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幽訪勝穿九曲 撫今追昔話十宜 歷史建築鹿港十宜樓

十宜樓名字的由來一般流傳著三種說法:因十宜樓橫跨金盛巷,兩者構成一個「十」字而得名;陳克勸長子陳植柳曾為布政司從六品官員,他常邀約十位博學之士在十宜樓宴飲,故得名。(圖片來源/彰化味授權轉載,下同)

從中山路看,它是一座仿洋風建築立面的街屋;從金盛巷舉頭望去,一道飛廊橫跨於巷道之上,這就是見證當年富甲一方的鹿港十宜樓。

開埠通商 鹿港飛帆

鹿港的發跡可以追溯到清高宗乾隆時期,鑒於閩、粵兩省人稠田少,許多人冒險偷渡來台,屢禁不止,於是清廷在乾隆48年從福建將軍永德之請,於翌年正式開放「福建泉州府晉江縣所屬的蚶江口」與「台灣府彰化縣鹿仔港」對渡。

早期的十宜樓,後方天橋十分醒目/莊研育提供。

當時的鹿港港闊水深,加上地理位置適中又最近大陸,於是多數移民都選擇由此口岸登台,再尋機擇地發展,於是鹿港帆檣蔽天、貨暢其流、八方匯集、人口激增,「鹿港飛帆」也成為當時台灣的一大勝景。爾後歷經乾隆、嘉慶、道光的一甲子裡,時間大約是清朝乾隆50年至道光25年﹙西元1785年至1845年﹚,鹿港成為台灣對大陸貿易的第一大港,人文薈萃、商貿雲集,「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美名不脛而走,是為鹿港的全盛時期,以至於後代研究台灣史的學者遂將台灣歷史上的這段時期稱為「鹿港期」。

鹿港的發展早先從鹿港溪岸開始,船隻揚帆而進,靠岸裝卸貨物,那時的碼頭大抵在今天后宮及文開國小附近,因此鄰近的瑤林街、埔頭街、大有街一帶貿商雲集,店鋪林立,盛況空前,好不熱鬧。後來這一帶日漸飽和,於是居民商議從天后宮闢一新路,名為五福大街,也就是今日的中山路。當時的五福大街於乾隆年間稍具規模,至嘉慶年間已成繁華街市,分成順興街、福興街、和興街、泰興街、長興街5個街區,全長三里有餘,是清朝時期台灣最長的商業街。

147 號2 樓保存著陳祈「榮禧堂」家號。

郊行傳奇 商賈雲集

嘉慶年間,陳氏先祖陳克勸自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灌口鄉魚孚里(今廈門市集美區灌口鎮魚孚社)來台經商,於鹿港創辦「廈郊」之中最大的領導商號「慶昌號」,專門在廈門、金門、漳州等地區進行貿易,負責輸出臺灣生產的米、糖,兼營布、染等日常用品。

日治時期中山路街區改正,十宜樓重修立面/彰化縣政府提供。

慶昌行陳家最盛時期,鹿港中山路121至149號的店面都是他們家的產業,十宜樓位於其中的147、149號及後棟金盛巷37號,而著名的「意樓」則位於121號。十宜樓是鹿港典型的長條街屋,店面座落在五福大街上,建築格局為二坎二進一院的型式,第一進房舍內有一座供通風採光用的樓井,這種格局也常見於五福大街﹙今中山路﹚兩旁的店屋。今中山路149號為公司行號所在地,147號則為陳氏族的宅第,後半段以天橋的型式橫空越過金盛巷連接另一片房舍﹙金盛巷37號﹚,共同組成今日所知的十宜樓。

149 號一樓現今作為教學空間。

市區改正後的十宜樓門面重新改建,當年十宜樓臨五福大街的店面立面就是在昭和9年﹙西元1934年﹚改成現在的樣貌,主體採用鋼筋混凝土構建,立面則以洗石子工法,風格採當時最流行的仿洋風建築,整體外觀顯得簡潔有力,成為老街特殊的風格。

萬般皆宜 風雅之所

早期跑馬樓文人聚集,文風鼎盛/彰化縣政府提供。

十宜就是萬般皆宜,並不只侷限在十種事物,就好像鹿港的九曲巷也不是真有九個彎道,九和十都是代表很多的意思。十宜樓名字的由來一般流傳著三種說法:因十宜樓橫跨金盛巷,兩者構成一個「十」字而得名;陳克勸長子陳植柳曾為布政司從六品官員,他常邀約十位博學之士在十宜樓宴飲,故得名。

王縣長與149 號屋主代表莊研育( 左5)、147 號屋主代表陳澤昭(右5) 一同出席十宜樓修復工程開工典禮。

登十宜樓眺望,風景甚佳,此時宜琴、宜棋、宜詩、宜酒、宜畫、宜花、宜月、宜博、宜煙、宜茶,昔日鹿港多文人﹙據統計,鹿港有清代先後產生6名進士、9名舉人和百餘名秀才﹚,在此聚會吟詩作賦、撫琴賞月、品茗飲酒、對弈作畫,洵是風雅之事,此說流傳最廣,引用最盛。陳家後代陳懷澄、陳培煦父子則先後出任鹿港街長、鹿港鎮長,陳懷澄更是日治時期台灣三大詩社「櫟社」創始會員,也讓十宜樓成為鹿港的藝文沙龍。

