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鯨集體擱淺累計17隻 海保署:今年個體都有肺、肝發炎

小虎鯨集體擱淺累計17隻 海保署:今年個體都有肺、肝發炎

2020年05月04日 整理:鄒敏惠(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整理:鄒敏惠(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上月25日高雄發生第一起小虎鯨(Feresa attenuate)集體擱淺,至5月3日,海保署陸續接獲高雄和嘉義的17隻小虎鯨擱淺通報,除了一隻順利回到大海,一隻仍在成功大學海洋生物與鯨豚保育中心照護。5月1日桃園另有一隻糙齒海豚(Steno bredanensis)活體擱淺,不到二天的時間也不幸死亡。

海保署提醒,遇到鯨豚擱淺的時候,民眾不要貿然處置,應第一時間通報海巡署(118)以轉知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網(MARN)專家進行專業判斷。

為何造成集體擱淺,海保署表示,這仍是個複雜的議題。海保署進一步說明,小虎鯨連續三年出現集體擱淺的狀況,顯示此物種可能會季節性在台灣西南海域出現,去年度檢測數隻擱淺小虎鯨,每隻個體都有聽力受損的現象。然而,今年度對存活的唯一一隻個體的檢驗,則顯示聽力正常。反而,今年擱淺的小虎鯨都出現肺、肝及脾臟發炎狀況,解剖都陸續發現程度不一的細菌性發炎。

海保署表示,小虎鯨是群體性物種,以此推測可能因為彼此傳染,前後發病的情況,導致陸續於高雄、台南、嘉義等海域出現,並連帶集體擱淺。

至於桃園擱淺的糙齒海豚,也屬於群體型物種。這隻成年雄海豚於收容兩天後死亡,經由解剖發現有胃潰瘍等許多病變,發現胃內除了水母等未消化的食物、海獸胃線蟲之外,還有一個小型塑膠袋。

海保署說明,糙齒海豚胃內有塑膠袋的情況並非首見,早在巴西、美國等國的擱淺報告中,都可以看到胃內有不同程度人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