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想走向世界農業需脫胎換骨!

國內大選塵埃落定,民進黨繼續執政,從賴清德的當選感言以及大陸官方一連串的針對性措施,可預期未來兩岸關係依舊難以春暖花開,大陸官方對台灣貿易的反制措施不會鬆手,甚至會加大力度,勢必成為新政府迫切需要應對的課題之一。
選舉期間,面對大陸的貿易壁壘調查確定後的反制措施,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和蔡總統均明確指出,走進世界是台灣未來產業該走的路,而非再次走回依賴大陸的老路。若新政府持續續保持「倚美抗中」基調,還堅持須透過WTO爭端解決機制,那麼除了終止ECFA外,恐將波及兩岸其他經貿往來,短期內或許可以靠給予損害救助來安撫,但想要轉移投資地區,有效分散外銷市場,需要長期努力,這恐怕不是蔡政府宣稱已做好準備,就可以安撫民心!
就農業而言,這些年蔡政府透過大撒幣,給予農民各項寬鬆補貼救助如三保一金「農民健康保險」、「農民職業災害保險 」、「農業保險」及「農民退休儲金」(每年公務預算超過70億元),放寬天然災害認定標準及提高救助金額,漁業用油及農業用電補貼,保價收購,耕鋤補貼,提高老農津貼…等等,多數農民是受用的;加以昔日的農運團體成員大舉被政府收編,面對農業困境,早已不見農民及農運人士上街表達心聲,這些年農民辛苦生產的農產品,在政府保價的承諾下,能不能外銷?外銷到哪裡?農民也不太在乎,而政府外銷大撒幣係以大內宣為主,無法補足失去大陸市場的缺口。
國內農民已習於被視為弱勢團體,並安於依賴政府的補貼過活。為此,此次三位總統候選人多以提高農民福利為主軸,對農業問題的瞭解及關注不深,所發布的農業政見,內容重複性高,口號多於可行性,剪貼勝於原創,根本無法解台灣農業面臨的內憂外患,遑論治理藍圖和願景。可以預期新政府還是會繼續大撒幣,來應付農業面臨的難題,根本無力將農產品推向世界!

番茄「種苗亞蔬25號」/農業部

在貿易全球化時代,農產品想要做全世界生意,除了強化自身產品品質,特色品牌和食安外,加入區域經濟組織和廣簽自由貿易協定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可以藉此取得低(零)關稅優惠,便捷通關程序和原產地證明(不僅適用優惠稅率,且有利於廠商規劃更有效率的供應鏈),然而這些年台灣與其他國家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的成績不佳,宣傳多年的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迄今仍無依然相當遙遠,連宣稱關係絕佳的美、日和澳的FTA依舊無影),在無法取得成本價格優勢,且品質仍難全面提升的慶況下,對外貿易面臨被邊緣化危機,無助台灣中小企業及農業走向廣大的世界市場!
無論經濟如何成長,民眾還是需要靠食物來吃飽,吃好,吃出健康,食物穩供直接關係群眾生活和社會穩定,農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也才有GDP又不能吃的警語。
應對全球變局,未來農業必然是以新興技術引領下的新產業革命,全球的農業食物系統,都需要朝向更營養健康、更綠色低碳、更高質高效轉型,而科技創新將發揮著關鍵作用。大陸不僅擁有全球農產品最大市場,近年來中國大陸在農業科技研發上取得相當進展,(如標誌著AI運用在農業科技領域的「神農大模型1.0」,「神農口袋」App,運用近紅外透射光譜技術快速檢測果蔬“內傷”,用AI給農作物“看病”,無人化農場,植物疫苗等等),並鼓勵將資訊技術、生物合成技術等應用於農業生產,還特別在江蘇南京成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為農業提供全方位農業智慧化解決方案,台灣官員不能再當井底蛙了!
台灣農業想要真正想走向世界,光靠大撒幣是沒有用的,必須重新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有計畫輔導經營效率低,高耗能的農民轉營轉業並做好農業產業帶的合理佈局;強化物聯網、大數據、智慧裝備、遙感監測、機器人、人工智能及數位科技等現代資訊技術,與農業產業做深度結合,建構適應氣候變遷的產銷體系;全面提高農漁產品品質,做好整個產銷供應鏈的食安管控,有效提升國人對國產品的認同度,降低大幅開放進口農產品的嚴重衝擊;透過基因測序技術、生物資訊學技術等高科技手段,培育出更符合台灣生產的新品種及新技術,來提高國內雜糧產量及降低生產成本,有效減少對國外穀物的依賴;鑑於特有品牌建置與拓展國外市場密不可分,應積極建立日益受國際消費者青睞的農業地理標誌,全球優良農業規範GLOBALG.A.P.等(國內力推的產銷履歷有其缺點及侷限性),充分與國際認證接軌,才能有效開拓國外市場。這些都是需要時間,科技,人才及經費的積累,而政客們往往只在乎下一次的選舉!
台灣農業想要走向世界,唯有勇於拔掉大補貼和大撒幣的奶嘴,重新接受風雨的洗鍊才能重生,並以嶄新的面貌站上世界舞台。想斷開全球最大農產品進口國,擁抱世界,「暴虎馮河」無法成事,新政府應告訴民眾您的底氣和策略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