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南韓女權作家》不婚不育、孤獨死攀升,「多元成家」能否成為社會解藥?

南韓與台灣同樣面臨不婚、晚婚和少子化現象。為了保持以家庭為核心的國家穩定和足夠的人口支持經濟發展,政府專家們絞盡腦汁,卻始終未能有效改善。為什麼現代人不願意結婚?人們真的不想組建家庭,互相守護照顧嗎?事實上,傳統婚姻帶來的責任和約束,導致許多人對婚姻望而卻步。

基於希望人們能自由選擇組建親密關係或家庭,並且獲得法律保障,台韓都有團體積極推動相關改革。在台灣,2013年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將「多元成家草案」送進立法院;在南韓,在野黨國會議員去年提出「生活伴侶法案」,以賦予同居者相當婚姻權利和義務。然而,這兩項法案都遭遇大量反對。

南韓女性主義作家洪承銀在接受《風傳媒》採訪時表示,在無法提高結婚率的情況下,若「家庭」作為獲取福利或社會救助的最小單位是有效的,那麼擴大法律上對婚姻的定義,讓更多的關係形式獲得法律保障,也有其必要性。這在一些歐洲國家已經行之有年,例如法國的民事互助契約(PACS),藉由擴大法律上承認的伴侶範圍,讓人們不必結婚即可享有類似夫妻的法律權利保障。

<cite>南韓女性主義作家、《我和兩個戀人住一起》作者洪承銀。(洪承銀提供)</cite>
南韓女性主義作家、《我和兩個戀人住一起》作者洪承銀。(洪承銀提供)

婚姻作為家庭的基礎是否已經過時?在浪漫愛的描繪中,婚姻常被視為兩人因終身忠誠而結合。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更將婚姻定義為「一男一女為終身享有對方性器官使用權所成立之結合」。

洪承銀指出,人們有權重新詮釋「婚姻」這個詞彙,無需受限於傳統狹隘的定義。她提到,南韓已於2015年廢除通姦罪,而她認為,在婚姻中,個人性自主權利應當被視為基本權利,這應該是所有伴侶在協商和訂立「性排他義務」之前的前提條件。

「我以前覺得婚姻是愛情的完滿狀態,或是保障伴侶性獨佔權的制度。如今,我希望婚姻能夠被定義為『只要雙方願意,隨時可以建立;只要願意,隨時可以解除的協議』。」她強調,最理想的狀況是,國家能夠保障每個人的基本生活權利和尊嚴,即使人們的生活方式或家庭形式並不符合傳統的標準。

被排擠的愛、關係、家庭

為何多元成家引發如此大的抵制?洪承銀認為,可能是因為傳統婚姻制度和家庭被視為維持生產力的重要機制,承認多樣的關係可能會削弱國家對出生率等方面的控制,因此引發反對。

南韓約有34.5%的家庭為單身家庭,單親家庭、LGBTQ伴侶、跨國婚姻家庭及移民家庭等「非主流」家庭正面臨不同程度的偏見。她說,選擇不婚的人經常會聽到「一個人生活,老了怎麼辦?」等言論,這些言辭似乎反映了維持現有控制體系的意圖。

「儘管如此,我們已經看到許多不同類型的家庭存在,並將繼續存在。我們的社會早已變得多元化,我希望能傳達這一點。」洪承銀本身是一位多邊戀者,現正與兩位戀人交往。然而,她提到,其中一位戀人因多邊戀者身份而遭到學校停學的處分。

<cite>L美國匹茲堡驕傲遊行,小女孩在彩虹旗下玩耍。(AP)</cite>
L美國匹茲堡驕傲遊行,小女孩在彩虹旗下玩耍。(AP)

這樣怎麼教小孩?

洪承銀指出,南韓社會對同性戀的偏見甚至有加劇的趨勢,而同性婚姻合法化和反歧視法案的立法進程已經停滯超過十年,反對聲音經常以「這樣怎麼教小孩」為由。

例如,網絡上的「避雷酷兒電影清單」列出了500多部全球酷兒電影,一些圖書館甚至因此撤下所有與青少年性教育有關的書籍,理由是這些書籍可能會讓青少年性觀念混亂。她譴責這種行為反映出不平等對待孩子的觀點,讓青少年因缺乏信息而暴露在錯誤的信息中,增加風險。

她進一步指出,在少子化的南韓,許多商業場所設置禁止兒童入內的規定。「還有『禁寵區』等許多其他『禁XX區』,這些XX通常指少數群體。」她質疑道,「這現象值得深思,因為你不會看到『禁異性戀區』。誰有權得到尊重?這些規定由誰制定?在社會對某些群體的排斥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情況下,其他的『禁XX區』也可能相繼出現。」

她補充道,南韓社會對難民、移工、跨國婚姻女性、老年人和身心障礙者等群體的偏見和歧視仍然普遍存在。對性少數群體的偏見,通常來自於宗教和保守政治觀念。這些偏見有時被用來把這些少數群體塑造成「敵人」,以此來強化某些人的權力。儘管女性不是少數,但厭女現象也是類似的情況,都是通過貶低某些群體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儘管如此,洪承銀也看到了積極的一面。她指出,一些機構正積極為權利發聲,並且在一些看似不會改變的領域出現了變化,例如墮胎罪的廢除。透過書籍、電視節目、Netflix等平台,越來越多人接觸到同性戀者和非主流家庭的故事,儘管每次媒體曝光都會引來批評風險。她表示,這是一個絕望與希望並存的時代。

擁抱關係的多元性是集體社會的課題

愛雖是一種個人情感,但要讓這份愛持續和發展,需要他人和社會的理解與包容。洪承銀指出,多元家庭形式在現代社會中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南韓孤獨死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且年齡層逐漸年輕化,青少年和20至30歲的自殺率也偏高。她認為,「如果我們能夠接觸並理解更多樣化的愛情和家庭形式,即使不選擇傳統婚姻形式,也能相信,人們之間依然能夠給予和接受關愛,並建立深厚的情感連結。」

她指出,依靠多元化的家庭型態來找到願意彼此照顧的關係,不僅適用於日常生活中的互助,也適合共同組隊照顧孩子、病人和老人。她解釋,雖然俗話說「養育一個孩子需要整個村莊」,但實際上,育兒責任往往只落在一位「媽媽」身上,如果我們能擴展關愛的概念,或許能幫助在家庭照護責任上孤立無援的人。

她進一步解釋,多邊戀的社會意義在於提供探索關係、戀愛的非傳統模式。人們通常習慣一對一的關係模式,如伴侶間的獨佔欲或關係的線性進展(如從約會到結婚),而多邊戀則挑戰了這些傳統觀念和行為模式。

目前看來,面對各種家庭形態,整個社會的集體意識可能仍需要一些時間來適應與學習。期盼正如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Virginia Satir)曾說:「或許未來的人們回首我們這一段歷史時,會認為這個時代的人,最偉大的貢獻在於不斷學習如何跟人相處,及用心的學習怎麼與人經營一份真正的親密關係。」

<cite>日本電影《當他們認真編織時》廣告因包含「多元成家」「這樣教小孩」等字眼,遭捷運局要求修改。圖為電影劇照(取自推特)</cite>
日本電影《當他們認真編織時》廣告因包含「多元成家」「這樣教小孩」等字眼,遭捷運局要求修改。圖為電影劇照(取自推特)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