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量孵劇卻摘超多獎!《人選之人》製作曝造浪3要素,群像劇也能賣成精品

《華燈初上》、《模仿犯》、《人選之人-造浪者》等強檔一齣齣大爆發,展示台劇新風貌。不過,榮景乍現,背後卻潛藏產銷失衡的危機。

幾乎在所有的訪問中,都可以看到林昱伶的自我懷疑:「我不確定大慕影藝的經驗可不可以被複製。公司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一直很像是非主流的存在。」

雖然自稱非主流,但是大慕影藝從2013年成立以來,製作的台劇量並不多,卻部部都能引起市場極大的迴響,打進觀眾的心——《我們與惡的距離》、《做工的人》、《人選之人-造浪者》一字排開都是精品台劇的代表,前2部作品更在金鐘獎拿下共23項入圍、抱回10座獎項。

我們與惡的距離 圖/大慕影藝
我們與惡的距離 圖/大慕影藝

大慕影藝的作品中,總是能看到一些社會議題的影子,社會安全網、權勢欺壓、女權等,晦澀的題材的確不是市場主流,從另外一個面向來說,就是市場上不曾出現過的作品,反而成為大慕影藝的機會。

精雕劇本、剪接,暴紅「決勝點」在刀口上

林昱伶也分享了煉製一部作品時,她花最多心力的3個關鍵。

關鍵一,是劇本。劇本是影視內容源頭,聽起來理所當然,現實狀況是有太多不可確定性,不論是為了滿足投資人或補助計畫,讓許多劇本在尚未完成時就必須趕鴨子上架開拍。「如果劇本沒過關,我就不會讓它(拍攝)啟動,這也是我們產量不多的原因。」林昱伶說。

劇本這一環也包含「切入的角度」,怎麼說故事,才可以讓觀眾接受生硬的題材、跟最大觀眾的公約數對話。像是《做工的人》看起來像是獨立電影、人生劇展才會聚焦的小人物掙扎,大慕影藝卻選擇了糖衣包裝,用喜劇的角度切入。又或者《我們與惡的距離》,讓觀眾混著明星演員陣容,吞下充滿社會爭議的題材。

做工的人 圖/大慕影藝
做工的人 圖/大慕影藝

關鍵二,是剪接,「這是我參與最深的部分。」林昱伶說。剪接的節奏是一種抽象的概念,並沒有量化或是絕對好、絕對壞的標準,僅仰賴後期團隊對於劇本、觀眾的理解,「我願意耗上很多時間跟剪接師、導演、團隊一起討論,所以大慕的剪接期比一般戲劇要長上很多。」

關鍵三,是找出「決勝點」。預算永遠有限,所以林昱伶強調每一部作品都要找到決勝點加大力道投入與琢磨,「你最重要、要讓觀眾看到的東西是什麼?每一部作品一定要有一個最獨特的點,才能搶到觀眾來看你一眼。」舉例來說,《人選之人-造浪者》的決勝點是選舉場面,「它要有點亂,但不像台灣真實選舉那麼亂;它也要乾淨,但不像日本那樣一塵不染。因為是決勝點、是賣點,所以我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溝通跟討論。」

林昱伶 圖/ 蔡仁譯攝影
林昱伶 圖/ 蔡仁譯攝影

慢工出細活,是對大慕影藝最好的註解,只是未來可能還會再慢、再細一些。

當國際OTT平台帶著資金進到台灣,讓製作公司不再只能做電視台的節目,能夠投入更高品質的作品。大慕影藝也是受益者,出品的台劇都成功銷售給OTT平台,像是《人選之人-造浪者》就賣給Netflix同步在全球海外超過190個國家播出。但OTT平台造就了台劇的興盛,也帶來了銷售面的問題。

浪漫創作仍是夢!多角經營養胖長尾IP

「過去5年的時間,大家喊的是台劇復興,政府也投入資源補助產出,但在後端的銷售市場卻十分有限。如果這個問題再不解決,台劇泡沫化可能即將出現。」林昱伶說,「我們跟著OTT平台順勢而起,現在反而開始想是不是要保守一點、開案要不要再謹慎一點、投入的製作成本再抓緊一點,這也是一個製作公司、製作人該考慮的問題。」量少質精、面向國際OTT平台,還是大慕影藝的未來目標。

人選之人 圖/大慕影藝
人選之人 圖/大慕影藝

此外,林昱伶也把戰線拉到人才孵育,「要延續台劇的復興,台灣也需要更多的人才,創作的人才、製作人的人才、行銷的人才,甚至是明星都要培養。」所以大慕影藝聯手凱擘影藝、華研國際音樂合資成立泛娛樂公司大曉創藝,攜手文策院投資成立大慕可可,協助創作者孵育IP、打響品牌。大慕可可就不會只專注在戲劇內容,舞台劇、音樂劇、實境秀都是瞄準的目標。

「為了讓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能義無反顧地進到這個產業,很努力地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做些事情。」林昱伶說。這句話浪漫得就像一句可以放進台劇的台詞,但創作可以很浪漫,台劇的未來卻很現實,沒有做夢的空間。

大慕影藝

成立: 2013年
執行長: 林昱伶
特色: 量少質精,除了影視製作,也與其他投資人共同成立娛樂投資公司大曉創藝及IP孵化公司大慕可可。旗下另有轉投資的藝人演藝公司藝和創藝、大璽影藝。
製作台劇: 《我們與惡的距離》、《做工的人》、《人選之人-造浪者》。

責任編輯:蘇祐萱、謝宗穎

更多報導
【圖解】新台劇「拍1集3千萬」看齊韓劇、好萊塢!哪12部重磅IP最具典範?
《模仿犯》擠進全球Top10!瀚草卻喊不夠,殺進好萊塢要靠「二軍圍一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