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深度旅遊!萬巒不只有豬腳,還有台灣可可巧克力、第一座天主教聖殿 | ELLE

PHOTO CREDIT: 陳李視物

先民靜靜地在推移的時光中,以水路為引,往層巒疊翠的群山方向逆勢奮勇前進,陸續覓得豐饒之地開展聚落,多元族群,人的,動植物的,也都透過水道遷徙,在流域中繁衍出浩瀚生機。

PHOTO CREDIT: 插畫 陳思岐

帶路人 劉晉坤

五溝水守護工作站站長。萬巒在地人,致力於守護、推廣和記錄家鄉的自然與農村生態和人文風土,期待故鄉能持續展露璀璨星光。

萬巒鄉,為開墾屏東客庄六堆中的「先鋒堆」,鄉內除了客家人外,也見閩南人與原住民族族人共同世居在這塊土地上。鄉名由來有一說法是這樣描述,早年鄉內複雜綿延的水路,從溪底、池塘到圳溝,因為水質純淨,總能看到野生鱸鰻頻繁現蹤,因而稱這裡「萬鰻」,再進而被後世轉化為「萬巒」。

穩定日照、足量雨水,源自大武山水脈的東港溪從鄉內穿行而過,早年客家人開墾時沿溪而上,從在地地名可略知一二當年順序,頭溝水最靠外、一路進到二溝水、三溝水、泗溝水,到擁有豐沛伏流水資源的五溝水。傍著交織水路而生的萬巒人,在蔓延的流域裡看見地沃野豐,從而累積出了更深、更遠、更廣的地方文明,更重要的是時至今日,因為水的流動,讓整個萬巒鄉內的人文、信仰、風土、生態等都依然保持著鮮活動能。

PHOTO CREDIT: 陳李視物

順著沿溪廊道 充當水路偵探

初來乍到,如果摸不著頭緒,可仿照先人腳步,從沿溪廊道尋找關於水路的蛛絲馬跡。廊道一路沿著東港溪從潮州鎮外圍連通到萬巒五溝水,可騎單車、散步、賞鳥、看成群黃牛在溪畔悠哉吃草,特別是在每年5到9月豐水期時,流域四周的樣貌更加活靈活現。「走!我帶你們去個祕境。」長年致力於維護萬巒自然生態,進行環境倡議與文化推廣的劉晉坤,帶領我們從田徑穿越過圳溝旁樹林深處,抵達一號水門。

建造於日治時期的舊水門已不再具有以前引水入庄灌溉的功能,然加上眾人群策群力、官民合作,一旁新建的水門,如今還肩負起復育水生植物和完善溼地生態的任務。清澈溪水裡可清楚見到水蕨、探芹草、台灣水龍,甚至也能見到整片石龍尾在水面下搖擺,令人看了莫名療癒。台灣溪流裡常見的原生種魚類,如半紋小䰾、短吻紅斑吻鰕虎、臺灣石等也不定期現蹤,是極佳的生態教室。想要更親水,也可以在五溝村體驗圳溝漂漂河,雙腳掠過的都是經地底岩層濾淨,沁涼的伏流水,相當舒爽。

在萬巒的東港溪畔至今仍可瞧見的養牛人家,放牛吃草,牛背鷺緊跟黃牛四周。

PHOTO CREDIT: 陳李視物

五溝水劉氏宗祠輔以前方圳溝展開的「玉帶水」風水格局,不僅是入庄的醒目門面,也是很好的生態教室。

PHOTO CREDIT: 陳李視物

風生水起 安居人興

五溝村裡多數依水而居,有如兒歌場景「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長輩就著洗衣石洗滌衣物是村中日常風景,交織的小水圳也巧妙轉動著村內風水。廣玉祖堂的半月池和劉氏宗祠堂前「玉帶水」都是極美的風水格局,半月池後面的小池被稱作「水冰箱」,池下有暗溝,水流動時池裡可養魚、冰水果。以水滋養,代代相承,難怪有在地俗諺說:「五溝水水流東,家家出得好相公。」(客語「相公」意指「做官的人」。)

