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美國大選的幾項觀察
⊙鄭力軒
這次美國總統大選是筆者有記憶以來最戲劇性的一次,屢屢打破美國歷史的慣例。
高齡化的總統大選
首先是四年前連任失敗的前總統川普回鍋挑戰大位,成功通過共和黨初選而成為美國二十世紀以來第一位連續競選三次的總統候選人,而78歲的他與82歲拜登的競選也是美國政治史史上最高齡的對戰組合。兩者間年紀較輕的川普的年齡甚至比24年前卸任的柯林頓以及16年前卸任的小布希這兩位前總統還略大,凸顯出此次大選原先的高齡化。
一直被高齡問題所苦的拜登在辯論會上老態龍鍾的表現,加上川普第一次遇刺後的表現,一度讓很多人以為大勢已定,川普篤定贏得大選。但在七月下旬拜登在民主黨內的壓力下宣布退選而由賀錦麗接棒後,民主黨以史無前例的方式在黨代表大 會上更換候選人,氣勢開始迅速翻轉,加上辯論會中展現凌駕川普的氣勢,使得民主黨陣營士氣大振,而整體民調則開始反轉呈現幅度不大但相當穩定的領先。對於目前這個戲劇性選局,筆者有以下觀察。
仇恨值引導的兩黨對決
首先,即便這兩個月產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這次大選的基本格局仍然未變,也就是仇恨值的戰爭。川普遇刺後的支持度以及拜登退選後的施政滿意度均未明顯提升,顯示出此次大選本質上仍是由「仇恨值」所動員的選舉。賀錦麗固然透過辯論的表現洗刷以往屢屢失言的負面影像,而化解了民主黨內對她的疑慮,但大體上支持率的增加主要是召回對拜登年齡有所疑慮的民主黨選民,主要動力還是對川普的厭惡,而非支持她所提供的願景。
而拜登施政的兩大硬傷—通膨與移民,其中通膨問題雖略為緩解,但移民政策的失敗以及未來對策的不明仍然是賀錦麗重要的包袱。而川普在辯論會中以可鄙的方式指控海地移民補食居民寵物,所試圖挑起的也正是美國選民對過去幾年移民政策的不滿。
其次,即使賀錦麗在全國性民調中保持領先,顯示她有相當大機率普選票超過川普,在美國特殊選舉人團制之下並不保證勝利。美國自2000年以來至今的總統六次大選中共和黨僅有一次普選票超過民主黨,但六次兩黨勝利次數各半,而關鍵在於選舉人團制中會取得超額影響力的小州在過去三十年間普遍偏向共和黨,以及人口整體地由北方向南方移動。這次應當也不例外。
極有可能大選是選舉人團平手局面
也因此,儘管賀錦麗在全國性民調中普遍取得領先,但能否勝利仍要看搖擺州中搖擺選民的走向,特別是俗稱藍牆的賓夕法尼亞、密西根與威斯康辛三個鐵鏽帶工業州中都會郊區選民的意向。甚至在一個不算極端的情況下,也就是賀錦麗取得前述三州勝利但川普在內華達、北卡羅來納、亞利桑那以及喬治亞均取得勝利情況下,兩人很有可能形成近兩百年來首次選舉人團票平手的情況。如此一來,甚至將進入由眾議院決定總統而參議院決定副總統的特殊局面。換言之,這會是場非常接近的選舉。
第三,在兩黨支持度以及選舉人票可預見的緊繃下,美國政壇既有不成文規範的消失,搭配高度地方分權、運作混亂的選舉與計票,幾乎注定了此次大選在選後會重複四年前的激烈紛爭,甚至有可能要拖到新任總統必須就任之際才能確認勝選者。美國選舉無論就投票資格認定、投票方式、開票方式、結果認定程序等均隨州甚至郡有不小差異,各州真正完成全部開票手續需要不少的時間,零星的錯誤也是家常便飯。傳統上這個問題是透過不成文的規範化解,媒體根據開票情況推估各州的最終勝利者,而落敗的主要候選人大抵在媒體呈現一定結果後就宣布敗選,而勝選者則待落敗者宣布敗選後方宣布勝選以展現風度。這個不成文規範已在2020年國會暴動後消失殆盡。在川普宣布不會承認敗選的前提下,以幾個搖擺州民調的接近,可以預見的是選後會先面臨激烈的法律戰,包括投票資格的確認、甚至票數的認證都會歷經以往未見的黨派介入以及法律攻防。
