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巴黎副市長》LGBT+族群參政有這意義 設立國際日提升尊嚴死認知

應我國國家人權委員會(人權會)邀請,法國巴黎副市長何梅洛米凱爾來台灣交流人權議題,並參加台灣同志遊行,期間接受《風傳媒》專訪。被問到LGBT+族群參政的看法,他直言,自己成長的年代沒有這類先例,不過現在愈來愈多,而讓年輕人看到身為LGBT+族群有人生成功的可能至關重要。

不同於法國已有數位民選LGBT+政治人物,台灣目前只有2位出櫃市議員。談到身為出櫃民選官員曾面臨的挑戰,64歲的何梅洛-米凱爾(Jean-Luc Romero-Michel)說:「我是老的世代,當我開始(參政)時,那是比較困難,因為那時法國全社會都把同性戀當成疾病。」

何梅洛-米凱爾表示,現在LGBT+族群參政已不像他那時候有難度,但仍些領域讓LGBT+族群難以參與,像是運動領域,因此只要還有一個領域還是不行,挑戰就沒有結束。他也說,雖然政府、國會都有LGBT+代表,可是有件事很常見,即每個國家各處都有恐同情況。

<cite>2023年10月28日,法國巴黎副市長何梅洛—米凱爾與我國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監察院長陳菊參加台灣同志遊行。(簡恒宇攝)</cite>
2023年10月28日,法國巴黎副市長何梅洛—米凱爾與我國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監察院長陳菊參加台灣同志遊行。(簡恒宇攝)

何梅洛-米凱爾強調,讓年輕人看到身為LGBT+族群有人生成功的可能至關重要,「因為在我們之前沒有例子,當我年輕時,我沒有先例。所以我問,有可能是同志又當政治人物嗎?這是可能的...... 我們現在有許多例子,就像台灣承認同性婚姻,而法國2023年是同婚合法化10周年」。

「我認為有例子很重要」,何梅洛-米凱爾提到,台灣做為首個同婚合法化的亞洲國家,對泰國等其他國家相當重要,「你們是例子,是亞洲最重要的先例,對日本、南韓是榜樣」。他表示,一收到人權會主任委員、監察院長陳菊的訪台邀請,自己立刻就答應。

為年輕人建立榜樣很重要

何梅洛-米凱爾也是法國目前唯一公開愛滋病毒(HIV)帶原者身分的政治人物。問到關於對抗對HIV帶原者的歧視,他坦言,這是複雜且特別的問題,儘管醫療進步,帶原者能和非帶原者一樣生活,可是在社會上,大部分的帶原者生活依然困難,「這在2023年並不正常」。

<cite>2017巴黎愛滋會議。(資料照,美聯社)</cite>
2017巴黎愛滋會議。(資料照,美聯社)

何梅洛-米凱爾指出,當沒看到這些事、沒看到HIV帶原者,就當作此事不存在,這就是問題所在,因為隨著帶原者能檢測、治療,且不會傳染,就有機會終結愛滋(AIDS),「可是我們不談此議題...... 這就是為何現在(對抗針對HIV帶原者的歧視)有難度」。

何梅洛-米凱爾說,討論愛滋議題成為政治人物難以置信的挑戰,不過巴黎市長伊妲戈(Anne Hidalgo)2014年當選後,呼籲所有城市一起對抗HIV,「我認為各省就HIV議題合作很重要,地方城市也是,因為我們接近大眾。對於許多歧視、汙名化,市級(作為)很重要」。

何梅洛-米凱爾告訴《風傳媒》,巴黎市政府會資助對抗HIV的民間團體,且在提升大眾對HIV認知時,會提到要破除歧視。他亦稱,透過使用藥物來增強性活動的藥愛(chemsex)文化是另個牽涉HIV的問題,但同樣沒有政治人物對此發聲。

<cite>法國巴黎市長伊妲戈。(資料照,美聯社)</cite>
法國巴黎市長伊妲戈。(資料照,美聯社)

「我們知道HIV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是終結愛滋的方法之一」,何梅洛-米凱爾說,若帶原者能免費取得PrEP,對抗HIV會更有成效,而檢測也同樣重要。除了LGBT+族群、HIV帶原者權利,何梅洛-米凱爾也支持尊嚴死,「這是保障每個人得到尊重」。

尊嚴死是個選擇權利

何梅洛-米凱爾強調,尊嚴死在民主國家是個權利,提到自己2021年陪同罕見疾病患者寇克(Alain Cocq)到瑞士進行尊嚴死,這段經歷寫成書《伯恩誓言》(暫譯,Le serment de Berne),並已於10月5日在法國出版。60歲的寇克23歲診斷罹患罕見疾病,血管壁逐漸消失,動脈管壁會相黏。

飽受病痛折磨的寇克2020年向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請願,尋求進行尊嚴死,但馬克宏以不符法律為由拒絕。何梅洛-米凱爾表示,寇克很痛苦,「可是我們只能說,我們無能為力...... 這不正常」。他強調,若有不違反良知的法規,讓人選擇和病痛持續生活,或要終了,才是尊重每個人。

馬克宏4月宣布,依據184人組成的公民會議報告,指示政府草擬關於尊嚴死的法案,並制定治療病痛、確保安寧照護得到所需資助的10年國家計畫。參與公民會議的人是隨機選出,其中76%支持有條件的尊嚴死方案。法國2016年允許醫療人員提供瀕死、有難以承受病痛的患者永久鎮靜,不能執行給予致命物質。

<cite>法國巴黎的艾菲爾鐵塔。(美聯社)</cite>
法國巴黎的艾菲爾鐵塔。(美聯社)

身為尊嚴死權利協會(association pour le Droit de Mourir dans la Dignité,ADMD)會長的何梅洛-米凱爾,是國際尊嚴死權利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Right to Die with Dignity)創立者。他表示,有個日子強調此認知很重要,最終是世界尊嚴死協會聯合會(WFRTDS)大會上,各成員同意選定11月2日為此日子。

願與台灣分享經驗合作

WFRTDS是由來自約30國的58個民間組織所成立,而2008年的大會在法國舉行,何梅洛-米凱爾提出設立國際尊嚴死權利日的想法。問到這天會有何活動?他回道,通常會在廣場集會,而2023年的會更多人參與,因為法國內閣會議可能12月提出有關尊嚴死的法案。

何梅洛-米凱爾向《風傳媒》表示,歐洲各國民眾支持尊嚴死的比例高達8成,這是因為人民知道可能有很艱難的結果,「他們想要有選擇,走向安寧照護的選擇」,可是法國的安寧照護很糟,「與所有鄰國相比是個恥辱」。他直言,對部分情況而言,安寧照護並不夠,因此要有更大選擇,而全球採取行動至關重要。

何梅洛-米凱爾直言,他個人和巴黎市政府在上述議題都有豐富運動(campaign)經驗,因此能與台北和台灣其他城市分享,並進行合作。他提到,現任市長伊妲戈是西班牙移民,「她想要打造具包容性的城市」,包括興建社會住宅,而巴黎目前約有25%公寓為社宅,讓不同收入的人都能住在巴黎。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