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共三中全會將有影響未來10年的「大動作」?楊開煌:習近平「這一步」反映台灣困境

中共20屆三中全會將於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登場,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透露了會議將審議《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不過由於本次會議是40年來最晚召開的一次三中全會,而明(2025)年又是「十五五」規劃起步之年,中共將在衡量國內外形勢下推出什麼重大舉措,已成為外界猜測的熱議話題。

《風傳媒》專訪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他強調從事前發布會議召開的時間點來看,中共花了比以往更長的時間尋求共識,說明「動的幅度會比較大」,必須先將各方面的利益關係梳理周延。而其不靠外力保護自己的現代化道路,正反映了台灣今天面臨的困境所在。

深化改革幅度大,花費較長時間尋求共識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於4月30日決定20屆三中全會將在7月召開,6月27日確定會議日期為7月15日至18日。其宣布會議的時間點比過往更為提早,楊開煌指出此乃一大關鍵,體現其所謂「深化改革」要做與要改的事情比較多,因此需要較長的時間「尋求共識」。

楊開煌進一步闡述,此次三中全會將會涉及以下4組關係的調整: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政府與市場國家與社會。由於變動的方面與幅度大,為了不損及諸領域、階層、諸侯,甚至是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等企業主的利益,用了比較長的時間進行溝通。這也是為什麼,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6月27日的通稿特別強調了「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對決定稿給予充分肯定」,表示事前協調工作做得相當周延。

<cite>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接受《風傳媒》專訪,指出20屆三中全會改革的幅度較大,因此事先花了較長的時間,與各個方面進行利益協調和溝通。(張鈞凱攝)</cite>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接受《風傳媒》專訪,指出20屆三中全會改革的幅度較大,因此事先花了較長的時間,與各個方面進行利益協調和溝通。(張鈞凱攝)

在此之前,還有兩個訊號值得參照。一是3月27日習近平在北京會見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代表,公開回應來自西方的「中國崩潰論」與「中國見頂論」,強調中國經濟是健康、可持續的,中國的改革不會停頓,開放不會止步,歡迎美商繼續「投資中國、深耕中國、贏在中國」。有「修昔底德陷阱之父」稱號的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也是美方代表團成員之一。

二是5月23日習近平罕見主持召開了一場高級別的企業和專家座談會,主題為「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主題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國大陸被視為「市場派」代表人物的經濟學者周其仁還是座上賓之一。有觀察認為,這場座談會可說是三中全會的「預備會」。

綜合前兩項風向,楊開煌分析,習近平事前不斷在溝通,也不斷釋放訊息,讓外界知道完善現代化治理、提升現代化能力,將會是此次三中全會深化改革的方向。也讓中國大陸官僚系統感受到中央對於科技發展的高度重視,「如果你再不調整,就有可能被淘汰」。楊開煌判斷,「這一次的改革,應該會看到它的幅度比較大。」

3組概念突顯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之處

楊開煌提醒,6月27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出現了3組非常重要的概念。第一組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前者體現頂層設計與規劃的明確性,後者則展現出現代化的內生動力來自於人民需要,不同於資本主義市場「看不見的手」缺乏整體與宏觀規劃,也不同於資本主義現代化靠的是資本家利潤追求為動力。

第二組是「堅持守正創新」與「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反映出來中國的現代化道路,不像資本主義國家靠的是對剩餘價值的剝削,從而對外走向帝國主義與霸權主義。中國要做的是利用科技力量發展現代化,同時以政治協商、人民民主等制度去調和各方利益,並且一步步完善其現代化治理體系。

<cite>5月23日下午,習近平在山東省濟南市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cite>
5月23日下午,習近平在山東省濟南市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

第三組是「堅持全面依法治國」與「堅持系統觀念」。前者很清楚是要讓每個人都能在透明、平等的基礎上來奮鬥,不會像西方一樣,當法律遇到利益就公然退縮。後者則是最新提出的說法,意思是做任何的改革,不能夠「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要從整體生態去考慮如何趨利避害。

上述3組概念有透露出什麼政治涵義?楊開煌總結,中共已宣示「兩步走」戰略:「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代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一個重大的差別,在於「可持續發展」是前者現代化的特質之一。

高品質開放外資與市場、吸引人才與技術

「高品質開放」是本次中共三中全會另一個關鍵詞。楊開煌首先援引有「金融市長」、「重慶CEO」之稱的重慶市前市長黃奇帆,於今(2024)年5月一場名為「新格局下,中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在哪兒?」的演講,其中提到:

2017年到2022年這5年,中國企業走出去投資的每年有1,000億美元左右,5年投出去5,000多億美元。當然這個5年,中國引進外資平均每年也是1,600億美元左右,5年我們引進了8,000億美元左右的外資。相對來說,進來投資大於走出去投資。

根據黃奇帆提出的數據,楊開煌解讀,外資出走的多半是勞動密集產業,進來的則多半是高科技產業,雖然沒有辦法反映在就業與市場上,但他相信三中全會對於外資的開放將會更大,背後的原因還包括了中國對外資的准入已改為「負面表列」管理制度。

其次是人才的開發與吸引。例如華為宣布將為秘魯訓練2萬名數位人才,下一步還可能對於移民中國的體制與法規做出鬆綁,吸引世界最好的人才,幫助中國發展進步。

<cite>3月27日,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集體會見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代表。(新華社)</cite>
3月27日,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集體會見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代表。(新華社)

再者則是透過交換、合資等方式吸收技術,結合中共正在提倡的「新質生產力」,成為創新的原動力,以突破美國和西方世界的封鎖。

楊開煌補充,還有一項是市場開放。去(2023)年底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 市場開放是高水平開放的重要內容,包括了持續優化國內國際資源要素配置提供助力,從而形成國內統一的大市場,更有效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更大力度吸引人才和利用外資。

指導中國大陸未來10年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至於「中國式現代化」的這個關鍵詞,楊開煌分析,中共正傾全力將其形成一套完整的論述,其中特別要突出3個與西方現代化最明顯的不同之處。第一是「黨的領導」,儘管台灣常常對此嗤之以鼻,不過其重要內涵在於「政治穩定」,從而能夠落實長期且整體性的規劃,還能夠兼顧各方面的利益,不會因政黨輪替而改弦易轍。

第二是發展道路的持續性。楊開煌認為,毛澤東時代的建樹往往被人忽略,但如果要靠外力來保護自己,那麼現代化就是虛的,「你想做的事人家不一定讓你做,你不想做的事別人強迫你做」。在他看來,這一點恰恰映照出台灣今天的困境所在。

<cite>楊開煌認為,道路的可持續性,是「中國式現代化」的要素之一,背後無法忽視毛澤東時代增強國力的建設。(資料照,美聯社、時代雜誌,風傳媒合成)</cite>
楊開煌認為,道路的可持續性,是「中國式現代化」的要素之一,背後無法忽視毛澤東時代增強國力的建設。(資料照,美聯社、時代雜誌,風傳媒合成)

楊開煌指出,政治穩定與道路的持之以恆,還要靠中華文化極大的包容性與創新性,「中國式現代化」正好回答了韋伯(Max Weber)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所沒有看到的要素。此外,「人本」力量也是中華文化裡特有的元素,這是中共強調「人民」集體性的文化背景之一。

總的來說,「深化改革」、「高品質開放」與「中國式現代化」3者串聯起來,將構成本次中共三中全會的「大動作」。楊開煌說,20屆三中全會結束後所發布的公報,很有可能成為指導中國大陸未來10年,朝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