動盪會甚於以往
比曠日廢時法律戰更糟的可能情況則是4年前的暴動重演甚至提前在各州上演。尤其是幾個重要搖擺州包括賓夕法尼亞、密西根與威斯康辛、北卡羅來納與亞利桑目前均是由是民主黨執政,如果這幾個州的結果是民主黨以很小的差距獲勝,恐怕會面臨更尖銳的直接對抗。而上次川普向同為共和黨的喬治亞州州務卿以及密西根州議會議長施壓更改票數遭拒,是決定拜登最終勝選的重要關鍵。此次捲土重來的川普是否會有類似事件再度發生,以及如果發生的話主事者的態度是否如一,無疑將更深刻考驗美國民主法治的運作。
如果筆者對美國大選的前述分析屬實,臺灣的國安外交團隊此次即將面臨比以往更為巨大的挑戰。臺灣對美外交在長期累積下與各方都累積了深厚的關係,過去八年蔡英文時代更提高層次,蕭美琴甚至被《紐約時報》譽為「華府影響力最大的大使」。然而此次國安外交團隊所要因應的不僅是哪位候選人勝選,也要因應選後到新總統就任兩個半月間月間美國可預期的混亂局面,甚至是選後美國社會持續的分裂動盪。俄烏戰爭、以巴戰爭以及台海局勢在這兩個半月間的變化需要更為謹慎。
臺灣關注美國大選的應變措施必須更全面
其次,臺灣這幾年在拜登的老派外交風格下所獲得的外交成果,在新總統上任後能否持續,也將是非常重大的挑戰。簡言之,儘管抗中成為美國兩黨共識,但這並不意味必然對台友善。拜登對中的外交戰略主幹是透過確立民主國家聯盟的集體戰,而將民主盟邦一員的臺灣的安全保障建構在這個體系之中。傳統上到這個時間點各陣營潛在的外交團隊都已呼之欲出,賀錦麗由於倉卒上陣目前還不清楚。賀錦麗如果當選,在對台政策上是否會完全延續拜登的老派外交策略,目前並不完全清楚。
而如果川普當選臺灣恐怕面臨更複雜的外交處境;在川普概念中世界沒有盟邦對手之分,只有佔美國便宜大小之別。在這個思維裡中台也是一丘之貉,這是他三番兩次點名臺灣的主因之一。近年臺灣對美貿易順差快速擴大,一方面轉移了對中的經濟依賴,另一方面卻也極容易產生政治壓力。如何更策略性地回應這個壓力,也必須未雨綢繆做準備。
最後,做為深受美國影響的新興民主國家,臺灣對於近年美國民粹的興起以及民主的危機也需要有更深的觀察與反思。誠然台美社會背景歷史脈絡差異甚大,但這不意味臺灣民主不會面臨與美國類似的問題。包括全球化與經濟發展不均下升高的民粹主義,網路所帶來的分眾社會對社會團結與公共領域的毀滅性影響、進步價值推展過程中所衍生的社會衝突,都必須仰賴更進一步的民主深化、更多的社會對話以及更平衡的社會政策才能化解。
特別是臺灣外有虎視眈眈隨時企圖吞併的獨裁鄰國,內有長期所累積尖銳的政治對立以及相對脆弱的法治,民主實驗更沒有失敗的本錢。這也應當是臺灣面對美國情況所應當深思的。
作者1974年生,美國杜克大學社會學博士,前後任職於中山大學與政治大學。在專業領域內外廣泛涉獵以追求知識上的自由,習慣從多樣方法與視角觀察社會事務,篤信對在地與世界的批判性認識是公民社會重要基石。著有《屏東縣誌—產業經濟篇》、《不待黃昏的貓頭鷹:陳紹馨的學術生命與臺灣研究》以及其他論文。
更多思想坦克的文章
賀錦麗抓緊進步女性,川普向賴清德傳話
賴總統訪問所挑動的歐亞戰略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