從橋上看是小橋流水人家,在河道上直接變成孩子們的戲水天堂。

PHOTO CREDIT: 五溝水守護工作站

圳溝裡的純淨活水清澈可見底,還有水草在日光下搖曳起舞的靈動姿態。

PHOTO CREDIT: 五溝水守護工作站

流域裡多元共榮的地方信仰

在流動與遷徙中,能讓人面對挑戰,得以在一方水土中安穩落地的心靈解方少不了宗教信仰。

劉大哥介紹說,客家人稱土地公為「伯公」,在萬巒四處可見「伯公」身影,依據不同需求設置,比如在水圳門旁或庄口,各有守護。

「二溝水福德祠」後方隆起的「化胎」,象徵孕育與綿延。

PHOTO CREDIT: 陳李視物

有些伯公祠隨時代更新,採單開間格局、正殿帶拜亭,如豎立在馬路中間的「二溝水福德祠」,在車流來往間帶著靜謐之美,儘管二溝水原來的庄民都已遷徙離開,仍然定期回來祭拜、打掃。祠後方隆起的土堆是謂「化胎」,象徵著孕育與綿延,更有「靠山」之意涵,是傳統客家信仰的重要元素之一。周圍茂盛植栽則是六堆客庄祭祀用「盤花」裡常見的花材。「五溝水南柵伯公」顧名思義,專職看守五溝水庄南邊出入口,是如今已少見的傳統化胎式伯公壇,仍靜靜鎮守一方,長年保佑村人平安。和人依水而居一樣,南柵伯公壇前還建有繞園溝,引水至今仍潺潺流動著,村民甚至會在特定時間來捕捉野生鱸鰻和塘虱魚。

客家人製作祭祀用「盤花」時,多是就地取材,直接從自家院子或路邊採摘組合。(右)二溝水福德祠後方的化胎前還能見到最初被作為神體祭拜的那塊石頭,現在仍被妥善安放著。

PHOTO CREDIT: 陳李視物

五溝水南柵伯公旁曾有古徑,是往來鎮上與村莊的道路之一,儘管現今古徑已失,仍保留下露天的化胎式伯公壇,繼續守護著當地。

PHOTO CREDIT: 陳李視物

在有形與無形之間 穩定前行

萬巒的組成人口多元,也造就出豐富的在地特色信仰景象。除了客家伯公,位在新厝村的「加匏朗仙姑廟」則是當地平埔族的傳統信仰,祭祀的是護佑族人的神祇「仙姑祖」,旱荒時眾人也會過來祈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為仙姑祖聖誕,族人感念仙姑祖的庇佑,會在其廟前空地進行盛大夜祭酬謝,俗稱趒戲(tiô-hì),馬卡道語則稱為「Ma-olau」(音同「嗎嗚咾」)。3年一大祭,早年會有尪姨挑選的大小仙女迎神,結合進仙蛋的神話故事,在空地吟唱祈福,祭儀後眾人鋪排姑婆芋席地而坐共享山海野味,如今儀式已被屏東縣列為無形文化資產。

除了加匏朗夜祭趒戲時的隆重聚首,平時族人們也會在仙姑祖前的廣場唱歌、話家常,並積極復刻其文化要素如瞭望台等建物。

PHOTO CREDIT: 陳李視物

當然也要一提萬金村的「萬金聖母聖殿」,作為天主教在台灣的第一座「宗座聖殿」,潔白典雅的建築體採閩洋折衷,襯著背後的群山煙嵐極美,年末舉辦的「聖母遊行」,在庄頭間出巡遶境時總吸引不同族群的人前來共襄盛舉,蔚為佳話。

揮別了節慶時的歡聲喧鬧,平日裡依著山靜靜矗立著的聖殿,散發另一種寧靜的力量。

PHOTO CREDIT: 陳李視物

大武山腳下 一方豐沃水土

而來到萬巒,除了熱門的豬腳,不妨也留點胃口品嘗在地特色農產。萬巒境內土壤多屬黏土,加上純淨水源,除了早年曾擁有「米倉」美名外,豐沃水土裡也有各路務農高手隱身四處持續扎根。

