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水路護水文 青年署攜手青年與百川溪流共創生

花蓮富里-天賜糧源股份有限公司碾製「鱉溪」灌溉出的優質好米
花蓮富里-天賜糧源股份有限公司碾製「鱉溪」灌溉出的優質好米
宜蘭南澳-一米地有限公司帶領青年「窺看」溪底生物
宜蘭南澳-一米地有限公司帶領青年「窺看」溪底生物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辦理學習性青聚點計畫,透過長期深耕在地的資深團隊以田野調查、導覽體驗、風土走讀等多元形式,發展出與地方特色相呼應的在地課程,協助15到35歲青年成為Dreamer,找到自己有感的場域和主題,並促進更多熱愛土地的青年選擇留鄉、返鄉和移居鍾情的落腳地。學習性青聚點計畫除了親水、水土環境保育外,還有各式多元的在地課程,歡迎到青年社區參與行動網站報名。

 

今年即有5組學習性青聚點的在地課程以臺灣水文和溪流環境為主題,將帶領青年從河川、溪流、濕地、大海等不同水域,切入探索善用水資源的永續經營模式!南投的「穀笠合作社」邀請青年走訪孕育出手抄紙、紹興酒、茭白筍和礦泉水等多種知名埔里產業的眉溪,了解生態文史和治理困境,思索如何用環境資源,創造有趣且可持續的風土體驗;花蓮富里的「天賜糧源」安排探訪流經阿美族部落和客家聚落的鱉溪,引導青年了解上游的吉拉米代部落如何維護百年水圳,落實有機、環境友善農業,並能品嚐由鱉溪灌溉的「鱉溪米」所製成的美味飯糰。

 

另外,位於宜蘭的「一米地」和「海波浪」團隊,讓青年藉由溯溪感受身體與河流的連結,透過觀察溪流中的生物建立與自然的聯繫,並在環境友善的野炊中,探討如何在人、城市與溪流三方間創造共好關係。臺東池上富興濕地的「觀魚工作室」安排青年從實際走訪濕地的過程中認識濕地獨特的生態系,學習辨識臺灣原生種與外來種,同時了解移除外來種對棲地保育的重要性,並將這些外來種轉化為植物染的顏料和木雕作品,以創意翻轉出全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