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供應與轉型:能源政策,任重道遠

外媒4月份專欄指出,台灣應迅速廢除在地採購規則,以避免因無法準時交貨,造成影響供電、價格飆升,甚至形成壟斷之虞。圖/本報資料照片
外媒4月份專欄指出,台灣應迅速廢除在地採購規則,以避免因無法準時交貨,造成影響供電、價格飆升,甚至形成壟斷之虞。圖/本報資料照片

在賴清德總統上任前後,準備帶領「五大信賴產業」向前衝之際,各地停電災情頻傳。是因為缺電而導致跳電,還是台灣的電力供應與供電系統韌性不足?政府一貫的答案是台灣不缺電,備轉容量率至少都有10%到15%以上。無論跳電原因為何,停電是事實。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緊繫於能源。如何兼顧供應與轉型,是當今能源政策需要回應的課題。

能源供應是製造的基礎。以晶片產業為例。新政府五大信賴產業皆仰賴台灣的晶片製造能力,而晶片生產對電力的需求極為可觀。「護國神山」台積電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其單一公司電力消耗占全台電力的比例逐年上升,從2017年到2022年依序是4.36%、4.34%、5.11%、5.92%、6.38%到7.54%。隨著更高更精密製程的比重增加,台積電未來的能源消耗仍會快速增加。

至於五大信賴產業的另外四項:人工智慧(AI)、軍工、安控、通訊產業的發展,也需充沛的能源。以AI為例,對高端顯卡GPU的晶片製造需求,以及資料中心訓練AI模型所產生的能耗極為驚人。根據公開的數據,GTP-3模型訓練就消耗了50萬度電。而四家美國科技巨頭谷歌、亞馬遜(雲端部門)、Meta(臉書)和微軟一年就需要消耗90太瓦時(TWh),相當於哥倫比亞整個國家的用電量。隨著AI模型訓練及各種AI應用的大量導入,預計到了2026年全球AI與虛擬貨幣挖礦的用電需求就會消耗800太瓦時,已經等同擁有14億人口印度全年發電量的一半。而且未來能耗只多不少,根據專業機構預測,2030年,僅資料處理在美國電力消耗的佔比可能就會增加近200%。

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曾估算,為了滿足AI和電動車的需求,到了2025年,美國的電力系統可能無法因應越來越多的電力需求。為此,很多高科技企業不得不進行能源的自力救濟。根據最新的季度報告,谷歌、亞馬遜和微軟一季度共投資了400億美元,其中絕大部分都用在提升資料中心的電力供應上。因此,股神巴菲特也預測未來美國的電力需求和隨之而來的資本支出將會十分驚人。

能源政策除了需確保供應之外,也須顧及轉型。能源轉型,大勢所趨。尤其當代科技公司必須確保其技術是高效與環保的,因此所消耗的能源也必須是清潔能源。綠色能源的需求是高科技發展的必然,也是台灣的另一大挑戰。

彭博新聞4月份專欄的《台灣的風電企圖面臨危機》一文,即直接指出台灣的風電能源受限於缺乏相關經驗及生產能力,無法利用規模經濟和既有的專業知識,本土公司常常無法準時交貨。預算超支和專案延期的問題,不僅影響供電,也有造成價格飆升、甚至形成壟斷之虞。該文主張台灣應迅速從廢除在地採購規則開始,方得以改善問題。該評論固然不無為外國設備供應商發言,遊說台灣政府開放設備採購市場之意,但新政府也的確需正視此問題,以避免能源危機。

因應未來科技發展的綠能需求,台灣不可能止步不前,尤其在亞洲各國也紛紛展開能源布局之時。以日本為例,岸田政府重啟綠色轉型實行會議,藉此吸引AI開發基地和半導體相關企業投資。中國大陸則很早就開始布局新能源。截止2023年6月底,大陸的再生能源裝機量已突破13億千瓦,達到超過煤電的歷史新高。其中,風電裝置量是3.89億千瓦,連續13年全球第一;光電裝機量是4.7億千瓦,連續八年全球第一。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的預測,未來五年,大陸的新增再生能源發電量將超過全球其他國家的總和,是歐盟的5倍、美國6倍。

能源的供應與轉型不易兼得,舉世皆然。綜觀大陸的做法是,既大力增加再生能源發電量,實現減小碳排放的目的;同時又建造冗餘煤電發電能力,確保供電,但縮小煤電廠運作時間,以達到減少碳排的目標。大陸欲以此兼顧供電穩定與綠能發展,成效如何可以再觀察。

回頭看台灣。台灣地狹人稠,可以選擇的電力解決方案相對有限。更有必要放下意識形態、務實地重新考慮各種電力解決方案,以兼顧供電穩定與能源轉型。過往早有多位工商大老出面呼籲政府重新考慮核能,如今連曾一度可能擔任新政府閣揆的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都建議調整能源政策並採用核能。當世界各國正不遺餘力地尋找兼具能源供應與轉型的解方時,被歸為綠電的核能幾已成為共同選項。新政府不妨從善如流,坦然評估此方案。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當沖降稅三讀 台股添火力
千金股年底競速 大立光王者回歸 掀比價
亞太電開新局 遠傳扮靠山