慶昌家族的開基祖陳克勸的真人塑像/陳澤昭提供。

修復後的屋頂結構,加強了整體的建築安全。

再現當年大戶風華

從今之中山路前門走進十宜樓,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樓井,以及超過75度角的陡峭木梯。第一進房舍內有升降貨物和採光用的樓井,樓井周圍還有木雕鰲魚、牡丹、竹、鹿等具有吉祥的圖案。149號一樓的正廳牆壁上有一幅福祿壽三仙的壁畫,極為古樸精緻。這幅壁畫原本已經剝落毀壞甚重,所幸鹿港是古蹟之鄉,鎮上有許多古蹟修復的匠師,二十年前屋主花費40萬元聘請能工巧匠將其修復,幸得保留至今。

修復工程讓十宜樓充滿特色的仿洋風立面得以重現世人眼前。

閩南式長條型店屋最困擾人的就是採光不好,樓房尤甚,為減輕這方面的缺點,通常會在屋內設樓井,在房屋的中段仿天井的做法設置院落,院落設有水井和植栽,十宜樓也是採用這種作法。特別的是,中間的天井有個造型美觀的圓拱門,拱門上原有的泥塑、交趾陶已斑駁脫落,中庭院落下方有兩戶共用的半邊井,這座六邊形造型的水井,以紅磚欄牆形成「半邊井」,兩戶共用一口井也成為鹿港人情味的象徵,整體景觀充滿古樸寧靜之美。

清朝末年十宜樓夫人林氏畫像/陳澤昭提供。

從木梯拾級而上,就來到二樓,站在樓井欄杆處憑欄俯瞰一樓,別有一番風味。後房二樓以天橋連接金盛巷37號,頗具可觀之處,此處憑欄遠眺,金盛巷盡收眼底,天橋四周以綠色鏤空瓦當鑲崁紅磚築起女兒牆,這是閩南典型的傳統建築,早期鹿港經常可見這種特色的建築,彷彿搭起一道穿越時空的橋樑回到百年前的鹿港。

天橋還設有槍櫃銃孔,用以防盜。由於金盛巷以前多是低矮平房,因此此處頗適合觀星賞月、飲酒賦詩,舉杯當空,頗有李太白邀月對飲之慨。天橋另一端就是金盛巷37號,此處堪稱是鹿港的早期高級招待所,由於慶昌行陳家是當時的鉅富,應酬往來非富即貴,因此此處就是他們招待政商名流的場所。

陳家是鹿港早年的豪門,十宜樓是他們眾多豪宅的一處,縱觀十宜樓的布局和遺跡,可以一窺清代台灣富豪住宅的華麗於一二。雖然隨著時光流逝,古豪宅歷經歲月洗禮依然矗立於大街上,後人仍能從挑高的尺度與細膩的雕刻之中,感受到當年大戶人家的氣派與風華,尤其是木雕和壁畫彩繪,不是尋常的泛泛之作,必是出自當時名家之手。

清朝末年十宜樓主人陳祈畫像/陳澤昭提供。

再起與未來

經過時間的洗禮,陳氏子孫散居各地,十宜樓的147號雖仍為陳姓所有,149號產權則為莊姓人家所購。距今約90年前,莊家與陳家成為姻親,向陳家買下宅第,跟姻親當鄰居,因此在149號建築立面可以見到莊家「順元興」商號字樣,以及「SO」的英文字母,這是「莊」姓的日語羅馬拼音。

從149 號樓井俯瞰,依然可見細膩的雕刻裝飾。

十宜樓仍維持清末至日治時期的格局,室內還保留著彩繪、木雕、樓井構造,施作精美,是鹿港店屋群裡頗具特色的文化資產,民國90年登錄為彰化縣歷史建築,民國109年開工進行文化資產修復,民國111年5月完成包括建築本體、天井景觀、整體木作、牆體、結構補強、蟲蟻防治、機電消防設備等工程,總工程費約4,500萬元,聘請大、小木作匠師楊明和、泥作、瓦作匠師黃盈盛和油漆彩繪匠師鄒明宗,共同完成這項巨作,讓這棟百年傳統閩式建築得以重現風華。

現149號一樓開放公眾做為參訪、展覽之用,而二樓的部分由於有安全上的顧慮,目前有限度地開放供10人以下的小團體採預約收費方式專人導覽參觀;147號未來則朝著將陳家歷史結合文創方式活化為目標,持續積極推動十宜樓的保存。

對於老鹿港人來說,十宜樓不像龍山寺、天后宮或是文武廟那般,是兒時舊遊之地,自小對其是只聞其名,而從未見其真容。彰化縣政府與屋主的共同努力之下,如今十宜樓得以揭開深鎖百年的面紗,開放在大眾的眼前,對於文史或采風有興趣的朋友無疑是一大福音,為鹿港小鎮再添一處訪古憑弔的勝跡。

本文轉載自《彰化味》季刊。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跨海爭訟10年!59箱兩蔣文物回歸台灣 10月底陸續出版兩蔣日記
美國勞資談判破裂 底特律3大車商的3家車廠工人同時罷工
臺北捷運、靜岡鐵道深化互惠交流 貓空纜車、日本平纜車共推搭乘享8折優惠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