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啟銘:晶片對決無贏家,台灣可走「半導體+n」?

疫情以來,台灣讓全球看到半導體力量,卻也意外掀起晶片戰爭。到底對決誰會贏?前經濟部長尹啟銘累積30年產業擘劃經驗,本週將發表新書《晶片對決:台灣經濟與命運的生存戰》,解密台積電從當初張忠謀創立至今茁壯卻面臨的眾多挑戰。他的獨家解讀,帶來截然不同視野。

國際媒體再度描繪台海之間的緊張氛圍,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誌以〈福爾摩沙前線〉為題,長篇幅探討台海局勢,讓產業人士受到國際客戶更強大的壓力,只是台海真的是最危險的地方?疫情之後更為凸顯的晶片戰爭,是引發這波緊張的起因、還是結果?

「我們不能單看國外觀點,也要談台灣觀點,台灣觀點是為我們的產業設想,打造一個好的投資經營環境,讓產業能夠永續存在,」前經濟部長尹啟銘直率地表示。

尹啟銘本週即將發表新書《晶片對決:台灣經濟與命運的生存戰》,他表示自己不是學歷史的人,但在公務體系超過30年,理解台灣產業發展,也見證國際晶片大國的長期競合。

尹啟銘新書《晶片對決:台灣經濟與命運的生存戰》
尹啟銘新書《晶片對決:台灣經濟與命運的生存戰》


面對全球疫情後,地緣緊張情勢更升溫,尹啟銘拆解美國、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歐盟的晶片態勢,並從「台灣優先」的視角,探討產業應對之道。

他先從影響力相對低的印度與歐盟談起,指出印度剛剛才入門,腳還沒踩進去,其半導體產業現在只是在接受外國企業的投資,還需要經過審查的階段,所以印度半導體產業基本上還沒有開始,「雷聲確定很大、雨聲會不會很大,我們不知道, 五年之內對台灣也不會構成威脅」。

歐盟也要發展先進半導體,以2奈米圍標,但歐盟的態度同樣是吸引外國企業投資,並沒有要自己控制全產業,所以也不會直接造成挑戰與威脅。至於中國半導體產業,單就技術層面的競爭,中國半導體因為開展較慢,實力相較於台灣還有一段距離,所以看起來駭人,但先進領域短期內威脅不大。

日本是合作關係、韓國是競爭對手、美國最不可測

不過,日本、韓國、美國三個晶片大國狀態,對台灣的影響就大了。

尹啟銘分析,日本本來就沒有代工產業,半導體以利基型領域為主,雖然近期有八個公司一起成立公司,與美國IBM等外國組織合作,瞄準2奈米製程,基本上日本是玩真的,看起來就要台灣產生競爭,但它近年根本沒有代工經驗,一下要跳過那麼多的世代,有相當大的困難,預計也得靠台積電協作,雖然日本也可以找韓國合作,但台灣仍舊會是重要夥伴。

況且日本在設備與材料方面,長期是台灣的夥伴,「所以在我來看,日本與台灣的關係,還是合作會比競爭多一點,」尹啟銘表示。

相對於一向如同盟友的日本產業,韓國就是台灣的主要競爭對手了。

「韓國當然是我們的敵人,韓國從來沒有人把我們當做朋友看的,從來沒有,所以我們也很難把韓國當成朋友,」尹啟銘從歷史經驗觀察,基本上兩國的產業向來都是競爭關係,過往韓國點名到的產業,以前台灣產業大概都是輸的結局,例如造船、鋼鐵等,因為韓國不僅國內市場大於台灣,它發展產業的方式,都是用政府力量全力扶持。

「現在韓國的K戰略,基本上都是把台灣當作主要競爭者。競爭不是不好,競爭者是驅動前進的動力,是讓我們產生創新的來源,所以一定要有競爭者,給我們往前的一個壓力,」尹啟銘表示。

此外,國際半導體議題裡,最關鍵、最麻煩、最需要提高警覺的,就是美國態度。

尹啟銘以日本半導體發展為例,1980年代日本發展蓬勃,甚至市占一度突破全球五成、超過美國,隨即遭遇美國以秋風掃落葉的態勢,一路打擊,不僅半導體產業,其他諸如電視、鋼鐵等產業皆然。

美國打壓的過程,就是先透過美國媒體,創造一個國安議題風潮,再加上貿易策略,打的當時科技見長的日本產業一路往下,「鑑古知今,我現在擔心的是美國『奧步』(使壞招式)可能還有很多,因為他們會用什麼樣子的政治手段,我們並不是很清楚,任何的事情都是動態的,不是靜態的」。

台積電可能錯失的談判時機

至於「台積電赴美設立先進製程廠房」,尹啟銘更是直言「失策」。

台積電赴美設廠,總裁魏哲家、董事長劉德音與美國總統拜登比肩同行。達志影像
台積電赴美設廠,總裁魏哲家、董事長劉德音與美國總統拜登比肩同行。達志影像

他以過去美國企業IBM與美國政府合作的,就是GOCO模式(government-owned, contractor-operated),建廠與設備成本由政府負擔,並擁有產權,但委託民間經營,當時並未往此方向洽談,在手上還有「技術領先」籌碼的時刻,接受了赴美設廠的方案,錯失談判時機。

「以台積電的實力,不至於因為一個案子而被拖垮,但受傷可能很重」,尹啟銘分析,美國新廠從原先宣告的5奈米製程,推進到4奈米,先進製程訂單並不會突然增加那麼多,所以台灣廠產能必定部分移轉到美國廠,半導體製程講究學習曲線效果,累積產量愈多,成本就能降低更多,「當一部分產能分到美國去,但先進製程客戶並沒有增加,成本只能上升,所以美國也傷害到台灣產業」。

他直言,美國期望自己發展半導體供應鏈,可能還需要現有晶片法案520億美元的一倍費用,所以是花費最多成本、但不見得可以完成,即便完成了部分產能,卻因為成本太高,導致產品價格上升,也同樣占不到便宜,「所以這終究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

台灣產業能走的下一步:「半導體+n」

既然目前已是「輸輸」局勢,是否還有扭轉可能?

尹啟銘認為「這個局,應該不會有太大的轉變」,若是談未來台灣半導體的發展方向,則可以「半導體+n」的型態前進。

台灣擁有完整豐沛的半導體產業,缺乏的是「出海口」,也就是「市場」,例如「半導體+AI人工智慧」「半導體+物聯網」「半導體+5G應用」等。

他舉例,2021年初的晶片荒,德國經濟部長求援台灣,希望將車用晶片排入生產排程,這時台灣政府也可施力,請德國政府將其汽車與台灣半導體產業結合,創造雙贏的機會。

「台灣要有政治自主性,要勇於說NO(拒絕),」他慨然表示,台灣有優勢條件,也許美國有100項籌碼,台灣只有5項,數量上雖然不成比例,但是只要是關鍵5項,就已足夠。

尹啟銘比喻,假若美國是個大手掌,一打下去我就摔倒在地,但我若是一根針,雖然很小,但只要刺到要害,也有足夠威脅,「所以我只要能夠發揮那一根針真正的功用,那就足夠了」。

尹啟銘 小檔案 

出生:1952年台南
學歷:交通大學設計與控制系學士、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碩士、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博士
經歷:政務委員(2009-2013)、經建會主委(2012-2013)、經濟部長(2008-2009),30餘年公職參與產業政策事務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美中台晶片對決?一場看不到贏家的戰爭!
年營收大增七成!半導體冷颼颼,穎崴卻很暖?
台灣產業無懼「去台化」,半導體帶頭衝開創全球大國民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