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最重要的能力該是什麼?法國校長:懂得「如何學習」
多數臺灣人對於法國教育的印象,大概是每年的高中會考必考「哲學」這一考科,總會引發媒體爭先報導今年的考題、也喜歡用這樣的考題來反思臺灣的教育。然而,你知道總被賦予「浪漫」印象的法國人,其實很看重學歷嗎?法國的高等教育中,更有許多世界知名的經濟大學、政治大學等。
臺灣經歷幾次教改,無非希望可以帶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學習體質,而幾次教改中也融入許多西方教育的想法。然而多數台灣人較熟知的是美式文化的教育,法國教育又有哪些特質呢?台北歐洲學校的法國部校長Jean-Yves Vesseau表示,他認為法國教育的特色,在於培養「懂得如何學習的孩子」。
法國教育 首重批判性思考 願孩子保持好奇心
當法國高中會考的哲學題目公告後,許多人感到不可置信,這怎會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得以回答的問題?Vesseau坦白的說,「我們的學生在初次接觸哲學時,應該也是受到驚嚇的,而且恐怕也不怎麼喜歡這個科目。」在臺灣總被視為「賺不了錢」、「不實用」的哲學,卻是當地高中生必修科目,Vesseau認為,「人生不是非黑即白,沒有絕對的對或錯,而哲學正是一種訓練,讓孩子面對問題時,能學著去思考、甚至質疑,發掘這些議題更深入的意義。」
Vesseau分享他眼中法國教育的特點:「第一,我們希望協助孩子在學校中,發展批判性的思考方式;我們認為這樣的思考方式非常重要,能協助孩子從不同角度觀察或解決問題。第二,我們對於學生的『博學』感到自豪,當孩子18歲從學校畢業前,他們已經嘗試理解、並曾鑽研過許多知識,無論那是藝術、文學、哲學等。第三,我想是『好奇心』;這種好奇心,是因為『尊重』而對事物感到好奇,我們希望將孩子塑造成能說多國語言、喜愛閱讀的好公民,讓他們面對不同文化時,保持好奇心,因此懂得尊重、進而理解。」
小學生沒有課後作業?
曾聽聞法國小學生沒有回家作業,這是真的嗎?Vesseau笑答,其實這是有所淵源的。法國在1949年時,頒布了一條法律,要求學校不可利用回家作業讓孩子學習新事物,僅能用作複習。原來當時為戰後,許多家庭都相當貧窮,而他們發現孩子回家是否有能力完成作業,與家長的收入、教育程度有相當大的關係,因此為了確保每位孩子的立足點更加公平,才禁止學校利用回家作業讓孩子學習新事物。
「所以法國教育還是有回家作業的,只是沒那麼多,比如課堂中教了5個生字,便會要求孩子回家中,向父母解釋這5個字的意義,隔天老師得以確認孩子是否真正瞭解這5個字。」Vesseau說。「除此之外,法國的確也很看重『有品質』的家庭時間,我們希望全家人聚在一起時,能夠相當放鬆、甚至討論生活瑣事,而非討論如何完成作業。在家庭生活中,我們期望家長能夠延伸孩子在校的生活,並找到親子可以一起做的事情,比如閱讀、一同外出……。」
Vesseau更進一步表示,「父母能夠協助孩子發展孩子對外界的好奇心,比方透過參觀美術館或是博物館;雖然這些事情學校也能做,不過我相信,當孩子在家看到父母正在閱讀、或者從事其他有意義的休閒娛樂時,孩子會學習父母做同樣的事情,而非沉迷於手機或電腦。」
小學生最重要的能力:如何學習
Vesseau觀察臺灣學生,他讚嘆臺灣孩子數理能力都很強,看到題目後總能迅速的計算出結果;但若同樣的題目,融入故事中、或者較複雜的一段論述,臺灣孩子則反而覺得題目變得困難了。「臺灣的學校教育教給孩子較多的背誦或計算能力,這些很重要,不過我們則希望孩子在作答時,花時間思考為什麼這是正確的答案?我們希望孩子們注意到他們學習了些什麼、以及為什麼學習──儘管思考這些,對於一個7歲的孩子而言也不容易。」
在法國小學中,最主要習得的能力有三種:閱讀、寫作以及計算。Vesseau繼續說,「不過在包羅萬象的學習項目中,我們更努力協助孩子懂得『如何學習』,這才是他們一生受用的能力。當孩子在10歲時學會『如何學習新事物』,等到他30歲時,也還是有能力學習新事物。」
Jean-Yves Vesseau
法國人,於 2011 年至 2013 年間擔任上海法國學校副校長,任內期間負責規劃上海浦東區法國學校第二校區。後於 2013 年起擔任台北歐洲學校法國部校長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