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當選對台灣產業兩好兩壞 冷靜客觀看待川普當選後的台美經貿關係

共和黨不但贏得總統大選,而且在參眾兩院都取得多數席次,民主的成熟與韌性就是沒有哪一黨是永遠的執政黨,政黨輪替,才能實現人民最大利益。(圖片來源/FB@Donald J. Trump)

首先我要恭賀美國再一度完成政黨輪替,共和黨不但贏得總統大選,而且在參眾兩院都取得多數席次。民主的成熟與韌性就是沒有哪一黨是永遠的執政黨,政黨輪替,才能實現人民最大利益。

很多人經過報章媒體對他國候選人的選擇性報導下,多少都存在一些偏好與偏見,單純的吃瓜民眾或許可以盡量發表自己的看法,但談到分析得失利弊,恐怕還是要不斷地觀察與判斷,才能夠曲折彎道中,找到一條因應之路,現在再去評論誰為何當選已經沒有任何意義,重要的是往前看。而雖然經濟學家講了十次可能錯了九次,但如果把可能出現的樣態稍微提出來,應該還是有點幫助,這是本文的意義。

直接看誰當選對台灣產業的影響不是好的做法,因為整盤棋是一場賽局,不但美國行政立法與產業的立場不同,而且也要先看神仙打架,我們到底是全面遭殃,還是左右逢源。因為篇幅有限,我只提美歐,美中之間的賽局,以及美國行政與立法之間的賽局,並且直接講什麼對我們可能有利,什麼可能有挑戰。

對台灣產業有利的情境

美國對碳稅的立場:首先是美國行政部門不會配合歐洲的碳關稅。因為這種複雜的設計只會讓貿易行政更加困難,因此未來美國與歐洲的關稅壁壘樣態,應該是「簡單的直接調升關稅 vs 複雜的邊境碳關稅」。鑒於全面提升關稅對於競爭力而言是偏屬中立的,也就是只要出口廠商繳得起就能賣,但由於美國擴大的貧富差距就擺在那,民眾對民生消費品價格很敏感,可能有利於成本相對便宜的國家,完稅後的價格有競爭力,就能賣得多,何況美國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對高關稅持反對態度,共和黨的參眾議員也不一定都站在行政部門立場,稅率不一定那麼高,或是在某些項目免除或打折扣,因此台商民生產業的全球供應鏈只要站在巧妙的區域布局,說不定會做到更多生意。

歐洲對補貼的立場:我認為民主黨政府先前走的補貼路線不一定會在共和黨政府接手後退場,只是補的產業略有不同。而既然美國可能走回孤立與單邊主義,歐盟也可能在補貼上鬆動,這是賽局下的”你能讓美國再度偉大,我們也可以讓歐洲再度偉大”,利用補貼吸引產業到歐洲投資有可能出現。一但這種情境發生,台灣的機械與電子設備業以及系統整合大廠,就可能受惠,但前提是要能過得了邊境碳稅這一關。

對台灣產業有挑戰的情境

美中雖可能緩和但關鍵部分管得更嚴:我判斷中國政府目前已經沒有能力再跟美國叫板。依照中共能屈能伸的個性,一定運用各種方式向美國行政部門釋放善意,試圖悠著點。因此我反而判斷美中貿易戰不會立即馬上升高,或者是升高後,馬上有個和緩解決的態勢。

然而,我判斷美國兩黨的國會對中國的態度應該不會有所變化,特別是在大量傾銷,有可能危及美國產業與國家安全的領域,諸如電動車、軍工、AI、半導體、資訊安全等領域,美國行政部門應該會持續加強管制,甚至嚴抓台商在兩岸洗產地,替中國企業代工,或洩漏敏感科技秘密的狀況。台灣半導體業應該要注意的是這個問題,而不是輕易可以轉嫁的關稅問題,或是要去回應帶動或取代美國工作機會的選舉語言問題。

沒有保護費問題但不能不經營:我認為保護費問題是選舉語言,川普已經沒有再連任的問題,他也不需要為共和黨延續執政負責,因此選舉語言應該會重回利弊判斷。關稅對於上游而且是全球寡占領導者的台灣晶圓製造業者而言,其實是半個假議題,因為只要實際從台灣報關出貨的人是美商,它們去繳就好,這些人包括美國的IC設計業者,或是美國的消費性電子大品牌廠,而這些業者自然會透過國會去溝通行政部門。但一旦台灣晶圓製造業者踩到的是違法與違規問題,反托拉斯問題,這就遠比關稅更加可怕。據我所知,台灣大型跨國企業在美國的政府與公共關係遠不如其他日本與韓國業者,不能只靠台美之間的政府關係,這才是我們之後要特別注意的。

本文作者為台北海洋科大校長呂曜志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隨著川普勝選 選舉陰謀論者紛紛安靜、換賀錦麗支持者喊有問題
賀錦麗敗選後首度露面發表感言 喊話支持者戰鬥還沒結束
紐時專欄分析:大選結果證明川普不是一場狂熱現象 他已成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