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GO!GO!】淡水-確保滬尾 建省興臺

文:臧持新 圖:胡堅‧臧持新

「滬尾」是淡水的古名,西元1862年開港通商,成為北臺灣對外海上交通樞紐,英、德等國在此設立洋行從事貿易。1884年10月2日,法軍進攻淡水,在福建陸路提督孫開華(湘軍)、臺灣總兵章高元(淮軍)領兵下,軍民協防,擊退法軍,獲得勝利,史稱「滬尾之役」,日後基於防務,興建「滬尾砲臺」,強化海防。「滬尾之役」雖然是「清法戰爭」(又名中法戰爭)的一部分,卻是臺灣的先民保家衛國,用生命阻擋來犯的法軍,自此改變臺灣的政治地位。

「清法戰爭」起因於1883年法國侵略安南(越南),覬覦雲南所引發。1884年2月,法國海軍中將孤拔率領遠東艦隊遠赴中國,意圖占領臺北、基隆、淡水及福州,以要脅清廷談判。1884年8月初,孤拔為了取得基隆(古名雞籠)的煤礦資源,派艦隊之一部攻佔,因受到清軍抵抗並未成功,而其主力駛往福州,8月23日爆發「馬尾之役」,清廷福建水師覆滅,孤拔再將兵鋒指向北臺灣。基於海上無力抗衡,福建巡撫劉銘傳利用陸上作戰優勢,調兵增防北臺灣,募集鄉勇,組織民團,支援清軍,阻敵來犯;另衡量基隆與淡水,為確保臺北,留下部分兵力控制基隆各要點與法軍周旋,抽調主力增援淡水。

從基隆至淡水,順著「清法戰爭」的歷史足跡,不時能發現堆疊隱藏的久遠故事。
從基隆至淡水,順著「清法戰爭」的歷史足跡,不時能發現堆疊隱藏的久遠故事。
從基隆至淡水,順著「清法戰爭」的歷史足跡,不時能發現堆疊隱藏的久遠故事。(圖:胡堅‧臧持新)

提督孫開華依據淡水河岸的地形,動員軍民填石沉船,布放水雷,封鎖河口,阻止法艦溯河威脅臺北與翼側,興建城岸(長堤),配合樹叢、農舍隱蔽,伏擊登陸之敵。10月1日孤拔攻打基隆之際,命副司令李士卑斯率戰艦四艘到達淡水,隔日0630時起,法軍艦砲開始轟擊各軍事據點及淡水街道,到傍晚才停止。3日法軍意圖清除布雷,因清軍水雷營過早引爆,沒有發揮效果,但是造成法軍不敢再越雷池一步。5日法國戰艦、運輸艦三艘增援,數量擴至七艘。8日上午,法國戰艦開始砲擊,掩護600名部隊從沙崙搶灘登陸,清軍利用密林掩護,以近身肉搏,僅戰鬥4小時即擊潰了法軍,殘餘部隊撤回軍艦,不敢再犯。

位於基隆「清法戰爭紀念園區」的「佛國墓地紀念碑」,與暖壽山的「清法戰爭壕溝遺址」。
位於基隆「清法戰爭紀念園區」的「佛國墓地紀念碑」,與暖壽山的「清法戰爭壕溝遺址」。
位於基隆「清法戰爭紀念園區」的「佛國墓地紀念碑」,與暖壽山的「清法戰爭壕溝遺址」。(圖:胡堅‧臧持新)

法國艦隊攻打淡水前夕,德艦(萬利號)運到清軍訂購的大砲、水雷等軍需,用於充實淡水防務,英國領事館(紅毛城)、得忌利士洋行、英艦(金龜子號)提供外僑避難並嚴守中立,滬尾偕醫院(馬偕醫院前身)和英國軍醫參與協助救治清軍傷兵。孤拔攻佔基隆後,乃於10月23日宣布封鎖臺灣,清法兩軍在月眉山(暖暖)形成膠著,最後被清軍阻擋在七堵、八堵一線,此時法軍傳染病肆虐,戰力驟減。1885年3月下旬,孤拔率艦隊占領澎湖,作為逼迫清廷和談籌碼,同年6月9日簽訂「天津條約」,就在簽約後的二天,孤拔在澎湖馬公病逝。

當時臺灣民間稱這場戰爭為「西仔反」,「西仔」指法國,「反」通「叛」之意,是戰亂的總稱。法軍入侵臺灣,民間流傳「西仔來打北臺灣,百姓合齊要征番」,凝聚一股力量,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組織「團練」、「漁團」,支援軍事作戰。戰前有「沙崙砲臺」、「中崙砲臺」(又稱白砲臺,淡水燈塔位置)2座,緊急趕建「油車口砲臺」(新砲臺),均被法艦砲火摧毀。戰爭結束後,清廷認識了臺灣重要性,1887年9月臺灣正式建省,劉銘傳擔任福建、臺灣巡撫,自此邁向新的里程,推行教育,改革賦稅、農業,建設現代化鐵路、港口、電信、郵政,為了強化防務,聘請德國巴恩士設計、修建西式砲臺10座,「滬尾砲臺」為其中之一。

曾為法軍登陸的沙崙,現為親子同遊、婚紗攝影與欣賞夕陽的著名景點。
曾為法軍登陸的沙崙,現為親子同遊、婚紗攝影與欣賞夕陽的著名景點。
曾為法軍登陸的沙崙,現為親子同遊、婚紗攝影與欣賞夕陽的著名景點。(圖:胡堅‧臧持新)

淡水靠山面海,景致宜人,成為休閒的好地方,將近137年前的滬尾之役,也是臺灣近代史難得的一場勝仗,迄今仍保留部分古蹟,內涵歷史故事,值得去探索!讀者到淡水漫遊河岸,欣賞夕陽之際,可以走訪沙崙海灘、程氏古厝、滬尾砲臺、紅毛城、滬尾偕醫院、得忌利士洋行等處,尋找淡水古往今來。

昔日清軍水雷營的舊址,可遠眺觀音山、望淡江出海口,成為旅人休憩的絕佳景點。
昔日清軍水雷營的舊址,可遠眺觀音山、望淡江出海口,成為旅人休憩的絕佳景點。
昔日清軍水雷營的舊址,可遠眺觀音山、望淡江出海口,成為旅人休憩的絕佳景點。(圖:胡堅‧臧持新)

淡水-確保滬尾 建省興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