內的小賣店)在車站裡」,但是翻譯的人卻翻成「無論何時都不要迷惘,車站內的小商店」。這種錯誤幾乎每條歌都有。或許有人會說,這些翻譯的人是業餘的,其翻譯只是供參考。那麼我再舉幾個是由專業電子媒體翻譯的例子:日本有一條有名的歌曲叫「輕津海峽冬景色」,是由石川小百合唱的,這條歌常常出現在NHK 的紅白歌唱大賽當中,這條歌的第二段的歌詞是「風の音が胸を揺する、泣けとばかりに」,而某家有線電視台將之翻為「風的聲音不停在心中迴盪,卻好像哭泣一般」,但是這句話是應該翻成「風的聲音搖動著我的心,就好像站在我旁邊看著我說《妳給我哭!》一般。」顯然翻譯的人沒有懂得日文的真義,就按照字面把它文學化,以為歌詞是在描述外在對象的文學。我受我爸爸的影響,常會看暴坊將軍,裡面有一條主題曲的開頭是「風が立ちぬ秋」,結果不知道已經播放多少集的這個節目都是將之翻為「沒有風的秋天」,但這個日文是文語體,其意是「起風的秋天」,翻譯與原文剛好相反。
司法院真懂英美的陪審制嗎?
德國的反哲學的思想家尼采發覺他的東西不易被人理解而在1900年發瘋,我沒有尼采那麼偉大,但我跟他一樣,有時真的快要發瘋,我上課都會跟同學講,在台灣的學界要學做人,要懂得不得罪人,要懂得如何揭人瘡疤而不得罪人。我看到 司法院在推國民法官制而反對陪審制時,許宗力說陪審制沒有判決理由、而且無法上訴,這是國內無法接受的。我聽到這個的時候,我真的想把美國被告被陪審團判有罪或民事敗訴以後如何上訴的書狀給他看,一個台大教授、司法院長、德國哥廷根大學的博士可以沒有常識到這種地步,還放縱法官、檢察官到處咬人。如果連學界對於這種爭執都無法對話,而只能以訴諸輿論的政治方式,講出簡單的口號來對付陪審團的支持者的話,我實在看不出台灣的學界是否有希望。
從美國實用主義談台灣人如何跟美國人學習
各位都知道美中正處於冷戰當中,而美國對中國所採取的對策可以說是將近百分之百的命中中國的要害。蔡英文當第一屆總統時,國內處於親中派與中國的內外夾擊,當時大家都在憂慮中國已滲透至國內的各個角落。如果不是美國的介入,蔡英文要連任可能沒有那麼容易。問題就在於:何以蔡的第一任,無法有效抗中,卻任令親中派與中國不斷在島內繼續搗亂?但何以美國一出手,很多局面馬上改變呢?這不是在告訴我們說:我們並不如想像中的強。何以台灣淘寶實際被中資掌控,為何到現在才查出?這些都是給我們思考我們如何培養自己能力的很好個案。
美國人所以強,這跟他們的實用主義是非常有關的。實用主義的根本思想是重視經驗乃至生活,並將知識認為是對於生活經驗有幫助的事物。換句話說,我們的生活不外是對於環境的適應,而知識本身就是使這種適應成為可能,並發揮作用的工具。因此,從實用主義的觀點來看,知識並不是以「為了真理而追求真理」為目的,而只是以《對於生活有所助益》為其目的。所謂的真理並不是存在於《對象與概念的一致》,而是存在於對生活的有用性方面。某個概念是真或是假,端視這個概念對生活是否會帶來益處而決定。因此,站在實用主義的立場來看,並沒有所謂絕對的真理,一切真理都只是相對而已。
根據實用主義的說法來看,人類是一個生物體,他在自然的環境與社會的環境當中生活著,他對環境的刺激會加以反應,而且透過語言這種符號,以思考來適應環境,並一邊對於環境加以變革而持續行動下去。因此,在實用主義的思考背後其實就是存在一種生物進化論的思想。
實用主義是美國人對西歐哲學的反彈而產生出來的思想,這個思想就籠罩美國的學界乃至整個社會,這就使美國人重視科學、反對抽象的形而上學。台灣人應該認真地去了解實用主義,而將之應用在我們所有生活的領域上,去改變我們的思考與行為模式,尤其在學問與政府管理、企業管理乃至各種社會問題方面,更應如此。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