我們能嘗到風味絕佳的台灣本土產可可製品,都是因為果農在產地不辭辛勞地守護。

PHOTO CREDIT: 陳李視物

(左)在可麗田農園初嘗可可鮮果肉,滋味美妙,裡頭的含水量是影響風味的因素之一。(右)可可採收後再經過日曬發酵,風味更迷人,但中間如果遇到雨天,日曬時間必須機動性加長,受潮是大忌。

PHOTO CREDIT: 陳李視物

屏東的可可向來出名,萬巒是近年躍起的生產重鎮之一,萬巒佳和村裡的老舊天主堂建築更活化為屏東可可巧克力園區。前往泗溝水由林家經營友善種植的「可麗田可可農園」拜訪才知道,種植可可樹需有良好的排水系統,且要定期修枝維持通風,林間穿插檳榔樹是要為可可果遮擋過度日照,也從旁輔助支撐可可樹好抵抗風雨。林家大哥分享,屏東現在看到的可可,主要和3大品種:Forastero、Trinitario和Criollo混種,主要產期會避開夏季,因為雨水過多,會影響可可果的風味。可可果經採摘後,豆仁從無氧轉換到有氧的發酵環境,接著日曬、低溫烘焙、風選去殼、研磨,過程如何控制變因都是影響關鍵。拿風味乾淨的可可豆做成的黑巧克力和全脂可可粉品質極好,還能變身為各種可可商品。

高手在民間,清早客家媽媽現做出爐的私房粄食,異常迷人。

PHOTO CREDIT: 陳李視物

波羅蜜約莫8 到9 分熟就要採摘,然後預留3 到5 天進行後熟。

PHOTO CREDIT: 陳李視物

隱藏版極品 只待有緣人

鄉內另一處隱身在成德村祕林間的「開源農場」,多年前從慣行農法轉型做有機後,先種香檬,後來因為萬巒風土條件合適,加上有大武山純淨水質做後盾,改種的波羅蜜風味突出,肉質細膩且脆爽香甜。農場主人蕭大哥以一般波羅蜜樹當砧木,拿其他品種實驗嫁接,從肉色、脆度、甜味各方面下功夫改良,所種出的成果,有的會散發出有如百香果、哈密瓜、釋迦、山竹等不同水果的香氣,甚至是軟糖的氣味。坊間市售大宗波羅蜜可粗略分為紅肉和黃肉,但這裡找得到淡橘色的品種。吃完波羅蜜吐出的果實千萬別丟,拿來燉湯或清蒸都好,鬆粉的口感會有吃菱角的錯覺,令人稱奇。

由開源農場產出,不管是波羅蜜或榴槤蜜的風味都極為細膩。

PHOTO CREDIT: 陳李視物

開源農場的紅毛丹,滋味同樣甜脆多汁。

PHOTO CREDIT: 陳李視物

許多先民當年移居到萬巒,看中的就是這裡的山水。在人與水之間,涓滴成河或許是共通的真理,水文交織出流域,人文則是因為聚落而累積。水能融合,只要是有水的地方,就不難期待有更多溫柔的共融繼續發生,在萬巒鄉依傍的千山萬水裡,在所有的流進與流出之間,這個地方終將因為穿行的水路,而讓所有的美好一直流傳下去。

想閱讀更多 TLife 10月份文章:立即點閱

PHOTO CREDIT: fb

延伸閱讀

>>屏東東港美食吃什麼?高鐵美食作家推薦這4家!最好吃肉粿、在地人愛的海鮮餐廳

>>台灣也有海女!來東北角馬崗漁村,跟著海女走訪潮間帶、隱藏版無敵海景咖啡館

*本文由 ELLE Taiwan 報導,未經授權同意不得轉載

看更多相關新聞
不是墾丁、太魯閣!台灣最強國家公園它奪冠 451萬遊客四季都愛去
從燦爛黃花到夢幻紅果 這6處「欒樹景點」是秋日必收的美景
邊跑邊嗑龍蝦、鮑魚!澎湖「痛風系」馬拉松菜色曝
優化七星潭風景區 中央挹注1.9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