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四方聯盟聚首:美國強化對抗中國戰略 布局太平洋新局勢
引言
近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其家鄉特拉華州威明頓市主持了四方安全對話(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簡稱Quad)領導人高峰會,邀請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日本首相岸田文雄(Fumio Kishida)和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與會。這次會議不僅標誌著拜登任期即將結束前的重要外交活動,更凸顯了美國在印太地區戰略布局的決心。
四方對話的歷史沿革
四方安全對話成立於2007年,但在2008年至2017年間一度沉寂。隨著中國大陸在印太地區影響力的不斷擴大,美國及其盟友重新認識到這一機制的重要性。2017年,在時任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推動下,四方對話重新啟動。拜登上任後,進一步強化了這一機制,將其視為應對大陸挑戰的關鍵工具之一。
高峰會背景與領導人表態
本次高峰會的召開背景複雜。美國即將迎來2024年總統大選,拜登已宣布不再尋求連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也表示不會尋求連任。這意味著四方對話的兩個主要成員國將迎來領導人更替。面對這一局面,外界普遍關注四方對話的未來走向。
然而,高峰會期間,四國領導人都表達了對四方對話機制的堅定支持。當被問及四方對話是否能夠在11月美國大選後繼續存在時,拜登轉身將手搭在莫迪肩上,堅定地回答:「(它將存在)遠超過11月。」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也表示,他「絕對有信心」四方對話將會持續下去,並強調「四個國家都致力於此」。印度總理莫迪更是直接宣布,「四方對話將長存」,並提議在2025年於印度主辦下一次四方高峰會。
高峰會內容與合作領域
儘管白宮聲明稱本次高峰會並非針對特定國家,但四國發表的聯合聲明中明確譴責了「在南海的脅迫和恐嚇行為」,這無疑是針對大陸而發。拜登在一次被認為是「熱麥克風」的時刻評論道:「大陸繼續表現得咄咄逼人,在整個地區考驗我們所有人。」
這次高峰會宣布了一系列合作計劃,涵蓋海上巡邏、災害救援、子宮頸癌疫苗、科技人才交流和清潔能源項目等多個領域。這些舉措不僅顯示了四國在安全和經濟領域的深化合作,也體現了四方對話正在從單一的安全機制向多領域合作平台轉變。
四方對話與美國印太戰略
值得注意的是,四方對話的擴大和深化並非孤立的行動。它是美國更廣泛的印太戰略的一部分。近期,美國、英國和澳洲的三方安全聯盟AUKUS也傳出可能擴大的消息。AUKUS成員國表示,他們正考慮允許其他國家接觸該聯盟的「第二支柱」,即關注關鍵技術研發的部分。加拿大、南韓和紐西蘭被點名為潛在的合作夥伴,日本也被視為可能的合作對象。
中國大陸的反應與擔憂
這一系列動作無疑引起了大陸的警惕。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曾多次表示,四方對話是針對特定國家的「排他性小圈子」,是「冷戰思維的產物」。大陸官方媒體更直接指出,四方對話是「對地區和平與安全的威脅和挑戰」。
然而,四方對話成員國都強調,該機制並非軍事聯盟,而是致力於促進「自由、開放和包容的印太地區」。莫迪在開幕致詞中表示:「在世界被緊張和衝突包圍的時候,四方對話成員基於共同的民主價值觀向前邁進,這對全人類都很重要。」
四方對話面臨的挑戰
儘管如此,四方對話的未來仍面臨諸多挑戰。首先是美國政策的連續性問題。雖然拜登表示四方對話將「遠超過11月」,但如果共和黨候選人川普重返白宮,美國的外交政策可能發生重大轉變。川普在任期間曾多次質疑美國的國際盟友關係,這可能影響四方對話的發展。
「癌症登月計畫(National Cancer Moonshot)」,運用蛋白基因體學(Proteogenomics)策略進行大規模癌症病人分析,探討疾病發生機制、檢測及治療的線索,期待有朝一日能終結癌症。圖/美國總統府網站
其次是成員國之間的利益平衡問題。雖然四國在應對大陸挑戰上有共同利益,但在具體問題上仍存在分歧。例如,印度一直保持相對獨立的外交立場,在俄羅斯烏克蘭衝突等國際問題上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存在分歧。
此外,四方對話還面臨如何在不激化地區緊張局勢的同時,有效應對中國大陸影響力擴張的挑戰。過度強硬的立場可能導致地區局勢進一步惡化,而過於溫和的態度又可能無法有效遏制大陸的行為。
四方對話的未來發展路徑
面對這些挑戰,四方對話的未來發展路徑值得關注。一種可能的方向是進一步擴大合作領域,從安全議題擴展到經濟、科技、氣候變遷等更廣泛的領域,以增強該機制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另一種可能是擴大成員範圍,吸納更多志同道合的國家加入,以形成更大的聯盟網絡。
結語
無論如何,四方對話的發展都將對印太地區乃至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它不僅反映了美國及其盟友應對中國大陸崛起的戰略,也體現了國際秩序正在經歷的深刻變革。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四方對話的未來走向將成為觀察國際關係演變的一個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